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乡愁、美国人的悲歌:一场人类文明与命运的终极大碰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1:10 1

摘要:乡下人悲歌的英文为Hillbilly Elegy。其中Hillbilly特指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他们性情粗鲁、知识贫乏,大多还有酗酒、斗殴的恶习。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20:00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正文:

美国副总统万斯能够突然上位,得益于他写的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悲歌的英文为Hillbilly Elegy。其中Hillbilly特指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他们性情粗鲁、知识贫乏,大多还有酗酒、斗殴的恶习。

阿巴拉契亚山脉并不高,最高峰海拔也只有2000米,主要是平缓绵延的丘陵,因此是hill而非mountain。

在美国文化中,Hillbilly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大致可以理解为野蛮人的意思。不过他们是白人,没法直接用蛮族称呼。

Elegy则指写给死人的挽诗,本身倒是没有贬义,但与死亡紧密联系。

因此,将Hillbilly Elegy翻译为乡下人的悲歌,其实也是受信达雅翻译原则的影响,平白加了几分文学修饰。

如果追求原滋原味,翻译为乡巴佬葬歌更准确。

这本书是万斯视角的个人回忆录,记载的是从其外祖父母、父母到自己三代人的家族史。

其中的历史大背景,正是美国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业化巅峰向七十年代开始的去工业化深渊坠落的全过程。

万斯在庆幸自己从历史深渊中脱身的同时,也在哀叹乡下人进城后的命运多舛,指责他们的自我沉沦。

看不起自己的出身阶层,乃是很多从底层杀入顶层之人的常态。关于这一点,中国现代的润人、殖人、公知、买办、汉奸,以及古代的陈世美,与万斯都是一样的心态。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工业化驱动的人口迁徙大军中,一对十几岁的少年情侣,怀着孩子和躁动不安的心,从偏远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搬迁到了俄亥俄州的工业城镇米德尔敦。

米德尔敦位于辛辛那提附近,也即图中红圈所示位置。

它紧邻俄亥俄河,这是美国最重要的内河水道,上游有运河与五大湖相通,下游汇入密西西比河干流直抵墨西哥湾,水运优势明显。

浩浩荡荡的俄亥俄河

这对从偏远山区迁到黄金水道工业区的少年男女,便是万斯的外祖父母,当时外祖母才十三岁,却已经身怀六甲。

半个世纪后,类似的人口流动场景在地球的另一面上演,不过主角由蓝眼睛、白皮肤的欧洲白人移民后裔,变成了黑眼睛、黄皮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与万斯的外祖父母一样,这些挤在绿皮车上涌向东南沿海的青年男女,既满怀希望、又满心忐忑。

区别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年轻打工一代的年龄要更大一些、也很少有未婚先孕的。

俄亥俄州属于五大湖区,这里曾经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工业中心,现在则是著名的铁锈带。

万斯外祖父母的搬迁,正赶上了美国工业化最为巅峰的黄金时期。全球老工业中心欧洲正在战乱中挣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工业中心。

尤其是二战爆发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后一片净土,工业产值占到全世界的40%以上,二战结束时甚至超过一半。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我国的工业产值全球占比在30%上下浮动,便已经催生出了无数黑科技、新装备,几乎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吊打全球,可见当年的美国是何种程度的独步天下。

正是在黄金时代的加持下,虽然万斯的外祖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依然能够在米德尔敦的钢铁公司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成功跻身中产阶级。

但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文化的加持,凭运气挣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很快又会凭运气还回去。

这一点,咱们老祖宗有精辟的总结。有文化底蕴,就可以耕读传家,没有文化底蕴,就是富不过三代。

校尉经常说,国亦是人、人亦如国。

没有文化底蕴的家族难以持续,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如此。

中国绵延几千年不绝,就是因为有强大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文化基因总是能够为我们存亡断续。

美国能够强大一百多年,是因为继承了欧洲文化先进的一面。但欧洲文明基于基督教一神论的先天劣根性,也决定了美国的强盛难以持久,并且一旦坍塌,就很难有重生的机会。

这一点,万斯家族就是美国的缩影。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万斯祖父辈的中产地位,并未能延续到其父母身上。

他们继承了祖父辈简单的头脑,却继承不到祖父辈的历史机遇,随着美国去工业化进程的启动,他们很快就迷失在充斥着酒精、毒品与荷尔蒙气息的都市生活中。

万斯的母亲同样十几岁就早孕,生下了万斯的姐姐,次年又生下了万斯,但万斯还没学会走路,他爹就已经离家出走。

在中国,拒绝履行父亲义务的人是极少数,但在美国的中下层,这却是人间常态。在这一点上,白右、红脖子的道德水准,比黑命贵的主角高不了太多,因为他们同属盎撒文化圈。

拔屌无情、翻脸不认人,是盎撒的文化基因,国家如此、人也是如此。

当爹的不管孩子,家庭自然难以稳定,家庭难以稳定,国家自然难以稳定。

国家国家,国不稳则家不宁、家不宁则国不安。

当今美国的社会乱象,其实已经集中体现在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身上。

此后,母亲带着万斯姐弟,长期在酒精、毒品与男人间周旋。

这也是那个年代白右、红脖子的共性经历。现在的白右、红脖子从中产滑落,并非他们的素质不如父辈,只是受时代大潮的影响罢了。

或者反过来说,他们父辈的素质也不比后代强,能够跻身中产,只是历史光环的加持。

在工业衰退的大潮中,能够凭借机遇与努力摆脱困境的,永远只是万斯这样的极少数。

万斯最大的机遇,就是外祖父母带来的。他们伸出援手,亲自抚养万斯,让他摆脱了不靠谱的妈。而历尽了人世沧桑的外祖母,也终于觉醒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在孙子辈的万斯身上践行。

万斯的崛起,其实就是一个被社会放逐、被父母抛弃的小孩,在外祖母带着几分本能的启迪下,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实际上,万斯的家族史,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也有复现,但形式完全不同。因为万斯的逆天改命只是特例,他的背景板,是无数始终无法摆脱阶层束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MAGA上面的底层白右。

对美国白右来说,城市化的经历是乡下人的悲歌,是乡下人进入城市以后的不适应,以及被去工业化大潮淘汰、被犹撒利益集团玩弄后的愤懑与沉沦。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进城务工、经商、就业、定居的经历虽然同样充满艰辛,但整体说来,收入与生活水平都在稳步提高,他们纠结的,更多的是回不去的乡愁。

作为移民社会,作为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乡下人,底层白右的乡情并不重。

相反,千年不变的农业社会,已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写下了浓重的乡土情节。

临终留下一句叶落归根,便是我们的父辈对中华文化最好的注释。

湘西赶尸人

中国为何会出现赶尸这个神秘的行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些客死他乡的普通人,没有财力千里迢迢把灵柩送回去,只能交给赶尸人。

本山大叔主演的落叶归根,表现的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

万斯代表白右写的乡下人悲歌,与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在社会现象上,也许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文化层面,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展示出来完全不同的人生体悟。

白右的悲歌,是面对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同步跌落时的不解、哀怨与不甘,更多的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中国人的乡愁,是进城后带来的身份割裂与心理距离,一边拼命融入陌生的都市,一边怀念回不去的农村,只是自力更生、不断进取过程中伴生的愁绪与思念。

白右希望的,不是回到农村而是回到过去,回到工业巅峰时期的美国,安享工业霸权带来的红利。

中国人希望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农村,我们只是希望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能够保留住儿时简单而快乐的田园生活记忆,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依然还在农村。

在地缘政治上,我们面对的是百年变局,是美国这个终极战略对手。

在文化上,我们面对的是千年变局,是农耕文化在工业时代艰难的自我进化。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第一次出现了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传统文化的大面积消亡。

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来看,这是历史大趋势,我们不应该阻拦也没有能力阻拦。

但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感情看,这是民族的根与魂,不可能断然割舍,而只能慢慢融合、适应、改造。

美国人的悲歌,中国人的乡愁,虽然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但内在逻辑完全不同。

白右之所以悲歌,与其说是悲悯乡下人,不如说是悲悯失去的工业化红利,失去的社会地位。

因此,如果站在白右的角度,中国人的乡愁,其实有几分得了便宜卖乖:你们一边踩在白右的伤口上,努力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化奇迹,一边怀念曾经贫穷、落后、辛劳的农村生活,是不是也太凡尔赛了!

出现这种差异,有两大原因。

一是历史趋势不同。

美国处于去工业化的衰落过程中,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崛起过程中。

虽然都是背井离乡带来的命运改变,是悲歌还是乡愁,其实是由历史潮流写就的。

二是教育背景不同。

秉承中华文明尊师重道、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始终坚持普惠制的义务教育。

但随着去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失去技术工人、工程师等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牵引的美国,却打着快乐教育的旗号,开始搞精英与平民、私立与公立分层的二元制教育。

校尉的同龄人,绝大多数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磨砺,即便没有能够通过高考完成人生跨越,也拥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只要外部条件允许,他们就都具备改变自身命运的基本素质。

校尉的中学同学中,就不乏通过打工、经商、办厂实现人生跨越的成功者,单就经济收入而言,他们要比校尉强得多。

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为什么最后会落到东亚、东南亚,尤其是落到中国头上?

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砸到从来不把希望放到满天神佛身上的中国人脑袋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里属于中华文化圈,这里的教育传统最深厚、基础教育最扎实,同时,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下,这里的人民最勤劳、最聪明、最善于集体协作。

劳动力性价比最高的中华文明圈,最适合工业化的大生产模式。

网上有人说,中国会变成西方工业的终结者,其实是说小了。

在校尉看来,以中国为首的中华文化圈,不仅是西方工业的终结者,也是人类工业时代的终极模式。

表面上看,是我们抓住了工业化的尾巴,但从历史的经纬来看,这是工业化与文化熏陶之下形成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本能结合。

我们错过了低级阶段的工业化,但文化特性决定了,只要有一丝机会,我们就会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并助推工业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升华。

至少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发现更多智慧生命之前,在地球环境中,这种以中国为龙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侧重于整合全世界、惠及全世界的工业化模式,已经达到了地球人类的巅峰。

有点发散,回到主题。

去工业化后,美国的白右难以完成阶层跨越,最根本的原因,是犹撒利益集团通过隐秘的制度设计,剥夺了他们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万斯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占据美国人口大多数的年轻人,已经被教育制度系统性淘汰,只要万斯能够完成自我救赎,面对的就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懂王能够搜罗到那么多连基本常识都不具备的高级政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系统化淘汰的教育机制,为少数人的出人头地扫平了道路。

中国的普通人难以跨越阶层,固然有各种县城婆罗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制度设计,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我们无法保证绝对公平,但我们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相对公平。

正因为大家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自然,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便都要面对最为激烈的竞争。

我们无法杜绝婆罗门现象,但我们能够保证主要上升渠道的畅通,高考与公考,就是保证主渠道畅通的基本制度设计。

校尉一直说,中美博弈,看似两个国家、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却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竞争。

因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明与国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与制度。

他们认为一切有上帝做主,作为上帝子民,全世界都是他们的应许之地,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二等公民甚至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奴仆,天然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产业链的低端。

当这套虚伪的宗教理论破产后,他们又发明了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并将其打造为催眠别国人民、干预别国内政、维护霸权统治的道具。

但道具再好,偶尔的不经意间,他们依然会暴露种族主义的真实面目。

因此,从社会底层爬出来的奥巴马说过,如果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将是世界性的灾难。

因此,刚从社会底层爬出来的万斯也说过,富国就应该主导创新、穷国就活该从事低端劳动。

因此,出身精英阶层的布林肯说过,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

而在他们之前,西奥多·罗斯福还说过,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林肯还写下了如何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制造优质长筒靴的心得体会……

在他们心底,白人就应该吃肉,其他人种就活该成为餐桌上的食材。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人欲即天理,人类才是自己的主宰者,因此我们强调有教无类、天下大同。

不管美国人如何推崇丛林法则,我们始终坚持构建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的衰落,不仅是西方体制的衰落,更是西方文化走进了死胡同,已经无法自圆其说,只能通过发明LGBT、黑命贵、女权等稀奇古怪的理念和美国优先、MAGA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口号来苟延残喘。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制度的崛起,更是中华文明的浴火重生、涅槃归来,更是开启太空时代之前,人类最好的改变西方丛林社会的机会。

中国人的乡愁、美国人的悲歌,看起来是两国人民在面对工业化、去工业化历史趋势时不同的情绪反应,实际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与命运的终极大碰撞。

人类何其有幸,能够就此摆脱西方海盗文化的禁锢!

中国何其有幸,能够抓住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工业化机会!

我等何其有幸,能够亲眼见证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相比这些,那一点乡愁,其实不值一提!

来源:校尉讲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