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2024年上半年,蚂蚁基金在权益基金、非货基金、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三大指标上,蚂蚁基金均完胜“零售之王”招商银行。
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财富管理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
去年,互联网基金销售规模首次超过传统渠道。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2024年上半年,蚂蚁基金在权益基金、非货基金、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这三大指标上,蚂蚁基金均完胜“零售之王”招商银行。
2024年下半年,蚂蚁基金仍然继续一马当先,实现全面领先。
然而,蚂蚁基金称王之后,其王座能坐多久,成了蚂蚁时刻都要考虑的问题。毕竟,除了银行纷纷转战线上,还有腾讯这个同样手握巨大流量的对手,在基金赛道从未放弃竞争。
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争夺金融版图的进程中,基金业务一直处于战略高地。
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与余额宝在货币基金领域短兵相接,此后战火迅速蔓延到全品类基金赛道。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腾讯能否赶超蚂蚁?
实际上,这场基金代销之战已演变成一场涉及生态构建、技术赋能以及用户价值挖掘的全方位较量。接下来,本文将从战略、发展过程以及最终成果等方面,对两家在基金业务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战略分野:刻在基因里的差异
过去十年,蚂蚁和腾讯依托各自的核心优势,在基金代销领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蚂蚁以“普惠金融”为利刃,全力构建开放式理财生态;腾讯则以“社交连接”为盾牌,精心打造技术驱动型服务闭环。
这两条不同战略路径的选择,源于它们各自独特的生态基因,这得从它们母平台不同的基因属性说起。
蚂蚁基金的崛起,和支付宝深厚的技术积累密切相关。自2004年成立以来,支付宝逐步构建起覆盖月活接近9亿用户的庞大支付生态,为基金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流量入口。
蚂蚁的基金战略始于2013年,这一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凭借三项创新举措改写了中国基金行业格局。余额宝把万元起购的基金产品,变成1元就能投资,对传统基金产品发起了一次深刻的降维打击。依托支付宝的用户基础,余额宝迅速吸引了超过2.95亿理财新手,巅峰时规模高达1.8万亿元。
腾讯则扎根于其早前构建的强大社交网络平台——微信生态圈,)有超13亿的月活用户。
腾讯在基金赛道的布局始于2014年,这一年腾讯推出理财通,标志着其正式进军基金代销领域。理财通充分利用微信生态的社交粘性,通过红包、亲友代付等功能激活熟人网络,实现社交裂变式传播。比如,2016年1月,理财通正式登录微信「零钱」界面,标志着腾讯全面开放“红包到理财”功能和「零钱」一键理财功能。2017年,又推出“小心愿”功能,用户可以把春节红包零钱一键理财并好友圈,从而获得“打赏增值”。
基于支付基因,蚂蚁在推出余额宝后,不断强化“场景融合”。余额宝的理财收益实时可见,还能直接嵌入淘宝消费抵扣、线下扫码支付等高频场景,形成“消费-理财-再消费”的良性闭环。2024年7月,蚂蚁推出“碰一下”支付技术,覆盖300种细分场景,补充了条码支付能力,将资金入口与消费场景的融合提升到了新高度。
业主支付宝碰一下进小区|截图来自支付宝公众号
蚂蚁的另一大战略是开放生态,其平台上的基金产品极为丰富。通过“财富号”引入135家机构入驻,形成从货币基金到权益类产品的全品类矩阵,非货基交易额增幅是未入驻机构的21倍。
腾讯则通过“严选+连接”模式,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2023年,腾讯推出“全流程投教系统”,借助算法抑制追涨杀跌行为,当某类资产过热时自动降低曝光权重,使用户持仓时长提升了46%。
腾讯始终坚持不做自有基金产品,理财通把自己定位为“连接器”,联合华夏、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定制独家产品(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并通过会员分级与智能客服体系,实现用户分层运营,不同等级会员享有不同权益的个性化服务。
蚂蚁的王座难稳
但腾讯一时也难以登顶
尽管蚂蚁财富依托支付宝超级APP实现用户全覆盖,成为国民理财第一入口,稳居互联网基金代销行业第一,但这个王座并非不可撼动。
蚂蚁与腾讯在基金用户转化路径上也有明显差异。
蚂蚁采用“漏斗模型”,托支付宝支付生态,从零钱理财工具余额宝起步,向专业理财平台蚂蚁财富导流。腾讯则是“社交飞轮”模型,通过微信社交链导流至理财通。
在规模扩张的路上,蚂蚁腾讯各有各的优势。2024年,蚂蚁基金用户人均持有资产1.2万元,复投率达到68%。支付场景向理财场景逐步渗透,典型的普惠客群转化路径。尽管理财通未直接披露用户人均持有资产,但据艾瑞咨询2024年报告指出,腾讯理财通高净值用户人均资产管理规模(AUM)是蚂蚁财富的3.2倍,结合服务费率差异,其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显著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经查询,双方统计口径比较模糊,蚂蚁的高净值用户为黑卡用户(30万元门槛)与部分非黑卡但持有高价值权益类产品的用户,而腾讯理财通仅统计年交易额≥50万元的用户。
在产品策略与技术路径上,蚂蚁延续普惠逻辑,推出“金选”品牌覆盖6亿用户,凭借3400余只产品满足长尾需求,2024年末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达3201亿元,同比增长20.9%,明星产品包括余额宝(天弘货币基金)、黄金ETF、全球QDII基金。
腾讯理财通聚焦“严选+连接”,合作约100家头部基金公司,精选5000只产品覆盖超3亿用户,明星产品包含零钱通(货币基金组合)、指数增强基金、养老FOF。技术层面,依托微信九宫格入口与小程序生态,用户无需跳转即可完成交易,2023年理财类小程序GMV同比增长30%,用户停留时长提升46%。
蚂蚁财富整体管理规模庞大,非货基金保有规模1.45万亿元,居行业之首。恒生电子2024年报显示:蚂蚁基金全年营收162.91亿元(同比+29%)。
数据显示,在管理规模上,蚂蚁财富大幅领先理财通。理财通的整体管理规模并没有全面、公开的最新权威数据披露,但在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上,腾讯远远地低于蚂蚁,截至2024年末,腾讯理财通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2976亿元。
但必须要提的是蚂蚁基金规模与利润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2024年蚂蚁基金的净利润仅4.5亿元,净利率2.8%。而出现净利润较低的主因或许是货币基金依赖度高——2023年余额宝规模较巅峰缩水55%至7808亿元。
蚂蚁基金业绩报告|截图来自恒生电子2024年年报
数据显示在用户画像上,使用蚂蚁财富的用户中Z世代占比58%,年轻客群成为主导;使用理财通的用户中35岁以上占比65%,高净值客户黏性更强。
从产品种类布局、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合作机构与产品筛选方面可以看出腾讯的产品结构偏重价值型。
对于腾讯而言,虽然手握13亿日活,但社交关系并不等同于理财需求关系,如何从社交数据中挖掘出用户真实的理财意愿和风险偏好,难度较大,若用户停留时长不足,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腾讯在基金代销领域进一步扩大份额。
总而言之,这场较量中,蚂蚁的“全民理财”生态面临利润考验,腾讯的“高净值精选”模式亟待突破流量转化瓶颈,二者在规模与效率的平衡上仍需破局。
互联基金代销的终局之战
技术、监管与生态的三维角力
在数字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基金代销市场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更深层次的模式创新。
这场角逐的本质,其实是技术能力、合规运营与生态协同的综合较量。
在金融科技领域,蚂蚁与腾讯都在进行技术驱动的范式重构,依托AI与大模型技术,重塑基金代销的商业模式,在用户运营、产品创新及生态协同等方面不断精进。
两家公司在均在AI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效率与普惠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蚂蚁集团以自研的百灵(Bailing)MoE(混合专家模型)为核心,构建了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体系。该模型结合图神经网络与因果推理技术,显著提升了风险控制、用户画像与资产配置的精度。
蚂蚁集团以技术普惠为切入点,过AI算法降低服务成本,实现规模化覆盖。与全球资管巨头Vanguard合作推出「帮你投」基金投顾服务,将服务费率压缩至0.5%,以800元超低门槛吸引长尾用户,累计服务用户超200万。
此外,蚂蚁的知识增强大模型服务框架(KAG)通过融合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将研报生成的观点正确率提升至70%,有效支持了基金产品的精准推荐。
腾讯也一直在AI领域不甘示弱,借助大模型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其旗下“元宝”大模型在2025年曾逆袭行业龙头,而依托微信十亿级日活用户的超级入口,加上腾讯理财通通过接入DeepSeek-R1模型,提升了投顾服务的专业性(如实时行情分析),未来,二者可能通过数据互通深化用户运营,从而为理财通构建起“流量+智能”的双重壁垒。
腾讯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与开源的DeepSeek-R1深度整合,混元大模型采用MoE架构,在复杂任务处理中展现出强大的深度推理能力,而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显著降低了算力成本。例如理财通的AI诊断工具通过混元模型分析用户风险偏好,结合DeepSeek的实时数据解析能力,使权益类产品推荐命中率提升25%。
腾讯云知识引擎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进一步强化了模型对专业金融知识的调用能力,减少AI“幻觉”现象,提升投顾服务的可信度。
两者技术的突破让双方在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上不断突破,而技术路径虽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财富管理的“智能平权”,
随着2020年8月《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落地,行业进入强监管周期,新规之下,每个公司都在寻找与之共处的方法,双方都在寻找构筑新的竞争护城河的方法。
在合规方面,蚂蚁主动下架300余只高波动产品,收缩高风险业务;腾讯则对智能投顾模型进行参数调优,严控风险敞口。
在监管高压下,专业投教能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收益承诺,成为新的信任基石。
蚂蚁腾讯双方在投教领域展开用户心智争夺。蚂蚁推出“三笔钱”资产配置工具,以场景化引导分散投资;腾讯上线“风险匹配度测评”系统,通过动态评估强化适当性管理。
而在生态对决中,双方都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流量入口迈向场景闭环。
蚂蚁依托支付宝构建“本地生活+理财”的超级场景网络,覆盖餐饮、出行等300个细分领域,将消费场景与资金入口深度融合,形成“支付-理财-消费”的螺旋增长飞轮。
腾讯通过产业互联网探索全球化布局,以WeChatPay为流量入口引入东南亚科技ETF等跨境产品,2025年一季度相关产品交易额环比增长显著,加速从社交生态向财富管理的多元化延伸。
结语
当行业迈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买方投顾”时代,竞争焦点已上升到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蚂蚁以“理财便利店”培养高频交易习惯,腾讯用“社交理财室”深化资产配置黏性。这场持续十年的对决,或许会殊途同归:在技术降本、监管筑底、生态增效的三重合力下,一个更普惠、更智能的财富管理新生态正在破茧而出。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