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的队列里,有一支全由女兵组成的民兵方队,步伐整齐、气势如虹。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九三阅兵的队列里,有一支全由女兵组成的民兵方队,步伐整齐、气势如虹。
领队位置上,那一声清脆有力的“向右看”,瞬间穿透广场上空,稳稳抓住了全国观众的注意。
很多人好奇,这位女领队是什么来头?
她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来自河北保定易县坡仓乡的乡长,土生土长的革命老区人。
从田间地头到天安门广场,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家乡的热土与火种
易县,这片称得上“红色地图”上的亮眼坐标,在抗日战争史上有它浓墨重彩的一页。
狼牙山的五位壮士舍生取义、跳崖之前那句“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至今让人热血上涌,地道战的智慧与坚持,把看似普通的村庄变成敌人难以撼动的铜墙铁壁。
这些故事,不是在课本里读来的,而是在这里的街头巷尾听老人们讲出来的带着泥土气息和现场感。
李依潼就成长在这样的氛围里。
她的童年记忆里,革命烈士陵园是学校组织参观的必去之地,清明节扫墓、听老前辈讲抗战年代的事,是每年的惯例。
那些故事里的人,名字有的刻在碑文上,有的无名无姓,但一个共同的影子就是坚韧、忠诚、敢担当。
这种精神不知不觉地成了种子,埋进了她的心里。
从村路到阅兵场的转身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乡长这份工作整天琐碎到离不开电话和文书。
哪个村的自来水出了问题,哪家低保要复核,防汛抗涝、走访慰问等,这些日常是细碎又重复的。
而在2025年春天,李依潼接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务,参加“九三阅兵”的女民兵方队选拔。
消息只是通过工作系统传来的一则通知,没有太多铺垫。
她看着上面的时间节点,意识到这是一道硬考题。
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这关系到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纪律性乃至形象气质的全方位考量。
从公务员的工位走进军政合一的阅兵训练场,这跨度,比从村口走到省城还大。
真正开始动身是在四月中旬。
她到了山东济南的集训基地。
第一次穿上配发的作训服,衣料挺括得让人不敢随便弯腰。
教官的第一句要求是“走,先跑十圈熟悉场地”,没有热身的缓冲,现实把她一下拉进了“军人模式”。
高温、磨炼与一双肿脚踝
训练中,最难的不是步伐,难在每天身体与心理的拉扯。
在六月到八月的酷热里,地面温度能飙到五六十摄氏度,靴底烫得发软,汗水滴到眼睛里生疼也不能眨眼乱动。
一圈训练下来,脖子上那块遮阳毛巾可以拧出水来。
她的膝盖和脚踝在第二周时已经起了肿包,走回宿舍都得扶着墙。
但第二天哨声一响,她还是咬牙站回队列,在台前那八九分钟的严整背后,是无数这样的日常硬扛。
队里有退役的“老兵”姐妹,也有像她这样第一次摸枪的人。
不管底子怎样,队列的标准是一把尺子,大家都得对齐到这条线上。
每一次走正步,她都暗自比前一天更用力,脚落地下的那声脆响,是和自己较劲后的满足感。
渐渐地,她的声音在口令训练中被更多人记住,因为稳定、洪亮、有穿透力,这也是后来她能站到领队位置的重要原因。
背后那盏始终亮着的灯
离开家去训练的那段时间,对她来说是心里最难的部分。
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父母,都需要她的陪伴。
但家里很快形成了自救模式:丈夫顶住了工作和家务双重压力,老父亲李新生主动接过接送孩子的任务。
每天晚上的视频时间不长,因为她常常训练到夜里,回宿舍只来得及洗漱、拉伸,然后倒头睡去。
有一次,李依潼在微信上跟父亲聊天,李新生心疼女儿,问她还能坚持吗?
李依潼回复父亲:“爸,这么多人,人家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坚持!再苦再累我也得坚持。”
听女儿这么讲,李新生激动地说:“你要有这个信念,爸支持你。”
因此队列里的每一步、每一个口令,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家人的骄傲、家乡的荣光。
天安门前的那一刻
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天光分外明亮。
等待出场的十几分钟,心跳的鼓点和列队脚步的节奏混在一起。
耳边传来观礼台的欢呼、战机低空掠过的轰鸣,李依潼感到后背挺得更直了。
当口令传到她这里,她吸了一口气,把声音推到最大:“向右看!”
女民兵方队的整齐动作像同步的波浪,一瞬间在长安街铺展开去。
她的目光越过检阅台,看向笔直延伸的街道,还有街两边挥动国旗的人群。
那一刻,她想到的是易县的山、那条通往坡仓乡的路,以及在电视机前等待的父母、同事、乡亲们。
八分钟之后,方队走下核心区域,掌声、镜头、欢呼声渐渐散去。
但那短短的八分钟,在她心里烙成了终身的记忆。
一次荣光,一种延续
驾车回县里的途中,手机不断震动,媒体采访邀约、亲友的祝贺、陌生网友的留言全都涌了进来。
有人说,她是女兵方队里最飒的一位,有人惊讶,原来一个女乡长也能走上这样的阵容。
回到坡仓乡,她换回了浅色衬衫和平底鞋,继续在会议室和村子之间来回。
灾后排查、秋收准备、学生入学都是她要关心的事。
阅兵带来的不是脱离日常的光环,而是更重的自我要求,她学会了用部队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团队,开会时也常拿训练中的拼劲作例子。
老百姓的评价很直白:阅兵那天看到你在电视上,笑得合不拢嘴,平时你在村口出现,我们也照样能喊你名字。
这种从全国盛典到家门口泥土地的落差,其实恰恰是角色的全部意义,她把“站在天安门”的昂扬,带回到了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日常里。
红色土壤里的新芽
革命老区培养出来的人,总有一些共性:直、韧、敢担责。
过去的前辈守的是家和国,如今的她守的是发展和民生。
但本质上,这是一条连续的线。
方队中的那身迷彩服,和她平时的公务装,看似两种身份,其实相通,因为都是在为集体站立。
很多年轻人会问,阅兵那样的经历是不是一生一次。
她的回答是,这种站在最核心位置、代表国家形象的机会确实难得,但比机会更重要的,是在等待机会到来之前,你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姿态。
就像当初选拔女民兵方队,她不是唯一候选人,但能留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时就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如今,坡仓乡的文化广场上多了一面大屏幕,循环播放着九三阅兵的精彩画面。
每次画面切到女民兵方队,不少村民会自豪地说:“看,那就是我们乡长。”
写在最后
李依潼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天安门广场与全世界的目光对视,会是她人生的一段篇章。
但这段经历不仅属于她个人,它也是革命老区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亮相。
经历过酷暑与磨砺,走过长安街的她,也重新走回了家乡的土地。
在操场、田间、会议室里,她依旧抬头挺胸,因为那个姿态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一声口令,可以穿越八百公里,把一个小乡镇的名字送进亿万人心里,一排脚步,可以从革命历史的尘土里,踏进现代中国的盛景。
她和她的家乡,彼此成全,也一起走进了历史的镜头。
参考资料:新华网——民兵方队领队李依潼:我从“地道战”家乡来
新华社——九三阅兵Vlog丨“我们是中国女民兵!”
河北新闻网——纵览原创|又美又飒的女民兵方队刷屏,领队是河北姑娘!父亲:她是“零基础”,训练时膝盖脚踝都肿了但一直坚持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