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真能换来家庭幸福?未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7:07 1

摘要:过度付出表面风光,内里却藏风险。调查发现,家长过分牺牲个人,会累积不易察觉的心理压力。上世纪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过分压抑自己、迁就别人容易导致心态失衡,引发紧张情绪。这种感受在家中会散播,让孩子和另一半都感到忧虑。譬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舍弃工作,日子久了内心

你认为是无私的付出,其实或许正在慢慢损害家庭和睦。许多人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奉献是应该的,但情况或许并非这样。

自我牺牲的隐患

过度付出表面风光,内里却藏风险。调查发现,家长过分牺牲个人,会累积不易察觉的心理压力。上世纪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过分压抑自己、迁就别人容易导致心态失衡,引发紧张情绪。这种感受在家中会散播,让孩子和另一半都感到忧虑。譬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舍弃工作,日子久了内心难受,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

这种牺牲还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贡献被忽视了。他们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反馈,心里感到失落,家里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和。

家庭幸福需互动

一个家庭的和睦,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某一方一味地奉献。如果一个人总是付出,另一个人总是被照顾,家庭内部就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美国著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指出,一个健全的家庭氛围,应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并且不断进步。

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容易导致相互牵绊和摩擦。举例来说,有的家庭里,长辈事无巨细地干预,子女缺少自主权,等他们成年后,和长辈之间可能会经常发生争执,不容易获得持久的快乐。

孩子背上沉重幸福

父母付出巨大的情感,孩子会感到负担很重。孩子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欠下的债,需要用成就来弥补,从而产生“欠债式的家庭情感”。心理学上的“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依赖于父母的看法,这对心理发展不好。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成长需要情感上的关照和稳定的环境,而不是父母无休止的付出。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明确指出,过度的自我牺牲会给孩子带来负担,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快乐感受。例如,有些孩子因为父母要求很高,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感到紧张不安。

隐性负面情绪爆发

一个人老是委屈自己去迁就别人,心里面会积攒一些不痛快。这种闷在心里的难受,在家里人中间特别容易表现出来,让小摩擦变成大问题。有位叫马丁·塞利格曼的心理学家说过,想要过得开心,关键是要建立让人感觉良好的关系,并且让自己不断进步。

在家里,这种不良感受有时体现为长辈对晚辈的指责,晚辈对长辈的抵触。譬如长辈尽心尽力却得不到晚辈的体谅,便心生愤懑,晚辈也会感到负担沉重而心生抗拒。

共好模式促幸福

一个家庭最核心的欢乐在于彼此的进步和扶持,这意味着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关爱,同时也能维持自身的意义。这样的“和谐相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也能让伴侣之间的感情更加牢固。

这种家庭里,长辈和晚辈彼此体谅扶持,共同成长。譬如长辈激励晚辈实现理想,晚辈也关怀长辈状况,家中气氛融洽。

共同成长才长久

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和睦,关键在于所有成员一起进步。每个人在彼此的互动中感受到价值,得到帮助,这样家庭才能保持生机。

大家共同经历挑战,一起感受喜悦,家庭就会越来越和睦。比如一同出游,或者学习新本领,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你们家也是这样互相促进吗?欢迎点个赞,谈谈你的想法。

来源:辛晶晶说育儿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