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报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1:14 1

摘要:2025年一季度,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聚焦主责主业,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舆论引导、阵地管控、队伍建设、文化赋能各项举措,全县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

2025年一季度,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聚焦主责主业,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舆论引导、阵地管控、队伍建设、文化赋能各项举措,全县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研判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态势

一季度,全县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健康平稳、向上向好态势。

一是理论武装持续增强。依托“县委书记讲党课”“青年理论学习沙龙”等平台,组织各类理论学习活动106场次,参与党员干部超9200人次。县属机关“学习强国”活跃度达97.8%,同比上升3.2%,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是阵地管理不断强化。围绕重点部位、重点平台、重点内容开展专项巡查行动,排查问题阵地11个,整改落实率100%。新建乡村文化阵地5个,配齐图书资源、播放设备、宣讲空间,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

三是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响应机制,一季度监测网络舆情21起,成功化解敏感舆情7起,群众满意度达91.5%。县级新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同比增长46%,单条最高转发量达2.3万次。

四是宣传队伍结构优化。新选派4名年轻干部担任基层宣传委员,全面建立乡镇“网评+宣讲+辅导”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提升一线响应能力和群众服务能力。

五是群众参与广泛提升。通过“乡村夜话”“广场问政”等方式共征集意见建议136条,推动解决群众关切问题81项。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4场,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

六是主流文化传播力明显增强。原创文艺节目在全省巡演中获奖,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文化进村云直播”栏目,总点击量突破80万次,广受好评。

二、主要做法

(一)以深化理论武装激发思想共识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学习体系。县委常委班子定期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带头领学、带头讲学;各级党组织结合业务深入学习理论成果,推动思想入脑入心。开展“村村有讲堂”行动,一季度累计宣讲420余场,实现全覆盖。

二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理论传播方式。升级“理论微课堂”视频专栏,开设“新春讲理论”系列,点击量达19万次;依托文艺表演、情景演绎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激发参与热情。

三是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化。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组织开展“我心中的家乡”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红色电影展映等60余场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二)以夯实阵地管理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压实阵地责任链条。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制度,对乡镇文化广场、学校课堂、网络平台等多个渠道进行系统清查,明确管理员、督导员、责任人三方职责。

二是加强对新兴平台的监管力度。针对直播平台、社交账号、短视频内容开展专项排查,清理不良信息92条,下架违规内容13项,关闭非法账号4个。组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专题讲座8场,覆盖学生1.1万人次。

三是优化“多点发力”宣传格局。聚焦文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议题,推出“政策我来讲”“百姓话改革”等系列短视频100余部,实现主流声音全媒体、全天候传播。

(三)以提升舆情应对增强治理效能

一是建立“快报—快处—快解”闭环机制。舆情分析专班实行7×24小时值守,强化与政务热线、信访平台、网格信息平台联动,确保重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

二是创新“舆情吹哨+网格响应”机制。以乡村网格为单元,配备专职舆情信息员,每日更新信息库、问题清单;开展“隐患舆情大排查”行动3轮,提前预警问题苗头13起,协调化解率达95%。

三是丰富正面引导内容供给。围绕群众关注焦点,推出“身边的好人”“基层先锋面对面”等栏目12期,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向上、积极有序。

(四)以文化赋能推动基层治理升级

一是推进“文化润心”计划落地见效。完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6个,购置书刊资料1.5万册,更新视听设备12套,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二是打造“文化+治理”协同品牌。引导群众参与“村史村志”编纂、“乡风评议会”制度建设,在4个示范村试点“文化议事+邻里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41起,群众满意率达93.6%。

三是激发本土文化活力。以节庆为契机举办“民俗记忆节”“村落好声音”等活动,吸引参与群众超5万人;整理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非遗资源,出版《乡土文化图鉴》首期读本1000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存在“温差”。部分基层单位落实理论学习制度不够严格,内容安排重复、形式流于表面,个别村级组织仍存在“人到心不到”的情况。二是新兴领域监管存在“空档”。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尚不完善,部分账号存在“泛娱乐化”“猎奇低俗”等倾向,文化导向偏差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宣传队伍力量结构失衡。部分乡镇专职宣传干部年龄偏大、经验固守,缺乏新媒体传播思维,难以适应舆论引导形势变化。四是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错位。部分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单一,活动覆盖群体集中于中老年人,缺乏对青年群体、特殊群体的有效触达。五是意识形态责任压得不够实。少数单位对意识形态责任制理解不透,存在“重部署、轻执行”现象,责任考核缺乏针对性和穿透力。

四、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仍显不足。部分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虚实转换”缺乏深入理解,认为是“软任务”“软指标”,未能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体系和治理实践中。二是制度体系仍有短板。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考核指标设计、奖惩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部分基层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三是内容创新动力不足。对数字传播规律研究不深,宣传产品仍以“惯性套路”为主,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基层能力建设滞后。意识形态干部普遍身兼数职,专业化培训资源匮乏,能力储备和梯队建设尚未形成闭环。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聚焦理论武装巩固思想根基

一是健全“覆盖—深化—提升”三步走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常态化理论学习平台,推动学习成果向工作动力、发展成效转化。二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名师大讲堂”“青年理论夜校”等活动,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三是开展“送学上门”“庭院讲学”行动,确保农村党员理论学习不断线、不落人。

(二)以强化阵地管理保障舆论安全

一是推进阵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构建阵地安全“红黄绿”预警机制,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整改”。二是完善对网络直播、短视频账号等领域的内容审核、行为监管机制,形成线上线下“一张网”。三是推动文化服务站点与新媒体平台互联互通,提升覆盖力与响应力。

(三)以提升舆情应对实现快速响应

一是升级舆情智能分析系统,整合多平台数据资源,提升识别精准度和预测能力。二是选拔优秀网评员、志愿评论员组建“正能量传播矩阵”,及时发声引导,构建强大舆论引导合力。三是完善突发事件舆情处置流程,建立模拟演练制度,提升实战反应能力。

(四)以厚植文化根系拓展治理新维度

一是打造“文化+数字”创新场景,设立“乡村文化直播间”“群众文化云课堂”。二是开展“青年文化市集”活动,集非遗展示、文创销售、志愿服务于一体,引导青年群体融入文化共建。三是设立“乡村文化创新试点村”,探索差异化、本土化文化供给路径。

(五)以建强队伍提升工作执行力

一是实施“宣传人才提优工程”,建立“定向引培、专项激励、实践锻炼”人才机制。二是举办意识形态专题大比武、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激发队伍活力与创造力。三是设立“意识形态优秀实践奖”,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通报表彰与资源倾斜。

意识形态工作是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工作,关乎长远、重在当下。县委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抓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为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向上的现代化新县域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来源:忻闻访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