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爸妈活着的时候连一杯水都懒得递,死后却抢着扛两箱金箔元宝上山烧,这算不算孝?
你爸妈活着的时候连一杯水都懒得递,死后却抢着扛两箱金箔元宝上山烧,这算不算孝?
清明节前,“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被刷爆朋友圈,热得烫手。
它把“生前顾不顾”和“死后哭不哭”直接开麦对骂:到底什么才算孝顺?
我心里一下冒出三个字——别装。
我外公当年脑梗,瘫在卧室三年。
大舅天天给他擦身翻身,夜里听呼吸不对就冲进来,床头常备一杯温水,外公咳嗽一下就能喝。
舅舅没啥钱,也没买过花大钱的补品。
外婆去世时大舅没烧纸,只是把两人的合照放抽屉,偶尔翻出看看,眼圈红两秒。
后来舅舅家的小孩上大学了,他把那张合影印成小贴纸,贴在孩子日记本最后一页,说:记得你背后有老人在看你。
没人喊口号,但整个家就是安静踏实。
去年我一个同事发朋友圈,九张图,八张是金山银山纸扎房,中间一张他抱着爸妈墓碑哭。
评论全是“真孝顺”。
我心里发凉,他在群里亲口说过,老爹住养老院那几年,他给过两次钱,一次是过生日发五千红包,一次是摔断腿报销完才去医院看一眼。
活人那几年,他连回家都没空,反倒烧钱烧得跟春晚舞美一样。
烧完他还感慨“心安了”。
心安个鬼,心安是给活人看的。
有人杠:烧纸是民俗,是传统。
行,传统也得讲逻辑。
把冥币当货币,那边要真有人收,通胀能上天;没人收,就剩一地黑灰,环卫工人扫到怀疑人生。
科学点,火化完我们成碳基粉末回归土里,剩下的就是记忆。
记忆要是靠火点得着,那得烧图书馆才对。
我观察发现,现在的“孝”常被社交媒体裹挟:别人晒花圈,你至少得晒双倍;别人点长明灯,你就得请道士加钟。
一条朋友圈九宫格里,孝顺成了KPI。
最惨的是老人活着的时候没人说话,死了倒成了流量背景板。
其实孝道早就变了形。
以前一家人围着灶台转,端饭擦桌是日常;现在高铁飞机,隔着两千公里,孝顺变成电话信号和转账记录。
没人说不让烧,但能不能把最值钱的情绪提前给?
视频通话里问一句“今天血压高不高”,比年底磕头管用。
再说,真要环保,一束雏菊种在阳台,春天开花;一根蜡烛别点一夜,换成手机相册翻翻老照片,也行。
省钱省力,还不会引起山火。
我上周回老家属院,楼下阿姨说她儿子给注册了个“云拜祭”,手机一点,就能放歌、点蜡烛、留言。
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儿子人在深圳加班,也能每天跟她讲两句话。
她说:活人听得见,比啥都强。
我突然懂了,孝顺其实是双向奔赴:爸妈被重视,我们也因此踏实长大,然后再把这种踏实递给孩子。
最后一句话:别等墓碑立好才表演伤心,真正的孝顺在父母还能喝水的那个当下,就已经在生效。
来源:山谷画山水的小画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