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院长谈经济②|大力实施“天府良机”行动要兼顾“改地适机”和“以机适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09:19 1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贯彻中央要求,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针对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四个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川种振兴,大力实

名片

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邱云桥

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张宗毅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 伍骏骞

主要观点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建议

●强调单要素技术进步与多要素组合优化提升,这两个维度是解决四川部分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出路,也是进一步提升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思路

●四川推进农业机械化需立足丘陵山区地形与产业实际需求,通过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培育和政策支持,分阶段突破瓶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川观智库研究员 朱炜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贯彻中央要求,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针对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四个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川种振兴,大力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先进农机作为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等先进科技的载体,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要素创新型配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四川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比平原地区存在更多困难,如何突破瓶颈大力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对此,川观智库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

重视“良机”

以需求为导向让农业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川观智库: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部分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全面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怎么看待“天府良机”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张宗毅:对四川而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立足丘陵山区的地貌与产业实际,以需求为导向让农业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强调单要素技术进步与多要素组合优化提升,这两个维度是解决四川部分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出路,也是进一步提升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思路。新发展阶段,既要强调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多个农业要素本身的技术进步,也要强调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配,通过要素之间的组合优化,达到互相促进、互相配合的目的。

川观智库:近年,四川农机装备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环节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四川要全面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面临哪些瓶颈?

邱云桥:目前四川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瓶颈之一就是田间适应性不足。不少外省农机因四川丘陵山区土地细碎、地貌复杂,以及土壤特性及季节性降雨而较难适用;省内也因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先进农机的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等原因,缺乏适配机型。

张宗毅:我认为,当前四川农业机械化率偏低的核心原因是“良田”不足。四川丘陵山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8%,地形地貌复杂、地块细碎凌乱、坡多台多埂多,公开资料显示,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仅有50%,山区不到40%。“良田”不足,使得土地与农机之间的适配性差。要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四川就必须重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从各省份改造经验看,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性价比相对可观,改造成本约在每亩1000元到3000元之间,改造后的耕地机械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大幅下降,流转出租租金也可翻倍。从国际经验看,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国家,通过70多年的持续农田宜机化改造,绝大部分作物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另外,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存在重“旱涝保收”轻“宜机作业”等问题,建议将宜机化纳入核心标准,避免重复低效投资。

推广“良机”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川观智库:四川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打破瓶颈,切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邱云桥:四川推进农业机械化需立足丘陵山区地形与产业实际需求,通过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培育和政策支持,分阶段进行突破,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阶段性目标是实现80%—85%机械化率,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追求;剩余环节,如复杂地形种植、特色作物管理等,可保留人工,避免产生“一刀切”。

张宗毅:发展农业机械化同其他工作一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丘陵山区应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实现良田和良机的“要素优化组合”。从全局考虑推进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的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建立政府持续不懈地投入和农户高度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土地分类施策,整体规划、统筹改造,通过地块整合与道路优化为先进农机提供使用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地块互联互通、消除作业死角、优化地块布局、合理布局沟渠、土壤培肥熟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种植特粮特经作物,也需要农田宜机化改造,只有宜机化的果园、茶园、菜园,才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收,也才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伍骏骞:需要兼顾“改地适机”和“以机适地”。一方面,积极研发适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对已有的成熟农业机械进行针对性改造,使其更好适配本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依据农机作业要求,对本地土地条件进行合理改良。二者缺一不可。

在农机服务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中,可通过构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涵盖维修保养、技术指导、能耗补给等方面,充分调动服务主体与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农机服务高效落地、持续发展。考虑到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机购置补贴压力等问题,可进一步探索在特定区域内开展跨区服务,实践探索共享农机等创新模式,提升农机资源的利用效率。

赋能“良机”

AI可在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环节先推广使用

川观智库:除了全面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四川在这方面可从哪里入手?

张宗毅: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快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加快推广普及智能化农业机械。农业作业的场景本身很复杂,我认为要分环节、分地区讨论农业机械智能化转型的问题。现阶段,一些环节有推广普及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可能性。比如无人机植保、播种、运输已发展多年,近年不断迭代升级。另外,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环节也走在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的前沿,目前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更多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当前还存在硬件或软件上的制约,结合四川的生产情况,一些特粮特经作物还处于无机可用阶段。若要做到完全智能化无人化,需要机械本身能自动识别作物生长状态、作业环境,并自动对作业姿态进行调整,而目前的软硬件均需进一步完善。

伍骏骞:就当前情况而言,智能化农业机械还需要在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改善其适应性和稳定性。农业机械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有交叉领域,一部分智能化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可以通过试点先行,在平原地区试点推进智能化农业机械。

邱云桥:当前,有一些智能技术可以在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的环节先推广使用。比如利用AI技术,可加速农机设计验证,缩短新型农机的研发周期和成本;用AI辅助和完善农艺设计,通过仿真模拟预演实际生产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困难,提前改进修正,设计农艺农机相融合的解决方案。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