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从苍溪方言中感受地方语言的魅力‖吴从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5:10 1

摘要:每个地方的方言在本地人之间,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熟人社交圈中,方言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情感和文化认同,家庭内部、邻里闲聊、本地市场购物等场景下,方言占绝对主导地位。方言还是地方戏曲(如川剧在当地的演出)、曲艺、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俗活动(婚丧嫁

从苍溪方言中

感受地方语言的魅力

吴从宪

每个地方的方言在本地人之间,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熟人社交圈中,方言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情感和文化认同,家庭内部、邻里闲聊、本地市场购物等场景下,方言占绝对主导地位。方言还是地方戏曲(如川剧在当地的演出)、曲艺、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俗活动(婚丧嫁娶、节庆)的核心载体和表达方式。地方媒体的方言栏目(如广播、电视节目)也依赖方言。

近日在翻阅1993年出版《苍溪县志》中有关苍溪方言篇章,现结合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民间收集的信息以及书中的表述,向大家分享苍溪方言一二,感受一下地方语言的魅力。

苍溪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之低、中山丘陵地带,广元市南端,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自西汉高祖年间得名,因嘉陵江一段河道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故取名苍溪。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历史。

《苍溪县志》1993年版(吴从宪 藏)

苍溪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下的成渝片,是四川话(或称巴蜀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西南官话成渝片的典型特征,其形成深受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史的影响,并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它在语音上(平翘舌不分、鼻边音不分、入声归阳平、声调调值独特)、词汇上(保留古语、大量特色方言词、生动表达)和语法上(特殊语序、丰富的助词系统、重叠式、特色句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苍溪方言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移民浪潮影响。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 这是塑造现代四川话(包括苍溪话)最根本的力量。明末清初的战乱(张献忠入川、清军平定、三藩之乱等)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推行大规模移民政策,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湖广行省)、广东、江西、陕西等地的移民涌入四川,其中湖北移民(尤其是麻城、孝感一带) 占据绝对优势。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方言(主要是明代官话的变体,如湖北话、湖南话、赣语、客家话等)。在长期的杂居、交流和生产生活中,这些方言在四川盆地内发生了深刻的接触、竞争与融合。

二是地理环境影响。苍溪地处川北,毗邻陕南、甘南,位于连接四川盆地与中原、西北的通道上。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方言在保持成渝片核心特征的同时,可能受到一些北方官话(如关中话)的微弱影响,或在某些词汇、语调上略有差异(相对于更南的成渝地区)。山区地形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可能导致一些小的方言点(村、乡)保留更古老的发音或特殊词汇。

苍溪方言形成与发展脉络:明代以前四川本地官话→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多地方言→在四川盆地内融合形成清代四川话→近代以来定型为西南官话成渝片→受普通话持续影响至今。苍溪方言是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在川北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成渝片方言的一个地方变体。

苍溪方言具有西南官话成渝片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几个方面。

一是语音特点。

声母:

平翘舌不分:普通话中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的对立在苍溪话中基本消失。通常混读为舌尖前音(z,c,s)。例如“诗=丝”(都读si),“吃=词”(都读ci)。

鼻边音不分:普通话中鼻音n和边音l的对立,在苍溪话中混读为l或n/l 自由变读(以读l更常见)。例如“南=兰”(都读lan),“牛=流”(都读liu)。

部分f/hu混读:“胡”“湖”等字可能读作fu(与“福”同音)。

韵母:

无卷舌元音er:普通话的er(儿、二、耳)在苍溪话中通常读作e(类似“饿”的元音)或a(部分地区)。

复元音单化:普通话中的ai,ei,ao,ou 等复元音在苍溪话中发音动程较短,更接近单元音或窄复元音。例如“包”读 bao(但ao较窄)。

an/ang, en/eng, in/ing 前后鼻音不分:通常混读为前鼻音或介于前后鼻音之间。例如:“根=更”(都读gen),“心=星”(都读 xin)。

轻声:存在轻声现象。

二是词汇特点。

保留大量古语词:如“晏”(晚、迟)、“箸”(筷子)、“颈项”(脖子)、“争”(差、欠)。

独特的方言词汇:

名词:娃儿(小孩)、男娃儿/女娃儿(男孩/女孩)、贼娃子(小偷)、堂屋(客厅)、灶屋/灶房(厨房)、茅厕(厕所)、坝坝(平地、院子)、克膝包儿(膝盖)、倒拐子(胳膊肘)、灰面(面粉)、抄手(馄饨)、相因(便宜)。

动词:经佑(照料)、搁倒(放下)、巴适(好、舒服)、摆龙门阵(聊天)、扯筋(吵架)、梭(溜走、滑落)、谙(估计、以为)、爪(踢、蹬)、弯酸(刁难、找茬)。

形容词:安逸(舒服、好)、恼火(难受、严重)、撇脱(简单、爽快)、邋遢(脏)、精灵(聪明)、哈(傻)、悬吊吊(危险、不稳当)、惊风活扯(大惊小怪)。

代词:各人(自己)、别个(别人)、啥子(什么)、咋个(怎么)、哪阵(什么时候)。

副词:硬是(确实)、莫(不要)、没得(没有)、好生(好好地)。

生动形象的表达:常用叠词(如“慢慢儿走”、“乖乖隆地咚”)、带后缀(如“儿”、“子”、“头”、“巴”、“兮兮”、“不溜秋”)来增强表现力。例如:“酸溜溜”、“瓜兮兮”、“傻不愣登”、“光巴胴”(赤膊)。

吸收部分少数民族词汇或底层词汇:如“坝”(平地)、“槽”(山谷)等地理名称用字可能具有底层来源。

三是语法特点。

语序:

部分宾语前置:在表可能、处置、强调时常见。例如:“饭吃了”(饭吃了)、“书看完了”(书看完了)、“他啥子都晓得”(他什么都知道)。

双宾语句序:指人宾语常在指物宾语前。例如:“给我本书”(给我一本书)。

助词系统:

体貌助词:

倒:表持续或伴随状态。例如:“站倒说”、“看倒看倒就睡着了”。

起:表起始或持续状态。例如:“坐起吃”、“门开起的”。

了:主要表完成(有时也表变化)。例如:“吃老饭了”(吃了饭了)。

过:表经历。例如:“我去过成都”。

结构助词:定语标记常用“的”或“嘞”。例如:“我嘞书”(我的书)。

语气助词:表达各种语气,如“嘛”(表建议、强调)、“哈 ”(表确认、缓和)、“嗦 ”(表惊讶、疑问)、“哟 ”(表提醒、感叹)等。

重叠:

名词重叠:表小、可爱或泛指。例如:“杯杯”(小杯子)、“瓶瓶罐罐”。

动词重叠:表动作短暂、尝试或轻松。例如:“看看”、“说说”、“洗洗”。

形容词重叠:表程度加深或生动化。例如:“高高嘞”、“红彤彤”、“瓜兮兮”。

特殊句式:

“得”字句:表可能、能力、结果、程度。例如:“吃得辣”(能吃辣)、“跑得快”、“安逸得很”。

“把”字句 (处置式):** 使用广泛,结构为“把+O+V+其他”。例如:“把门关倒”。

比较句:常用“比”字句(“A比B+Adj”)或“有”字句(“A有B(那么)Adj”)。例如:“他比我高”、“他有我高”。

苍溪方言仍然是本地社会生活的根基性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国家普通话推广政策的持续实施、教育普及、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增大以及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方言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面临挑战,其纯正度和使用范围在部分人群中有所缩减,作为苍溪地域文化核心载体的地位依然稳固,但形式和内涵可能发生演变。苍溪方言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仍将是苍溪人重要的身份标识和情感纽带。但它很可能会继续受到普通话的深刻影响,部分词汇、语音特征可能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吴从宪(中共党员,苍溪县地方志专家)

供稿:苍溪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