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象转身”到“定义未来”:贾健旭的上汽革新方程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09:21 1

摘要:2025年3月,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总裁贾健旭在一场闭门媒体沟通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这家中国最大汽车集团面向未来的改革逻辑与技术蓝图。从组织重构到技术破局,从用户定义到工程师转型,这位掌舵者以“撕掉两层皮”的决绝姿态,试图带领这家老牌车

2025年3月,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总裁贾健旭在一场闭门媒体沟通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这家中国最大汽车集团面向未来的改革逻辑与技术蓝图。从组织重构到技术破局,从用户定义到工程师转型,这位掌舵者以“撕掉两层皮”的决绝姿态,试图带领这家老牌车企完成从“合资引领者”到“自主定义者”的蜕变。

组织重构

打破壁垒,锻造“能打仗”的体系

“干部关键的不是年龄,而是能不能打仗,更重要的是要打胜仗。”贾健旭的这句话,成为上汽新一轮组织变革的注脚。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行业变局,上汽选择从内部动刀,打破传统车企的“部门墙”。

2025年初,上汽启动“大乘用车一体化”改革,将旗下自主品牌整合至统一作战体系。贾健旭亲自挂帅大乘用车板块执管会主席,推行“一个目标、一个预算、一张表”的管理模式。“过去各品牌、各流程间信息割裂,资源效率低下。现在我们要把拳头收回来,全链条打通产品定义、开发、生产和销售。”他直言,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组织效率与市场反应速度。

为匹配新战略,上汽同步推进干部年轻化与实战化。一批“能打仗”的年轻骨干被委以重任,竞聘上岗机制全面铺开。“我们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贾健旭强调,干部选拔不再唯资历论,而是以结果为导向,确保战略执行不“掉链子”。

“我还给上汽找了一个老师,就是华为。”贾健旭说,上汽已派出多位年轻优秀干部常驻上汽华为项目,深入学习。

传统汽车开发模式下,汽车的工程、营销、研发部门长期处于“分段作业”状态。“过去我们像包工头,营销提需求,研发埋头干,最后发现产品与市场脱节。”贾健旭坦言。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服务)体系,恰恰以“全流程互锁”著称。例如,华为手机业务从立项起,市场、研发、供应链便深度捆绑,确保产品定义精准触达用户需求。上汽希望借此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定义”的转变。

技术破局

锚定智能驾驶与安全“三阶段”

“我们必须站在领先企业的延长线上,绕到前面去。”贾健旭的这句话,道出了上汽的下一步产品策略:追求让消费者安心的智驾平权。

有过主机厂和零部件厂两方面经历的贾健旭,对上汽的纵向一体化程度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他也在这里看到了上汽的优势。“上汽有全中国最好的整车零部件企业——华域。上汽能通过主被动安全的深度协同,打造全场景安全体系。纵观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只有上汽能够做到,这将成为“智驾平权”时代的核心护城河。”

“安全不只是硬件指标,而是整个主被动安全系统要握手、打通、互认。”在贾健旭看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功能堆砌转向体系化能力建设。

上汽提出智能驾驶安全“三阶段”战略:第一阶段通过冗余系统和传感器实现“不怕撞”;第二阶段以感知、决策和控制融合做到“不会撞”;第三阶段打通主被动安全系统,确保“撞了也不怕”。

这一战略直接指向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2026年,上汽将实现L3规模化应用。”贾健旭透露,上汽新一代整车平台已为L3预埋架构,无需额外改造。2025年底前,470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的获取将支持浦东机场固定路线全自动驾驶运营。他特别强调,上汽的L3目标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消费者愿意买单、车辆能批量上路”的商业模式。

为实现技术闭环,上汽选择在智能底盘领域重兵布局。通过整合旗下华域汽车等零部件企业的能力,上汽正打造具备全域控制能力的智能底盘技术。“底盘是自动驾驶安全的基石,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贾健旭表示。上汽要在这个领域投入最优秀的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在智驾平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让消费者安心的智驾平权”。

用户定义

全自动驾驶与个性化时代的“终局思维”

“产品定义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流程推演。”贾健旭多次提及“用户定义”的重要性。他直言,过去上汽部分车型是“从流程里出来的”,而非真正源自用户需求。为此,上汽重构产品开发流程,要求每款车立项时必须由用户调研支撑,营销团队与研发部门全程协同。

这一变革将在荣威品牌首款AI汽车上得到实践。该车型从定义阶段即引入用户共创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真实用车场景,将高频需求转化为功能设计。“工程师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理解市场。”贾健旭提出“工程师是最大销售员”的理念,要求技术团队不仅关注参数,更要思考“什么样的技术能创造商业价值”。

面对新能源赛道,上汽选择“深蹲起跳”。贾健旭将技术储备分为四大方向:固态电池、智能底盘、高能量密度电池、芯片国产化。

在固态电池领域,上汽采取“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的渐进路线,已组建百人研发团队攻坚关键技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计划则瞄准续航痛点,目标在同等体积下实现电量倍增。芯片国产化战略同样激进,上汽计划推动ECU(电子控制单元)集成化,通过减少芯片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供应链安全性。

上汽还与地平线、Momenta、华为、大疆等众多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合作,打造“智驾全家桶”。最关键的是,上汽将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布局,深度掌控智驾安全系统,实现数据、ADAS信号全面共享与打通。“L3自动驾驶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成本,核心就在于冗余设计。为确保安全,冗余必不可少,而谁能将冗余优化到极致,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

这些布局将体现在上汽后续上市的每一款新车上。贾健旭将这比喻为“连续剧”——每一款新车都必须延续核心竞争力。“我们不再追求单点突破,而是构建系统性优势。”

“75%-85%的新车将在未来十年实现全自动驾驶。”贾健旭预测,届时汽车竞争将聚焦个性化体验。上汽计划从软件与硬件两个维度切入:软件端推出“更懂用户”的AI汽车,2026年荣威首款AI汽车即将落地;硬件端则围绕速度与越野场景,打造彰显用户生活态度的产品型谱。

从组织刀刃向内到技术重仓投入,从用户共创到工程师转型,贾健旭为上汽绘制了一幅“自主定义者”的路线图。这场改革没有退路,在行业剧变的十字路口,这位改革者正试图证明,传统车企的转身不仅需要勇气,更需一场从思维到行动的彻底革命。

来源:上海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