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3月25日,红十五军团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领下,翻越孔河岭山,进入娄烦地区的孔河沟村。红军在娄烦活动期间,给娄烦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娄烦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播下了革命的红色种子。
1936年3月25日,红十五军团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领下,翻越孔河岭山,进入娄烦地区的孔河沟村。红军在娄烦活动期间,给娄烦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娄烦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播下了革命的红色种子。
3月28日,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兵分两路撤离娄烦城,其中一路沿汾河而上进入静游,红75师夜宿下静游村,75师一个团进驻东六度村,军团直属部队和78师进驻峰岭底、东六度村。并与红十五军团从太原来的一部骑兵队在东六度村会合。
提起红军路经下静游的情景,耄耋之年的吕好女、冯白脸、冯绪儿等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居住在下静游村阳坡湾的人们终于脱下了厚重的棉衣,换上了轻飘飘的单衫。天刚蒙蒙亮,勤快早起的人们走出家门,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新一天。
突然,人们发现,对面的神树坪梁上过来一队穿着灰蓝色服装、见头不见尾的队伍,漫山遍野,浩浩荡荡,向下静游村开来。村人们早就知道这是前几天就在娄烦城驻扎过的不扰民、不害民的红军队伍,所以并不紧张。在队伍路经崖窑湾的三岔口时,猛然看到有一位小红军从山坡上摔了下去。等到人们赶到出事地点,找到的已经是小红军的尸体,旁边扔着一支已经摔坏了的步枪。
“唉,真可怜,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当回忆起那段情景时,善良的吕好女老人仍然泪眼婆娑,不由自主地抬手擦了擦已经泛红的眼睛。
小红军牺牲后,村人们主动将孩子的尸体埋在了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村民冯满炕是个细心的汉子,他把摔坏的步枪捡回去,琢磨着修好后,交给了住在村里的红军。
风尘仆仆的红军来到山坡底下的石炭井河边,纷纷蹲下来,把衣襟蘸在水里漂了漂,然后边行军边吸吮着衣襟上的水解渴。人们看到红军如此艰辛,纷纷送绿豆米汤和煮鸡蛋等食物给红军吃。
当天晚上,红军住在了下静游村。据老人回忆,红军的几位首长住在冯化恩、冯克忠、张拴来、冯双喜、冯补子等家里,大部队则在院子里、街道旁露营。还有整队整队的红军整日整夜路过。住在村里的红军主动帮村民担水、扫院,东西勤借勤还,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接待,有的主动腾出屋子让红军住,有的搂柴生火为子弟兵做饭熬汤,有的帮助红军战士缝补衣裳,呈现一派“军爱民、民拥军”的热闹景象。
第二天一早,红军打开财主冯克忠的粮仓和库房,把财产分成一堆一堆的,摆放在场面上,动员老百姓自动去拿。有许多贫苦人非常感激,纷纷赶到场里拿走了分给自己的一份。有的则畏畏缩缩,不敢拿。
段重华是下静游有名的爱国乡绅、进步人士,清末民国初曾在村里开办过私塾,后改办为公立小学堂。辛亥革命后,面对国家军阀混战,外国掠夺,内忧外患,国破家亡,他痛国沉沦,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加一些进步活动。红军路经下静游时,他目睹红军在村里贴标语、散传单,向民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他觉得红军才是真正救国救民的队伍,从此看到了希望,看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走向,于是毫不犹豫地主动献出自己的财产,捐给了红军。1942年春,盘踞马家岩据点的日军致信段重华,让他将在革命队伍中工作的三个儿子叫回家,否则就满门剿杀。段重华斩钉截铁地说:“我只有一条,就是不当亡国奴。”当时已年逾花甲的段重华老人对儿子段尚智说:“你放心走吧,我一人在家顶着,反正我也活够岁数了。”
来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