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书法史,一口气读完三千年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前两天,有书友找到小编,说想看一本朵云轩1964年印制的《赵孟頫小楷字帖》高清版,小编手头还真没有这本字帖,图片库里面也没有找到。遍寻网络世界,只有普清的,以及所谓的高清修复版,这修复版,只修复了图片分辨率,清晰度没有修复,放大后会变模糊。
在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赵孟頫无疑是极为耀眼的一颗。他的《天冠山题咏诗帖》清人钱泳刻本,更是将其书法魅力与文人意趣完美融合,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苏轼的《稼说》写于北宋熙宁年间,借农夫耕作的道理,劝勉友人张琥治学需如农事般“厚积薄发”——土地需轮休养力,学问需沉潜积累。
《古墨帖》为日常信札,尺寸小巧,却满溢雅趣。释文“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粲生光。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章。子昂”,短短数语,勾勒出文人磨墨、弄墨的闲适场景,尽显赵孟頫的书法功底与生活情调。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觉得赵的这帖行书之作就是最美的行书之作,此作是他于晚年时期所创作的,据考证应是他66岁时所书的,这幅纸本行书长卷,五百多个字,正是他晚年炉火纯青时的巅峰之作,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此帖就是《明肃楼记》。
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绘画理论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文字和绘画的起源相同”的观点,赵孟頫根据自身体验,将“书画同源”这一观念细化、系统化了。他提倡书画用笔同法,以书法为基础的绘画风格,强调中国绘画应以 “写” 代 “描”,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硬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事务裹挟,内心变得浮躁不安。而书法,就像是一泓清泉,能够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让我们在一笔一划中寻回那份宁静与专注。小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和弘扬传统书法艺术,让这古老的墨香在现代生活中延续下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唐朝那会儿开始,就有“字如其人”这种说法了。就好比柳公权,皇帝问他事儿的时候,他直接就来了句“心正则笔正”。还有孙过庭在《书谱》里也讲过:“性格质朴直爽的人,写出来的字可能就直来直去,不够有劲儿;性格刚愎自用的人,写出来的字就倔倔巴巴的,没啥润味儿;性格矜持
在元代书法的长河中,冯子振的《与无隐元晦诗》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此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纸本行书,内容是冯子振赠予日本僧人无隐元晦的三首七言绝句 ,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自古以来,流传着“字如其人”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他的品行为人。
赵孟頫在中晚年时期对二王的书法推崇备至,他以学王为名号召书坛“尊古求源”,想以此来扭转宋末的那种纵肆狂放的书风。据传,赵孟頫一生临摹《兰亭序》据说上万遍,到了晚年,功夫臻于化境。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爱赵孟頫的书法?因为他的书法不仅美,而且学起来,也容易上手。万卷楼书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赵孟頫生病时书写的书法《病来月余帖》,依然保持一贯的优雅与法度。
在元代书法史上,赵孟頫的名字如雷贯耳,而与他齐名的鲜于枢(1246—1302)却鲜少被大众熟知。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民,一生漂泊,官微名隐,却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斐然,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代宗师赵孟頫的书法变革。他的草书狂放不羁,楷行深得晋唐精髓,堪称元代书坛的“隐
自唐朝起,便已经出现“字如其人”的记载,譬如柳公权,面对帝王询问时,就曾直言“心正则笔正”,孙过庭《书谱》里面,也写道:“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
有的人或许曾与你并肩携手,可当利益发生倾斜之后,他们却不惜捅你一刀;有的人表面温温和和,背后却绞尽脑汁算计你、诋毁你。
我们都熟悉文征明的小楷书,非常细腻严谨,风格独特,学的人也很多,而他的小行书在艺术成就方面不低于他的小楷书,但是为什么学的人很少呢?这大概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化度寺碑》原石立于唐贞观五年(631年),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北宋庆历年间原石损毁,此后翻刻本盛行,刻本多达十余种,包括宋代的四欧堂本、十三家跋本等,以及敦煌石室发现的唐拓残本(分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清代翁方纲等学者对拓本鉴定争议颇多,最
赵孟頫《为叔亮内翰跋定武兰亭序》,又称《跋兰亭序》,纸本,行楷书,纵24.5厘米,4行58字,后被移配至唐朝大臣、书法家冯承素(公元617-672年,字万寿,河北衡水人,任弘文馆直学士、太子典书坊录事等职,摹写的《王羲之〈兰亭序〉》(亦称《神龙本兰亭序》,纸本
赵孟頫次子,赵雍书法墨迹《暂自杭回帖》,纸本,尺寸30.3×51.9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