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知青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是数字体现不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达到80%以上,农村更是到了90%以上。所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当时各地建立了“工农速成中学”用来培养基层领导干部,在农村开展了普遍的“扫盲运动”,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但由于文化教员的缺乏,不少地方扫盲的成果没有保存下来。因为“脱

数字 国家 民办教师 知青 知识青年 2025-05-15 19:22  2

大山里一个留守老知青苦涩扎心的人生历程

2012年的夏,我随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所组织天津部分知青文艺艺术团赴蓟县(如今的天津市蓟州区)大平安村庄旅游并文艺演出。大平安村庄坐落在盘山脚下,大山里的风光秀丽,此村有一个天津老知青,他返城后,又回到大山里创业,经营了农家小院,也是我们工作站建立

天津 人生 知青 吴山 蓟县 2025-05-15 19:21  1

知青──共和国不会忘记

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城镇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目的是将解决城镇失业问题与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也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

边疆 知青 共和国 李庆霖 知识青年 2025-05-15 15:45  2

知青生活往事

我在学校里主动报名,首批离开北京,奔赴祖国的东北边疆——北大荒。 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没有安慰爸爸、妈妈,也没有给弟弟、妹妹留下什么嘱咐的话。

马季 知青 北大荒 蔡光 太平川 2025-05-15 09:56  1

知青岁月像一场梦

我在东北的知青岁月像一场梦,我永远热爱这片黑土地。深情的黑土地,我永远眷恋的地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多少人被卷进这时代的洪流中,它点燃了我心中希望的火。记得在没几个月前,一想起毕业、分配,脑子里便浮起一层晦暗浑浊的迷雾。但上山下乡一动员,我木然的情绪活跃了起来

知青 黏豆包 知青岁月 刘小龙 陈启明 2025-05-15 09:51  2

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致一代知青的史诗礼赞

在当代网红文化盛行的今天,总有一种精神坐标始终矗立在历史长河中。当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那段特殊岁月,那些在北大荒的寒风中挥洒青春的知识青年们,正以他们特有的生命姿态,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镌刻下永恒的印记。如今,当深圳的高楼取代了昔日的稻田,当智

青春 史诗 印记 知青 史诗礼赞 2025-05-15 08:11  1

70 年代知青题材怀旧老电影《希望》完整版推荐

电影剧情:知青王卫国(李志舆饰)在北大荒劳动改造期间,坚持研读农业科技书籍,暗中培育抗寒稻种。在指导员张振山(达式常饰)默许下,他带领知青们改良盐碱地,最终培育出高产水稻。特殊年代里,这群年轻人用知识冲破思想桎梏,在冰天雪地中播种出生命的新希望。

知青 长春电影制片厂 王卫国 李志舆 达式常 2025-05-14 12:11  2

知青往事:“鸡公”冒死斗蟒蛇

“鸡公”的父亲死于武斗的流弹,经济断了来源。插队的“鸡公”只能拼命挣钱,甚至抬死人。挣大钱的机会来了,“鸡公”来到“手爬崖”。一丈高的大崖石下,一条大蟒蛇悠哉游哉地盘在那里。“鸡公”突然朝蟒蛇猛扑下去……

知青 工分 蟒蛇 鸡公 幺爸 2025-05-13 19:50  2

上山下乡的生存喟叹:莫让农民的艰辛在历史记忆中失语

当我们回溯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总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许多知青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常发出“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的感慨,这一观点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的艰辛与困苦。然而,在知青们经历磨炼的同时,我们更应将目光投向当时的农民群体——他们才是真

历史 记忆 农民 知青 失语 2025-05-13 12: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