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76年入伍,在炊事班烧火做饭学习认字,副团职军官自主择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9:27 1

摘要:"班长,炊事班来了个新兵!"我刚迈进院子,就听见有人嚷嚷。一个背着行李包,身材瘦弱的年轻人被推到了我面前。那是1976年的夏天,我刚从炉灶旁抬起头,满脸的汗水和炭灰。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班长,炊事班来了个新兵!"我刚迈进院子,就听见有人嚷嚷。一个背着行李包,身材瘦弱的年轻人被推到了我面前。那是1976年的夏天,我刚从炉灶旁抬起头,满脸的汗水和炭灰。

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有时候还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那些年的经历,就像是一部黑白电影,有酸有甜,有苦有乐。

记得我刚到部队那会儿,什么都不懂。说来也不怕你笑话,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从小在福利院长大,没怎么上过学,就是个睁眼文盲。当时我被分到了炊事班,估计是因为我个子小,看着不像能扛枪打仗的料。

"小李,以后你就跟着老王学做饭。"连长把我交给了炊事班的班长。老王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两道浓眉下面一双小眼睛,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一条缝。他在部队已经干了二十多年,是个老炊事员了。

"来,先教你生火。"老王拍拍我的肩膀说,"咱们炊事班看着不起眼,但没有我们,战士们拿什么打仗?饿着肚子能有力气吗?"

刚开始那段日子真不好过。每天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生火,准备早饭。那时候没有电饭锅,全靠大铁锅和土灶台。生火是门技术活,火小了饭熟不了,火大了容易糊锅底。我经常被呛得直咳嗽,眼泪鼻涕一起流。脸上全是灰,手上全是茧子。

"小李,你这火生得不行啊!"老王总是这么说,然后蹲下来亲自示范,"看好了,先放些干草引火,然后再放细柴,等火起来了再加粗柴,火势稳了才能开始煮饭。"

部队伙食虽然简单,但也有讲究。那时候我们经常做的是土豆炖白菜、萝卜炖肉,还有大锅菜。肉少菜多,但也比我在福利院吃的强多了。每到饭点,战士们排着队打饭,有时候会抱怨:"又是萝卜炖肉啊?能不能换个花样?"但看到他们把饭菜一扫而光,我心里就高兴。

"小李,今天这个菜味道不错!"有时候老兵会这么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小李,你小子有悟性。"老王看我慢慢上手了,笑着说,"不过光会做饭不行,你得认字啊!连材料单子都看不懂,怎么当好炊事员?"

就这样,老王开始在灶台边教我认字。灶台上落了一层薄灰,他就在灰尘上写下"米"、"面"、"盐"、"油"这些简单的字,让我记住。开始我总是记不清,把"米"和"来"搞混,把"油"和"田"分不清。

"慢慢来,不急。"老王从不着急,总是耐心地教我,"字就像人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米'字像一粒米,'油'字上面一个'水',因为油能浮在水上面。"

后来,我发现食材袋子上都有字,就开始对照着学。米袋子上写着"大米",面袋子上写着"白面",猪肉上贴着"后腿肉"的标签。每天晚上,其他人都在宿舍聊天、打牌,我就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铅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描。战友们都睡了,我还在那学习。有时候困得不行,就用凉水洗把脸,继续写。

"小李,你小子挺有志气的嘛!"我的进步连长都注意到了,专门表扬了我一番。

部队里有个文化课补习班,是给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低的战士补课用的。每周二、四晚上,收拾完厨房后,我就跑去听课。那个教课的是个大学生兵,姓张,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的。战友们都叫他"张老师"。

"李哥,这个字念'努',和'怒'不一样,你要记住。"张老师总是这样纠正我。他比我小好几岁,却叫我李哥,我挺不好意思的。

"张老师,你看我这字写得行不?"我把自己练习的本子拿给他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些简单的字。

"进步很大!"张老师认真地翻看,"不过这个'努'字,右边的部分要写成'力',不是'刀'。"

渐渐地,我能看懂简单的报纸了,甚至还能写一些简单的字条。那时候部队订了几份《解放军报》,休息时间我就拿来看,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也能大概明白意思。

记得有一次,老王过生日,我给他写了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班长教我认字。祝班长生日快乐。"老王看了,眼圈都红了,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小子,有出息!要是我儿子有你一半上进就好了。"

转眼到了1978年,我在炊事班已经干了两年多。部队里的老兵们都亲切地叫我"小李炊事员"。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团来了个新团长,姓陈,是个从前线调过来的老兵。他听说炊事班有个孤儿兵在自学认字,专门来看了我一次。

"小李啊,听说你很爱学习?"陈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两鬓已经斑白,说话声音洪亮。

"报告团长,我想多学点东西,将来能有用。"我紧张地回答,手里还拿着擦锅的抹布。

"好啊,好志气!"陈团长笑着说,"我看你不如去参加文化补习班,争取考军校。"

我愣住了,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上军校。在我的认知里,那是给那些有文化的人准备的。我只是个连自己名字都是后来才学会写的孤儿。

"团长,我...我行吗?"我结结巴巴地问,"我连初中都没上过。"

"为什么不行?"陈团长拍拍我的肩膀,"毛主席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个有心人。"

就这样,在团长的支持下,我开始了更系统的学习。每天除了做饭,我就泡在团里的图书室。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图书室里有小说、历史书、政治书,还有一些科普读物。我最喜欢看历史故事,特别是那些从困境中奋斗出来的人物传记。

学习的过程很艰苦。有时候工作一天后,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得强迫自己看书。冬天特别冷,图书室没有暖气,我就穿着棉大衣,戴着手套看书,手指冻得发红也不肯回宿舍。

"李哥,这道题你做错了。"张老师耐心地指出我算术题中的错误,"你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哦,明白了!"我连忙改正,"张老师,你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考上军校吗?"

"当然能!"张老师坚定地说,"只要你肯努力,年龄不是问题。"

1979年,我参加了军校考试。那天紧张得不得了,手心都是汗。考场上,我看着试卷,深吸了一口气,把这几年学到的知识都用上了。成绩出来后,虽然不算好,但也够用了。当接到通知说我被某步兵学校录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李,恭喜啊!"老王用力拍着我的后背,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看我没说错吧,你小子有出息!"

离开炊事班那天,我真的舍不得。那个灶台,那口大铁锅,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战友,都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学会了做饭,学会了认字,更学会了做人。

"老王,谢谢你这几年的照顾。"我不善于表达,只能笨拙地说。

"小李,到了新单位好好干,别忘了咱们炊事班!"老王送我到车站,硬塞给我一包他自己卷的旱烟,"记住,无论你当了什么官,都别忘了自己是从炊事班出来的。"

在军校的日子很紧张,但我已经习惯了吃苦。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熄灯,课余时间全用来补习功课。我的底子薄,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英语,对我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难。

"李哥,你这英语发音不对。"我的新室友小王是个高中毕业生,英语很好,总是帮我纠正发音,"不是'坦克',是'tank',舌头要抵住上颚。"

"谢谢你,小王。"我不厌其烦地练习,有时候一个单词要读十几遍。

就这样,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我慢慢跟上了学习进度。军校里的伙食比连队好多了,每周还有水果和点心。但我从来不敢放松,始终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李哥,听说你以前在炊事班?"室友们好奇地问。

"对啊,我还给整个连队做过饭呢!"我笑着回答,丝毫不觉得那段经历有什么好隐瞒的。相反,我为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到自豪。

三年的军校生活一晃而过,1982年毕业时,我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军官了。那天拿到军官证和任命书,我激动得手都在抖。我想起了福利院的院长阿姨,想起了老王,想起了张老师,还有陈团长。是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有了今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边远山区的连队当排长。那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周围都是山,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带兵打仗和做饭完全是两回事,刚开始我很不适应。但炊事班锻炼出来的细心和耐心,却帮了我大忙。

"李排长,您这炒的土豆丝真好吃!"执勤回来的战士们看我亲自下厨,都惊讶不已。

"在炊事班待过的,这点本事还是有的。"我笑着说,"多吃点,补充体力。"

我的排里有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娃,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所以我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张,你字写得不错嘛!"我看到一个战士写的字条,忍不住夸奖。

"李排长,我就是写得慢。"他不好意思地说。

"慢有什么关系?我当年比你还慢呢!"我笑着鼓励他,然后告诉他我的故事。

从排长到连长,再到营长,我一步一步往上走。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深夜批改文件时,我会想起当年在昏暗灯光下描字的日子。那时候多困难啊,但我挺过来了。

1992年,我被提拔为副团长。当年那个不识字的炊事班小兵,如今已经是一名副团职军官了。陈团长早已调走,但我始终记得他的鼓励。每当新战士入伍,我都会去看看,特别关心那些家庭条件差、文化程度低的孩子。

"李团长,听说您是从炊事班出来的?"新来的年轻军官总是好奇地问我。

"对啊,我还给你们做过饭呢!"我总是笑着回答,"你们吃的那些大锅菜,有不少可是我的拿手菜!"

有时候去炊事班检查,我还会和炊事员们聊聊天,问问他们的困难。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就想起老王和我当年的样子。

"小刘,火候控制得不错!"我看着炊事员炒菜,忍不住点评,"不过盐放少了点。"

"李团长,您还懂这个?"年轻炊事员惊讶地问。

"我在炊事班干过十来年呢!"我笑着说,"来,我教你一招,这个菜最后放点醋,味道会更鲜。"

2002年,我面临自主择业的选择。那时候军队改革,许多老同志都选择了离开。我思考了很久,也咨询了家人的意见,最终决定脱下军装,开始新的生活。

离开军营那天,我站在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环顾四周,心里满是不舍。从17岁入伍到43岁离开,我在军营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汗水,还有我一步一步成长的足迹。

"李团长,以后常回来看看!"战友们为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看着熟悉的面孔,我突然哽咽了。

"我会的,这里永远是我的家。"我强忍着泪水说,"我永远是你们的战友。"

转业后,我在地方上的一家企业工作,负责后勤管理。军队生活养成的习惯和作风,让我在新的岗位上很快站稳了脚跟。每天早起晚睡,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李经理,您怎么这么会管理啊?"新同事好奇地问。

"军队里学的。"我笑着说,"在那里,一切都要有条不紊,不然就会乱套。"

如今退休在家,偶尔会和老战友聚一聚,聊聊过去的日子。每当谈起我从炊事班到副团长的经历,年轻人总是一脸不可思议。

"李叔,您那时候真厉害!"他们由衷地赞叹,"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么能吃苦啊!"

我只是笑笑,心里明白,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如果说我有什么秘诀,那就是永远不忘初心,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保持当年那个炊事班小兵的谦虚和上进心。

有时候,我还会下厨做几道拿手菜,那些在炊事班学到的本领,至今用得上。特别是红烧肉和鱼香肉丝,是全家人的最爱。看着家人吃得香,我心里就像当年看战友们吃饭一样满足。

"爷爷,教我做饭吧!"孙子总是缠着我。

"好啊,先教你生火。"我笑着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陋的炊事班,又看到了老王那张布满皱纹却总是带着笑容的脸。

"现在哪还用生火啊,都是电磁炉、燃气灶了。"孙子笑着说。

"那是你们不知道,生火也是门学问呢!"我摸着孙子的头说,"爷爷当年就是从生火开始学起的。"

人生就是这样,走过的路,都成了风景;经历的事,都成了故事;遇见的人,都成了记忆。我的军旅生涯已经结束,但那段经历给我的财富,将伴随我一生。

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的阅兵仪式,听到那熟悉的军歌,我的眼眶就会湿润。那个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孤儿,经过部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成长为一名军官,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