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上海知青李培根,几经周折最终带着东北妻子回到了上海
“大个李”是上海知青李培根的雅号,之前我跟大家讲过李培根师傅和延边农村姑娘恋爱结婚的故事,但只讲了个大概,讲的不够详细。前段时间李培根和他老伴回延边避暑看望亲友,有幸和他相遇,他再次给我讲述了他的知青婚恋往事和回沪后的生活状况。征得李师傅允准,我把他大半生的生
“大个李”是上海知青李培根的雅号,之前我跟大家讲过李培根师傅和延边农村姑娘恋爱结婚的故事,但只讲了个大概,讲的不够详细。前段时间李培根和他老伴回延边避暑看望亲友,有幸和他相遇,他再次给我讲述了他的知青婚恋往事和回沪后的生活状况。征得李师傅允准,我把他大半生的生
夏欣妍的嗓音低沉而冷静,如同寒冬里的一块坚冰,重重砸在方铭鹤的心坎上。
陈光中,北京八十中高中68届学生。1969年初到陕北黄陵惠家河村插队。后当过铁路养路工、工农兵学员、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已退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及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发表作品400余万字。
歌声一响起,我的手就停了下来,那些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记忆,像被风吹开的老相册,一页一页地翻开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老祖宗们凭借着和天挑战、和地较量、和人比拼的坚韧不拔,经历了像衣冠南渡、明朝初期的大迁移、闯关东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网上说成千上万中国知青出国参加世界革命,为缅共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现实却是,21年革命最终彻底失败,数百名中国青年血洒异乡。
一九七〇年代初,数百万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城市,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
时隔这么多年,每当有人问起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我总会想起1978年那个秋天,从黑龙江回上海探亲途经杭州的经历。
四十二年前,我也是从这个站走的,那时候叫北京站,去山西插队落户。
当年在山西忻州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时,北京知青杨方明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队长家的三小子郭玉秋竟然和本队的年轻寡妇搞对象,郭玉秋还让杨方明去他家帮他提亲,这件事杨方明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做了他俩的月老。
1979 年 12 月,军区大院的红砖墙上,宣传标语 “备战备荒为国家,铁血军魂护人民” 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周知锦站在墙下,心跳加速,她重生了,回到了二十年前。上一世,她一心一意守在有娃娃亲的竹马陆霖川身边,却等成了老姑娘,最终孤独终老。这一世,她决心不再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就到了1978年3月初,闫毅和梁喜林还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村学校的一个代课老师张鹏收到了长春水利电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去学校报到去了。
张新植,生于1955年11月。哈尔滨知青,哈尔滨第四十九中学高中毕业,于1975年10月赴黑龙江省香兰农场四分场机耕队,拖拉机手。1977年11月在农场参加高考,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机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农机研究所,1990年调入黑龙江省农机局
那一年,我们五十多名同学从北京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安家落户。彼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满怀着"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的热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满怀理想与憧憬,从城市奔赴边疆,要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诗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纸号召仿佛席卷全国的骤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谁能想到这段口号里藏着的不是热血,就是骨肉分离——顾荣华、赵根发,他们甚至没想过自己日后的生活会与这几个字纠缠成结。别问上海那时候什么模样,大多家庭都寻个安稳,顾荣华小时候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秋天,东北的秋天来得早,去得也快。秋风中夹杂着一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在提醒人们,冬天即将到来。
雪刚开始飘落时,林秀梅正在集体食堂煮着那锅永远也煮不烂的高粱米粥。
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夏天,北大荒的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一样,田野里的庄稼绿得发亮。我和李淑兰已经在农场生活了整整九个年头,我们的青春几乎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
那天傍晚,赵明辉跟着生产队长来到我家,一身城里人的打扮,虽然已经褪色旧了,但在我们村里仍显得格外不同。他很瘦,脸颊微微凹陷,眼窝有些深,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像是藏着一团不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