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一本名为《从军日记》的书由上海春潮书局正式推出,一经发表,瞬间引来了大批读者阅读。
1929年,一本名为《从军日记》的书由上海春潮书局正式推出,一经发表,瞬间引来了大批读者阅读。
《从军日记》,顾名思义是在从军期间写的日记。但其能够收获广大读者的喜爱,除了内容引人入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写日记的人是一位女兵。
后来,女兵声名大噪,她的故事也被许多人熟识。
女兵名叫谢冰莹,与大名鼎鼎的作家冰心(谢婉莹)只差一个字,不了解情况的人常常把她们搞混,或者以为她们是亲姐妹。
但实际上,两位女作家毫无血缘关系,且首次见面是在1943年春天。
谢冰莹是湖南人,从小就有反抗精神,母亲不准她读书,她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
后来谢冰莹考入女校,接受新思想,她立马扯下耳环,解放双足,迎接女性自由。
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简直是大逆不道,母亲气得直流泪,但即便这样,也无法撼动谢冰莹渴求自由的步伐。
谢冰莹是一个喜欢感知世界的人,由此她对文学十分敏感,莫泊桑、左拉、托尔斯泰都是她的偶像。
她每天坚持写日记,写散文和新诗,因此她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读中学二年级时,谢冰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刹那的印象》,在《大公报》发表,虽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但这代表她走上了文学之路。
1926年,20岁的谢冰莹开启了新的人生。
她报名参加了中央军校,成为了一名打着绑腿,接受严酷训练的女兵,为不久之后的西征做着准备。
谢冰莹明明可以选择更为安稳的生活,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革命。
1937年西征开始,从这一刻,谢冰莹暂时忘记了自己是女性的身份,每天随部队行军八九十里路,渴了喝雨水,困了睡门板。
在作战之余,谢冰莹将西征之艰辛,路上的所见所闻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就是《从军日记》的由来。
后来《从军日记》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谢冰莹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不过在此之前,大革命失败,谢冰莹回到了家乡。
因她是瞒着母亲参军的,所以一到家就被母亲关了起来,要她立马嫁人。
谢冰莹奋力反抗,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挣脱束缚,到长沙谋求生活。
当时,谢冰莹还只是个学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而离家出走就意味着不能再继续依赖家里救济。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谢冰莹吃了不少苦头。当工人、做丫头、拖地板、倒马桶,凡是能够赚到钱的活儿她都做过。
等攒够钱后,谢冰莹考上了北平女师大,一面上大学,一面教书和写文章。
这时的谢冰莹充满朝气,她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是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又参加了好几次进步戏剧公演,还编过一个妇女月刊。
可正因为这样,她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为逃生,她放弃了工作和文凭,南下流浪。
之后,谢冰莹在上海、长沙等地不停辗转,在生活的压迫下,她经常独自流泪。
这段时期,她所创作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在后来大受欢迎。
由于生活的沉闷和对读书的渴望,1935年,谢冰莹来到了日本留学。
其间,谢冰莹认识了挚友于立忱。
于立忱也是一位向旧社会、旧制度斗争的传奇女子。
因家境不济,于立忱从小就非常要强,立志要靠勤奋努力来书写自己的人生。
未成年时,她就用两年时间修完了高中全部课程,考上了北平女子师范学校。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于立忱被推为全校学生代表,南下向中央请愿,却被学校开除。
但于立忱并未被吓倒,她一面在乡下教书,一面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后顺利成为《大公报》妇女版主编。
或许是拥有一样的刚毅的性格,在日本留学期间,谢冰莹和于立忱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可惜的是,1937年于立忱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
谢冰莹闻此噩耗后,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痛心》一文,以示悼念。
在《痛心》这篇文章中,谢冰莹提到了一件事情。
有一次,于立忱因患上了盲肠炎住进了医院,谢冰莹与几位女同学一起到医院看她。
然而在晚年,谢冰莹却完全推翻了这一记忆,闹出了许多风雨来。
再说回国后的谢冰莹,生活也非常不如意,因为长期带病写作,她只好到南岳衡山半山亭休养。
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她带病回到长沙,发动妇女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
在抗日战争中,谢冰莹跑遍了长江南北,运河东西,她不断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期间,谢冰莹又出版了许多知名作品,她的名气日益增长。
抗日战争结束后,她的生活归于平静,1948年应聘到台湾师大教书,从此留在了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日益紧张,谢冰莹的情况也渐渐鲜为人知。
直到80年代,谢冰莹的一篇文章,使得她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然而这一次,迎接谢冰莹的并不是热烈欢迎,而是一片质疑。
起因是在1984年的时候,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的文章表示,她的挚友于立忱的死是郭沫若造成的。
为此,她回忆道,郭沫若在日本纠缠了于立忱三年,并使后者怀孕。
怀孕后,于立忱想让郭沫若负起当父亲的责任,而郭沫若却写信让她打胎,冷漠程度令人发指。
后来于立忱终究还是到医院打了胎,并在手术后向谢冰莹控诉了郭的行径。
谢冰莹表示,当时于立忱就表现出了自杀的倾向,果然在回国后就自杀了。
所以,谢冰莹认为导致于立忱走上绝路的正是郭沫若。
谢冰莹发表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太大反响,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不知情得知了此事,并信以为真。
由于于立忱的三妹正是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于是,网络上又出现了荒诞的“后续”故事。
有人说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在收拾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是姐姐写给丈夫的控诉信。
得知真相的于立群因受不了自己被骗,因而在郭沫若去世后的第二年也走上了绝路。
这类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又经大量传播,一时间郭沫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可事实真的这样吗?
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郭沫若家世》一书中,由郭沫若的家人亲自陈述了关于于立群去世的真相。
书中明确表示,于立群是得知儿子含冤离世的真相后,因无法承受痛苦而选择结束生命的,并非因为姐姐于立忱。
并且经过权威学者的证实,于立忱在日本留学时期,与郭沫若只是普通朋友,并非情侣。
就在于立忱去世后,郭沫若还写诗进行悼念。
至于于立忱因何自缢的?许多权威资料表示,于立忱是由于患上了精神抑郁症,从而走上了绝路。
种种迹象都证明,谢冰莹在1984年所写的文章都毫无根据,可她为何要污蔑郭沫若?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台湾生活了那么多年,她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女兵’了。”
来源:文史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