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连长的生死抉择:从战俘营到边疆油井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7:02 2

摘要:1954年深秋的长春火车站,刘光裹着褪色的军装,脚下的解放鞋已经磨破了后跟。出站口的风卷着煤灰,他抬头望着站前广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东北"的标语,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自己指挥的122毫米榴弹炮连曾用这个型号的炮弹,把美军的坦克群炸得火光冲天。

1954年深秋的长春火车站,刘光裹着褪色的军装,脚下的解放鞋已经磨破了后跟。出站口的风卷着煤灰,他抬头望着站前广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东北"的标语,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自己指挥的122毫米榴弹炮连曾用这个型号的炮弹,把美军的坦克群炸得火光冲天。

那时他是志愿军第63军的炮兵连长,在第五次战役中率部坚守铁原防线。美军的凝固汽油弹把阵地烧成炼狱,他抱着步话机嘶吼:"给老子往死里打!"直到弹药用尽被包围。被俘时他死死攥着半张作战地图,指甲缝里渗着凝固的血。战俘营里,美军用烙铁烫他的后背,逼他说出坑道部署,他咬碎一颗臼齿,把带血的碎牙吐在审讯官脸上。

复员回乡的路费是战友凑的,招远县民政局的干部看着他的伤残证直摇头:"县里的指标早满了,你去长春碰碰运气吧。"零下20度的长春街头,他每天天不亮就蹲在三工村劳务市场,棉袄里揣着硬邦邦的玉米面窝头。劳务市场的工头上下打量他:"当过兵?扛过炮?那能扛水泥袋不?"

最艰难的是1955年春节,劳务市场连零活都没有。他在火车站的候车室过夜,听着广播里播放《歌唱祖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兜里只剩两毛钱,买了个烤红薯,掰开时热气扑在脸上,恍惚间又回到了朝鲜前线,战友们分食最后一块压缩饼干的场景。

走投无路时,他想起在战俘营里,指导员曾说过:"党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战士。"揣着写满求助话语的纸条,他挤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内务部接待室的木椅冰凉,他等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一位戴眼镜的干部。对方翻着他的档案,手指停在"被俘"那栏:"边远地区条件艰苦,你愿意去吗?"

1955年3月,一列闷罐车载着刘光和其他几十名复员军人,驶向河西走廊。窗外的祁连山白雪皑皑,他想起出发前,内务部干部握着他的手说:"西北正在搞石油大会战,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硬骨头。"火车在冷湖镇停下时,迎接他们的是漫天黄沙和石油工人们震天的口号:"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他被分配到运输处当汽车司机,开的是苏联产的吉尔150卡车。戈壁滩上没有路,车轮陷进沙窝是常事。有次给前线送钻井设备,车坏在无人区,他和助手用撬棍一点点把卡车撬出来,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融化的雪水。七天七夜后终于赶到油田,钻井队的工人们围着卡车欢呼,他却靠在驾驶室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未干的沙粒。

冷湖油田的夜晚,繁星满天。他常坐在油罐顶上,望着远处的井架出神。那些在战俘营里被打断的肋骨,在戈壁的寒风中隐隐作痛,但心里却踏实了。他知道,这里的每一滴石油,都在为国家的工业化输血,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每一发炮弹都在保卫祖国的土地。

196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对着党旗,郑重地把朝鲜战场上的军功章别在胸前。台下的工友们不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司机,曾在战俘营里用碎玻璃片刻下"中国必胜"四个字,藏在棉袄夹层里带回祖国。

1985年,冷湖油田的产量逐渐下降,他主动申请调到更偏远的花土沟油田。退休那年,他把自己的驾驶执照和军功章一起交给了儿子:"记住,咱们家的根,在戈壁滩里。"

如今,冷湖石油小镇的遗址上,风化的油罐和生锈的卡车依然矗立。夕阳下,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着褪色军装的身影,握着方向盘,驶向远方的地平线。他的故事,就像冷湖的石油一样,深深地融入了共和国的血脉。

文献来源:

1. 大肥肥文史《志愿军战俘回国人员的坎坷经历(19)——英雄无用武之地》

2. 经济日报《新中国军转安置工作的历史回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穿越百年的尊崇之光》

4. 凤凰财经《"巨鲸落,万物生",长春迎来第二春?》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