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中的“客体化凝视”,是指将他人视为满足自身欲望或需求的工具,而非拥有独立思想、情感与尊严的完整个体。这种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尤为常见,甚至披着“关心”的外衣悄然发生。“为什么父母的关心,有时会让我感到窒息?”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道。她提到,母亲每天追问工作细节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客体化凝视:被物化的痛苦,始于最亲近的人
心理学中的“客体化凝视”,是指将他人视为满足自身欲望或需求的工具,而非拥有独立思想、情感与尊严的完整个体。这种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尤为常见,甚至披着“关心”的外衣悄然发生。“为什么父母的关心,有时会让我感到窒息?”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道。她提到,母亲每天追问工作细节,父亲强制她接受“为你好”的安排,看似是爱,却让她觉得自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的标本,所有选择都必须符合父母的预设。这种被“客体化”的体验,让她对父母的关心产生了强烈的抵触。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个体的自我实现倾向受到阻碍时,会产生焦虑和抵触。”父母的过度控制与凝视,违背了孩子追求自主与成长的本能,从而导致窒息感与反叛心理。研究表明,过度干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显著增高。这种以爱为名的客体化,实则是亲子关系中的隐形杀手。
哲学家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当父母以“爱”的名义,将孩子视为实现自身期望的载体,而非一个独立的人,关系便从温暖港湾变成了精神牢笼。孩子不再是“我”,而是父母眼中的“你应该成为的样子”,这种异化,正是客体化凝视的残酷本质。
父母为何会陷入客体化凝视?——爱的错位与代际创伤父母对孩子的客体化凝视,往往源于自身的焦虑、未完成的期待,或深埋的代际创伤。
“为你好”背后的控制欲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将人生未竟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作家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父母的爱,有时像沉重的枷锁,以爱的名义捆绑了飞翔的翅膀。”当孩子成绩下滑,父母焦虑的不仅是学业,更是对自身教育能力的怀疑;当孩子选择小众职业,父母恐惧的不仅是未来风险,更是对“失败”的羞耻感。这种焦虑,驱使父母将孩子当作消除不安的工具,而非尊重其独立人格。
代际创伤的循环若父母自身曾在成长中经历过被控制、被否定,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复制这种模式。心理学家荣格指出:“未被觉察的阴影,会投射到下一代。”例如,一个曾被父母要求“听话”的人,成年后可能以同样方式要求子女,将压抑的愤怒与无力感,通过“关心”之名发泄出去。
缺乏边界意识
传统观念中“父母之命”的权威,使部分人忽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边界。他们误以为“关心”等于“掌控一切”,将侵入隐私、包办选择视为爱的表达,却不知这种越界,正在摧毁孩子的自主性与尊严。
举个例子,小明每天放学回家,父母都会详细询问他在学校的每一件事,甚至要求查看他的日记和手机信息,美其名曰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在填报大学志愿时,父母不顾小明的兴趣,强行为他选择了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专业。这种行为让小明感到窒息,逐渐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
被客体化凝视的孩子:挣扎、反抗与自我撕裂长期处于客体化凝视下的孩子,内心经历着剧烈的痛苦与撕裂。
窒息感与自我怀疑当父母以“关心”之名否定孩子的感受(“你不懂,听我的”)、贬低其价值(“这么点事都做不好”)、剥夺其选择权(“我都是为你好”),孩子会逐渐怀疑自己的判断,陷入“我是否一无是处”的自我否定。这种窒息感,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绝望。
反抗与疏离抵触父母的关心,本质是孩子对“被物化”的无声反抗。他们可能通过冷漠、争吵甚至自我伤害来宣告主权。作家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刻画了被家庭控制的女性,她写道:“反抗是痛苦的,但沉默更令人窒息。”孩子的抵触,往往是内心求救的信号。
身份认同的混乱若长期被当作父母的附属品,孩子难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他们可能成为“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机制在心理学中被解释为由于持续的他人期望压力,导致个体忽视自身需求,转而以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长期以往,这种模式会使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难以表达真实情感,总是担心被否定,从而影响关系的深度和质量。他们可能会在关系中过度妥协,牺牲自己的利益,导致不健康的依赖关系。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叛逆对抗所有关心,却失去了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这种身份认同的混乱,将影响其一生的亲密关系与人生选择。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其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行为是一致的。”缺乏这种一致性,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不断挣扎。
打破客体化凝视:从“为你好”到“尊重你”修复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打破客体化凝视的枷锁,重建基于尊重与平等的联结。
父母:放下焦虑,看见“人”而非“工具”
觉察自身动机:当“关心”带有强烈的控制欲时,停下来反思:这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缓解自己的不安?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孩子有权利走自己的路。
建立边界意识:尊重孩子的隐私(不擅自翻看日记、手机)、尊重其选择(即使不认同,也允许尝试)、尊重其情绪(不贬低“想太多”“太敏感”)。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将孩子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的目的,而非实现父母期望的手段。
倾听而非说教:蹲下身来,以好奇而非评判的态度询问:“你怎么想?”“你需要我做什么?”真正的关心,始于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孩子:勇敢表达,重建自我主体性
温和而坚定地设立边界:用“我需要时间想想”“我有自己的计划”等语句,温和但明确地表达自主权。边界不是对抗,而是自我保护的盔甲。
寻求支持:若无法与父母直接沟通,可向心理咨询师、信任的长辈求助,获得情感支持与引导。
共同目标:从“共生”走向“共生”健康的亲子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共生,而非“我拥有你”的占有。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的儿女。”这句话提醒我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在理想的“我与你”的共生关系中,父母与孩子能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父母学会放手,允许孩子探索和成长,而孩子则在独立中逐渐成熟,双方在相互支持与理解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这样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也能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爱是看见,而非塑造——走出客体化凝视的觉醒之路客体化凝视的阴影,不仅存在于亲子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人”的异化。当我们被当作工具而非个体,爱便成了枷锁。但觉醒始于看见——看见孩子的眼泪背后是尊严的呐喊,看见父母的焦虑背后是爱的错位。 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父母与孩子,终将各自游向属于自己的海域。真正的关心,不是拖着对方留在浅滩,而是目送其驶向辽阔的海洋,并在需要时,成为永远回望的灯塔。 愿我们都能挣脱客体化凝视的枷锁,在亲子关系中,重新学会以“人”的身份相爱——不是“你应该成为谁”,而是“我支持你成为你自己”。
来源:青菜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