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大迁徙两次由伟人提出,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08:56 1

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老祖宗们凭借着和天挑战、和地较量、和人比拼的坚韧不拔,经历了像衣冠南渡、明朝初期的大迁移、闯关东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前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老祖宗们凭借着和天挑战、和地较量、和人比拼的坚韧不拔,经历了像衣冠南渡、明朝初期的大迁移、闯关东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那是一幕幕雄伟的辉煌史诗,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等着重建和发展,数不清的中国人怀着让中国强大的责任,离开家乡,走上了建设祖国的大路。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三次非常大的人口大移动:一次让西部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一次确保了西北地区的长久安宁,最后一次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那这三次迁移具体是指哪三次呢?为啥说最后一次迁移让成千上万人的命运都变了?

【大三线建设--西部工业崛起】

1964年,咱们国家成功造出了核武器。

原子弹那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后,靠核武器吓唬人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这个行为惹毛了当时的全球老大美国,他们甚至公然放话说要给我们点颜色瞧瞧。

他们还打算把东南沿海的工厂都给拆掉。

苏联在赫鲁晓夫掌权之后,就一直盯着我们国家,在北边边境屯了大量军队。

面对这种超级危险的情况,毛主席非常有远见,为了阻挡核战争的发生,他把原本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轻重工业都搬到了内地。

这个项目大家叫它三线工程,它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两部分:大三线包括了像云南、贵州、四川,还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11个省,而小三线呢,就是把原来在一二线城市里的工业搬到各个区县去。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总共有400多万多人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去到那些偏远又艰苦的地方,把他们的热血青春都献给了那里。

对他们而言,就好像在做梦一样,一眨眼世界就大变样了。

看到那些偏僻的山谷和荒芜的田野,我这才从梦中彻底回到了现实。

这儿既没有工厂,也没有生产线,对他们而言,所有东西都得从头摸索。

在辽阔的野外,几十里地都看不到人家,四周只有一座座大山矗立着。就算翻过大山也没用。

云贵川这地方到处都是山,除了高科技的活儿,啥建设都得靠大家动手干。拉电线、盖房修路这些活儿,对大家来说稀松平常。想吃口热饭,还得走上几十公里去火车站背粮食回来呢。

工厂建好后,就开始不停地生产,经常需要上夜班、白班和中班,轮班倒,一刻不停歇。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啥事都让党来操心安排。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没人抱怨一句,毛主席曾满怀深情地说:大三线建设没搞好,我夜里都睡不着。

在大三线中,要说哪个地方最辛苦,那肯定是贵州了。那里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各种各样奇特的溶洞。

根本没法建地基,所以很多三线人员只能住在山洞里。这一代的三线人员因为长期处在潮湿环境中,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病,夏天还得饱受蚊虫的叮咬,真是苦不堪言。

那里没有稳定的水供应,有些地方甚至只能喝稻田积水和河水来解渴。

由于东西严重不够,大锅和做饭的家伙什也都没有,只能找三块石头支起来,拿饭盒简单加热食物吃。

送到山里的蔬菜都蔫儿了,肉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候一个月都吃不上一点带油的东西。

就是在这种非常艰难的环境里,每个三线工作者都不得不变成啥都会干的能手,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斜杠青年”。

剪发、做木工活、砌砖、杀猪宰肉、织布这些生活必需的手艺,他们全都游刃有余。

身体上的辛苦还能咬牙挺住,但心里的思念却让人难以忘怀。因为大多数三线建设者都是离家背井,好多人连和父母妻儿好好说声再见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住在山里头,路不好走,大家只能靠写信来联系。一封珍贵的家书,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收到回音,真是比什么都宝贵。

收到信的时候,好多三线建设者们已经哭得泪水涟涟,把信都给浸湿了,字都看不清了。

虽然有长途电话可以打,但费用高得吓人,聊几句就得搭上半个月薪水,而且每天还得排队等着用。

不过,三线人最怕的就是收到电报,拆的时候手直哆嗦。因为他们看过太多告知父母过世、孩子病危的消息,小事的话,根本不会有人发电报来。

夫妻俩如果不住在一起,每年能有半个月的探亲假。不过,要探望父母的话,就得等上四年才有一次机会。

火车开得特别慢,光是在路上跑的时间通常就占了一半。

如果天气变得更糟糕,那回家的日子很可能就全在路上耽误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大多数大三线的工厂都是高墙围绕,里面既有工作的地方也有住的地方。

别看麻雀小,啥内脏都有,这些厂房就像一个个小村子,一个小社会,也像是个小王国。

改革开放以后,政策慢慢放宽了。不少三线人员跟着国家的安排,从山里头回到了城里。曾经热闹非凡、辉煌一时的大三线工程,最后都安静了下来。

那些光辉的日子会被一辈又一辈的人永远记住。大山记得,流水记得,那些老厂房也都记得。

那些在三线工程里不怕辛苦、默默付出的人们,让原本落后的城市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重工业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新疆兵团--开的太平盛世】

新疆兵团的发展得从古代“驻军守卫边疆”的做法讲起,这事儿得说到很久以前的汉文帝那时候,那时候北边的边境老是被匈奴骚扰,老百姓过得非常艰难。

刘恒听了晁错的主意,派士兵去新疆守卫边疆,把新疆当成了北边防线的重要一块。他们在那里建起了城墙和堡垒,还鼓励去那儿的人们种地种菜。这样一来,防御工作做得挺不错,效果挺明显。

北边的这个重要防守地方,不光汉朝时有,唐朝、明朝、清朝也都差不多有这样子的安排。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战争尘埃落定。虽然北部边疆回归了,但西北边陲的新疆,发展还是滞后,制度老旧,风俗也参差不齐。新疆就像一个生病的弱者,全身乏力。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那里的解放军和还没走干净的国民党部队加起来有17万人之多,当时正是啥都需要重建的时候。

1954年10月,政府发布命令,说2军、6军、5军还有那时候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全都要从军人转成其他行业。

从此以后,它就不再属于国防部队了,而是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建设兵团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新疆军区管,也归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领导。那时候,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边劳动一边保卫边疆,也就是屯垦戍边。

随着兵团的不断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军人、年轻人和有学问的人,都为了西北地区的繁荣,踊跃参与到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中。

在那些不容易的日子里,所有年轻人都觉得能参与新疆的建设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但在兵团建设的那些日子里,其实一直都很累很辛苦。

来到新疆搞建设的青年们,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英雄般的情怀。

但说到底,大家都是普通人,每天辛苦劳作,慢慢地,唯一的成就感就只剩下争取立功这一件事了。

老版的一块钱纸币上,画着一个开拖拉机的年轻姑娘,她的名字叫金茂芳。

那时候,金茂芳心里想的最重要的就是能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尽管她脸上还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天真,但干起活来却比谁都要卖力。

金茂芳最爱干的事儿就是驾驶拖拉机,她觉得这个大响家伙可比十个壮劳力都管用。

不管是石头路面还是沙土路面,只要发动机一启动,啥难题都立马解决了。

在那片全是劳动歌声的田地里,金茂芳坐在高高的驾驶位置上,心里头那个得意啊,这才是新中国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金茂芳曾一天种了120亩地,这个成绩让许多干活不要命的人都很佩服,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金茂芳在7年里干的活儿,顶得上别人辛苦干20年的量。

在金茂芳心里,那台拖拉机就跟她的命一样重要,甚至比命还重要。

为了让拖拉机好好运行,金茂芳得确保加进去的柴油一滴不落地被过滤干净,就连加的水也得用纱网多滤几遍,把杂质减到最少。

新疆的天气很糟糕,冬天经常冷到零下四五十度,油管在暴风雪和凛冽寒风中被冻得硬邦邦的。

金茂芳用嘴巴把油管里的油吸出来,为了不让油管冻坏。结果油管是没事了,但他的嘴巴却因此被磨掉了一大块肉。

那时候用的8台拖拉机里,就金茂芳好好保养的那一台现在还挺完整,现在就放在石河子博物馆展出呢。

在众多参与新疆兵团建设的人们中,金茂芳是那个火红年代的一个缩影。除了金茂芳,还有许多人在建设中发光发热,他们在祖国的大西北边境,用汗水和心血谱写着壮丽的篇章。

在东西少得可怜,日子过得非常简单的时候,咱们英勇的中华儿女用宝贵的年华默默付出。

新疆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还有长达5600公里的边界线。

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努力和亲眼见证下,高楼大厦渐渐取代了破旧的土坯房,火车也嗖嗖地开起来,替代了慢悠悠的牛马车。

现在的新疆跟以前比起来,变化可大了。差不多每三块半林地里,就有一块是兵团人开出来的。

在那些又脏又泥泞的日子里,很多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最后长眠在天山脚下。

要是能有幸读到关于兵团建设的事迹,真希望我们在回顾历史变迁时,能再次记住他们的贡献,毕竟现在安稳的日子,全靠边疆的稳定来保障。

【知青下乡--改变千万人命运】

从“天地广阔,机会多多”这话说起,差不多有2000万的知识青年开始陆陆续续到农村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这事儿改变了好多知青的命运,也让这些年轻有为的孩子们和农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为了搞定那时候的学习难、找工作难,还有国家资源紧缺的问题,北京青年搞了个“去乡下开垦荒地”的试点,效果挺好,之后,大家就都跟着去乡下劳动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自发组成队伍,奔向祖国最贫穷的地方,涉及十多个省份。

总共有五十多批、大约三万七千多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据统计,仅在1956年,全国就有超过二十万的城市青年主动加入到开荒行列,前往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说说云南知青下乡那会儿的待遇,他们每个月能领到40斤的粮食,还有28元的工资。不过呢,房子、蔬菜和肉这些可都不给提供,知青们得全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打理好。

这里本来就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知青们来了以后,思想和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交流和融合,让这里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这些知青想法多,胆子大,什么都敢尝试,什么都敢说出来。

在云南那边,知青们主要是把大片的原始森林砍掉,然后种上能赚钱的橡胶树。

现在这片连绵不绝、长达百里的橡胶林,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知青们亲手栽种的。

以前,知青到农村去是为了减轻找工作难的问题,但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进步。

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多,尽管知青们去农村接受了贫下中农的教育,但他们却错过了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时间,一直种地也不是个办法。

到了1980年,国家知青办发了新规定,说:“能不去乡下的,就不用去。”这意思就是不再让知青去上山下乡了。1981年,全国都按照这个规定来,这样,知青上山下乡这事情,20多年后就彻底停了,“知识青年”这个词也成了过去式。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他们挥洒着无悔的青春岁月。那时候,他们有各自的快乐和烦恼,有的经历着痛苦,有的享受着欢乐,有的身处热闹之中,有的却品味着孤独。这些酸甜苦辣,唯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下乡进山的艰辛和挑战,培养了知青们迎难而上、勤勉实干的良好品质,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比金子还珍贵。

那一辈的老人们更有担当,不怕吃苦受累。

对许知青而言,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前辈们在时光流转中慢慢变老,心里还时常回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在那些闪耀着的青春岁月里,他们内心深处依然藏着那些久久不能忘记的往事。

【尾言】

三次迁徙虽然各不相同,但目标却几乎一样,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在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过程中,前辈们有的牺牲在外地,最终落叶归根。

有的人没能好好孝顺,含泪告别父母,有的人在苦难中找乐子,努力打拼。

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如今的中国已经自信地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同一个梦想:要用自己最好的年华,守护好繁荣昌盛的祖国。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