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净土与禅宗,如何成为中国民间佛教的主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9:37 1

摘要:唐代的玄奘西行求经,带回来大量的经典。他在白马寺毕其一生精力,翻译佛经、传授弟子。他带回来的梵文佛经被直接译成汉文,与鸠摩罗什等人翻译的早期经典颇有出入。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建制性宗教可以出现的条件 :教团组织、崇拜的仪式、专业的教士和固定的信众。

佛教传入中国,还刺激了道教的发展。

唐代的玄奘西行求经,带回来大量的经典。他在白马寺毕其一生精力,翻译佛经、传授弟子。他带回来的梵文佛经被直接译成汉文,与鸠摩罗什等人翻译的早期经典颇有出入。

玄奘翻译的印度文献,其中其实还包括许多印度文化本身的哲学、美学甚至文学作品,并不完全是佛教的宗教文献。这些文本对于介绍印度文化进入中国,具有极大意义(可惜,由于佛教经典的掩盖,中国学者并没有努力发掘佛教以外的印度文化)。

玄奘

唐代翻译的大量经典,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原始佛教的阐释也有不同的意义和重点。如果有些僧侣根据某些经典作为中心,建构一套他们对印度佛教的解释,那就成为一个宗派。

唐、宋之间佛教最盛的时候,有十余个大宗派。宗派林立,当然反映佛教的兴旺,却也不免使得佛教呈现出深厚的学术性,减少了对广大信众传达教义的功能。

当时的宗派,计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这十三宗中,涅槃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只有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因此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是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各大宗派的特点,通常以两句话简括说明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各宗名称,所谓“嘉祥”乃指三论宗,因其中心曾在嘉祥寺,余者不须解释,一望而知。)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建构唯心论的宇宙观,三论从事哲学论证的思辨,华严及天台可以并列为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真言也是接近此道,律宗注重戒律与规范—这是任何建制宗教必须具备的基础,按理讲诸宗均不能没有教律,禅宗则着重于个人悟觉,直观佛法精要。

太虚大师说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诸宗也不能脱离这些基本精神。

晚唐开始,净土宗的信众增加,其他诸宗逐渐成为高深佛学的研究者,而对于一般信众,存在深奥难解的困难。禅宗虽然号称是从东晋就传入中国,但从其本身的特色看来,这一宗派毋宁是在中国自己发展,我以为颇受孟子“顿悟”方式的影响。

禅宗强调不着文字,直达“真如”。这种思考方式,与印欧文字的辩证很不相同。

唐代中期,禅宗分为南北,北派比较偏于文字方面的说明和研讨,六祖慧能开始特别强调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理解佛教经义。自此以后,净土与禅宗两派,浸然成为中国民间佛教的主流。至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下文再予论述。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建制性宗教可以出现的条件 :教团组织、崇拜的仪式、专业的教士和固定的信众。

佛教传入中国,还刺激了道教的发展。从考古学上的一些线索可知,佛教进入中国的路径,河西的丝绸之路是其中一条 ;南方从印度经过中国西南河流纵谷,即所谓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传播途径 ;在江苏连云港地区,孔望山的佛教遗迹显示,经由海道进入中国也未尝不是佛教传入的第三条途径。

在道教本身发展历史上,恰好四川一地拥有许多早期道教的遗迹,最显著者是汉中的五斗米道,显然是道教的天师一派的重要源头。从汉代后的魏晋南北朝开始,在四川一地道教的人物为数不少,更有可能是因为西南中国的原居族群本来就有相当发达的巫觋传统,提供了道教发展的本土条件。

东汉晚年黄巾崛起,青州、徐州一带是黄巾军活动的重要地区。公元一世纪,汉明帝(59—78 年在位)之弟楚王英信奉佛教,就因为敬礼“浮屠”和交结方士,造作谶纬意图反叛,而被贬自杀。三国时的丹阳人笮融,从属徐州牧陶谦,据有下邳。他建造的佛寺可容三千余人,经常浴佛设酒饭,招引信徒。

曹操攻取徐州后,笮融领男女数万人、马三千匹逃到广陵。这两位佛教信徒相隔百年,从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出,佛教在青徐一带扩张的规模可谓迅速。黄巾运动,与天师道密不可分。

上述佛教的开展,当与道教的成长有相应的关系。

东汉晚年黄巾崛起

简言之,从这些蛛丝马迹看来,道教发展的西南与东海岸两大地区,正与佛教传入的两条途径有相当程度的吻合。

可以说,佛道在中国发展,几乎如同双胎弟兄同步进行。当然,凡此都是推测之词,真要落实考证还不容易,也许有一天考古学资料会提供一些可用的证据。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来源:许倬云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