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喝着咖啡买猪肉、拎着菜篮看艺术展、捧着鲜花打卡脱硫塔……这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的场景,正体现着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和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老厂房的改造思路。
喝着咖啡买猪肉、拎着菜篮看艺术展、捧着鲜花打卡脱硫塔……这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的场景,正体现着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和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老厂房的改造思路。
这里没有“手术式”的大拆大建,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用“绣花针”一针一线地“缝”入新功能、新体验,吸引新人群,最终让柴米油盐和创意空间共生。
“绣花针”缝补疤痕
废旧的老厂房还能焕发新生吗?
西安建国门菜市场,保留着工厂遗址和老城区的街巷风貌。“城墙边核心老城区,竟还能看到原始街巷的肌理。”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建彪感慨道。
建国门菜市场前身是西安市平绒厂,工厂停产后,生产车间、锅炉房被改建成大型综合市场,商品涵盖蔬果、肉类、百货等。
夜晚,老菜场人声鼎沸。
老菜场虽然人气足,但环境与配套设施欠佳,全建彪带领团队,决定打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用“绣花针”的功夫对街巷进行“缝缝补补”。他认为,城市更新不应大拆大建,需留住共同记忆。
什么是该保留的记忆?
2018年12月18日,“白菜大会”在老菜场一间旧车间举办,街坊邻居、市场摊贩、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以及各界专业人士齐聚一堂。
会上,卖了30多年猪肉的个体户李红(化名)最先提出诉求:“菜市场绝不能搬走,我的老顾客都在这里,搬走不是断我的生意吗?”这句话戳中了很多摊贩的心窝子。
“在其他地方买菜我不放心!”李大爷早已熟悉了在这买菜,怕没了熟面孔的招呼声。
全建彪也明白,没了菜市场,街巷的魂儿就丢了。
散会时,每个人各拿一网兜大白菜离去,也带走了共同期待:老菜场要变好,但菜市场不能丢。
于是改造从保留原居民的生活状态开始。菜市场的位置、面积、摊位布局基本不动。香油店经营者王玲(化名)安心了:“老顾客一来,还找得到我!”
菜市场主体结构全保留,墙上的岁月斑驳、楼梯的铁艺栏杆原样不动,同时清除违章搭建,修补坑洼路面。
为了凸显烟火气,团队在灯光上下功夫,采用霓虹灯光装置与街巷随处可见的地面灯光、景观灯光交错运用,营造出氛围感。
整体框架搭建好后,团队发现老菜场的厂房较为分散。他们增设天桥、连廊、户外楼梯、空中广场,把厂房重新“缝”在了一起,串联起人流的动线。面对那些较为破旧的厂房,团队犯了难:拆还是不拆?
“这房屋这么破,拆了重建多利索!”
“不能拆!”全建彪态度坚决,“拆除重建固然省时省力,但是这些厂房是历史性建筑,我们既然是来缝缝补补的,就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最终,危房被加固,屋顶加上了玻璃,摇身一变成了新店铺。
同样的“针线活”,也落在了雁塔区昆明路上的3511工厂。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生产厂区搬至咸阳后,西安厂区一直闲置。
修旧如旧成为3511工厂改造的原则。在改造过程中,3511工厂保留了原有厂区的格局,对锯齿形屋顶、工业遗迹、低密苏式厂房进行加固修缮,厂区内的77棵绿植树木都被保留了下来。
3511工厂周边社区有将近30万居民,对于不少人来说,七点半响起的军号声,八点播送的晨间新闻,是他们的共同记忆。为了保留这些记忆,团队在设计上突出纺织元素,将废弃的织布机、脱硫塔加入简笔画、撞色色块等元素,改造成艺术装置。
“改造不能丢了生产!”际华三五一一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晓刚说。员工花十几天亲手搭建美好生活馆,专门售卖工厂生产的毛巾,将厂房的记忆在每一条售卖的毛巾上延续了下来。
“针脚”落在体验感
肖腊梅在打包好最后一束花时,玻璃花瓶映出几位年轻人举着手机对焦脱硫塔的身影。
这热闹的景象,正是当初园区灵活调整规划带来的。
“厂房靠近高新区,科研企业多,可以把部分高新的办公人群吸引过来。”在规划初期,李晓刚觉得可以将厂房改造成科技产业园。
正在那时,邻近的秦美花卉市场被拆,大批商户没了去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西郊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白,果断调整业态布局。
市民在西安3511文创科技园内的餐饮场所就餐
“搞园区规划,不能死抱着最初的想法不放,市场在变,该掉头就得掉。”际华三五一一实业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部长訾旭说道。于是,团队将刚需的花鸟鱼市引入,占据了半个园区。
当时也有人担心,花鸟鱼市租金低,会影响园区收益。但事实证明,这些民生类商户,反而成了园区的基本盘,为园区带来了远超租金价值的稳定客流,支撑园区运转。
肖腊梅的花店正是在2020年园区调整业态时被一并引入的,她一眼相中了通透、采光好的老厂房。
“以前为了让纺织女工在巨大的机器噪声中清晰地看到指示上下班的信号灯,我们的车间是大空间、高屋顶、光线充足的设计。”李晓刚觉得,这种明亮、通透、灵活的空间感,正是现代商业体验需要的。
搬迁之初,肖腊梅曾担心生意受影响,但很快发现这里的客流群完全不同,她觉得年轻人对鲜花的热情远超预期,“以前顾客都是附近的老年人,现在年轻人也喜欢来买花。”她说道。
这种变化让肖腊梅开始转变经营方式。她注意到,年轻人买花看重即时的心情愉悦。“年轻人要的是‘星期花’,周五下班捎一束,撑过五个工作日就换新。挑花像拆盲盒,组合时的期待有时比花本身还值钱。”
她调整了产品结构,推出15元3束的自选搭配,用简单的牛皮纸包装,反而更受欢迎。
经营中,肖腊梅也遇到过困难。花艺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半年挣钱,半年保本”是常态。
但她并不担心,年轻人被这里的工业遗迹吸引,专门拿着图片跑过来打卡,这股流量成了花店生存的“活水”。
在老菜场的改造中,市井文化是特色。项目启动时,团队就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市井文化,与年轻人产生情感连接。
“年轻人是社交媒体的主角,他们追求‘出片’场景。”老菜场策划强悦悦认为,应该策划和营造具有美学吸引力的打卡点。
强悦悦想到2号楼一间老厂房,空间开阔,还有工业历史感,团队决定打造艺术展区,举办一场“微笑抑郁症”展览。展览布置了视觉冲击力强的艺术装置,上镜效果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拍照。他们在社交媒体同步策划网络话题,老菜场的名字,也随之热了起来。
但团队深知,“好看的皮囊”难以持久,“年轻人更注重体验感,需要共鸣和参与感,单向输出的活动很难打动他们。”强悦悦补充道。
“上房揭瓦”空间,着重打造体验感。团队利用原有建筑天台,保留瓦面,铺设防腐木平台作为休息区。“这里视野开阔,晚上坐在这里,感受老城特有的气息。”游客赵蕾说道。
老菜场用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需求去激活旧厂房,承载起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年轻人喜欢的,正是这份带着记忆感的独特氛围。
“编织”柴米油盐和创意空间
很多旧厂房改造虽然用了保留烟火气、引入新业态的招数,客流量依旧未能达到预期,关键在于新旧业态能否真正融合共生。
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对新事物给予了包容,吸引了新业态在此生根。
在一念宠物标本工作室,主理人于东辉站在工作台旁,手指敲了敲身后那堵异常坚硬的墙:“瞧见没?老军工的底子,钉子都砸不进去。”这堵墙,曾是3511厂房的筋骨,如今却成了他工作室的背景板。
于东辉的妻子是一位标本工艺美术师,过去他们主要对接博物馆,制作专业标本。然而,面对越来越多主人想在宠物去世后留存样貌的需求,他们看到了新的商机。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无法再像从前那样长期出差。为了兼顾孩子,同时满足小众人群的情感寄托需求,我们选择开一家专注于宠物纪念服务的工作室。”关于选址,于东辉因店铺的小众性纠结许久。
偶然带儿子来此买鱼时,他发现这里业态丰富,青年车间、爬宠俱乐部等新鲜事物在此扎根。“这里的市场像块新锐的试验田,接纳各种可能性。”于东辉毫不犹豫地将工作室落户于此。
园区分为四个区域:A区打造青年社交中心,吸引活力人群;B区引入一线科技类、餐饮类品牌,完善配套服务;C区为花鸟鱼市场,维系生活气息;D区将锅炉房改造为酒店,赋予旧厂房新价值。
“市场被精细地划分,允许探索者各自耕耘一分田。”际华三五一一实业有限公司物业管理部部长王镭认为,这种规划,将周边居民、年轻消费者、特定爱好者的需求在同一个空间达到了满足。
老菜场在保留传统菜市场核心功能的同时,对未被充分利用的厂房、开阔天台进行创意填充,补充了精品咖啡、手作工坊、独立书店等新兴业态,保持在地性的同时,注入了再生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城墙根人,白晓皓做了十几年的环球摄影师,选择回到老菜场,在天台开了一家融合菜饭店。
白晓皓的饭店位于七楼天台,远离地面喧嚣,契合了他对自然感的追求。“我们喜欢开阔、有风、有阳光的感觉,能让人松弛下来。”白晓皓将这份理念,融进了餐厅的每个角落。他在门口种植着香料,随手采摘便可用于店内的餐食。
作为老城根的居民,他觉得传统菜市场和新业态通过功能的叠加,形成了一种交错共生的状态。“我见过菜市场长大的孩子兴奋地跑上天台,也见过年轻人在菜市场闲逛后,再上来享用美食。”白晓皓认为,新旧业态的结合,让两种体验架起了桥梁。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