我在部队提干那年,上司把他小姨子介绍给我,见面她却扇我一耳光
连长找到他:"小张,你还没对象吧?我给你介绍一个,你们见个面。"
连长找到他:"小张,你还没对象吧?我给你介绍一个,你们见个面。"
“八一”战友聚会那天,大徐来了,我跟战友去车站接他,出站后,他老远朝我们挥手,还是那副模样,瘦高个儿,大龅牙,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只是更黑了,头发也日渐稀疏了。
五一节后,我带家属前往上海看病就诊,十多年未曾见面的老搭档伍连长,放下工作帮我忙前跑后,让我在那个陌生的大都市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让我深深记住了一句话,好战友都是过命的兄弟……
苏潇云的声音在肃静的办公室里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决绝。听筒那头的部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1954年深秋的长春火车站,刘光裹着褪色的军装,脚下的解放鞋已经磨破了后跟。出站口的风卷着煤灰,他抬头望着站前广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东北"的标语,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自己指挥的122毫米榴弹炮连曾用这个型号的炮弹,把美军的坦克群炸得火光冲天。
照片已经有些年头了,边角微微泛黄,带着一种被时光抚摸过的温润。
1972年我被安排带队去戈壁滩做紧急任务,带了10个兵。赶到车站,火车快到,我们没票。站里值班正是那个公安,他看了我们行李和证件,没问细节,直接送我们到餐车。他动作快,没有废话,我看见他的脸色和第一次见的时候不一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是我军唯一一支执行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的礼仪部队。主要担负外事迎送、重大庆典等活动的礼议任务,展现国家形象和军队风貌,代表国家最高礼仪标准。
1979年5月16日深夜,金门岛马山岗哨的海风异常凛冽,台湾陆军284师步五营二连文书兵童进耀,在副连长寝室门口来回踱步,手心沁出的冷汗浸透了报告文件。
张连长猛地抬头,冷笑道:"你舅?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退伍令是团里下的,谁来都不好使!"
和平年代,当过兵的人很多,打过仗的人不多,能短兵相接的人 就更少了。1979年2月17日至3月5日,我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 的情况下,被迫对越南侵略者进行了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取 得了重大胜利。35年过去了,我作为一员曾走进战场参加过战斗, 且是战功卓著的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旁边的战友们都吓了一跳,看着纪录片中的特级治淮劳模李秀英,大家都有些意外,还有战友上去劝他:“连长,知道你想媳妇了,那也不能看见谁都认成媳妇啊。”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1964年的一天,由真实战斗经历改编的电影——《奇袭白虎团》在全国上映,毛主席也受邀观看了。
那是一九七六年初春,寒气还未完全退去,北风依旧刮得人脸生疼。我退伍的第三天,穿着那件军绿色的棉袄,在县城汽车站等着回北京的长途汽车。
营区里,老连长魏德山站在旗杆下,看着缓缓降下的八一军旗,一动不动。他戴着皮手套的手微微颤抖,不是冷,是心里过不去。
“阿爸吉!”1950年寒冬的朝鲜战场上,五岁的娇静子用冻得发红的小手揪住黄万丰的衣襟。这位23岁的志愿军连长望着蜷缩在箩筐里的朝鲜女孩,将美军罐头掰成碎块喂进她嘴里:“吃慢点,别噎着。”这个瞬间凝固成黄万丰戎马生涯中最温情的画面,也成为他晚年挥之不去的心结。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连部的走廊上。退伍人员点验结束后,每人领一个正方形、边长约1米左右的大纸箱,4根长麻绳。这些纸箱和麻绳,是为了让退伍老兵们打包行李用的。
行军90余里,靠近了清江镇。坦克冲到小镇跟前,竟没遭到阻击。公路两侧战壕里,也见不到一个敌人,几乎所有的民房都在熊熊燃烧。连长命令,不能大意,不准擅自下车,以防敌人冷枪冷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