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以下简称“重庆十一中”)自2016年开设海航班以来,聚焦国防教育特色,构建了“课程体系+实践育人+军地协同”的复合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教育路径。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以下简称“重庆十一中”)自2016年开设海航班以来,聚焦国防教育特色,构建了“课程体系+实践育人+军地协同”的复合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教育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国防教育根基
作为西南地区首个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重庆十一中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办学核心使命,将红色基因融入海航班国防教育全过程。学校党委通过“抓思想建设、抓组织规范、抓队伍赋能、抓课程融合、抓实践育人”,推动党建工作与国防教育同频共振。学校构建“清风识益”廉洁教育体系,将清廉文化、海航精神与思政课程融合,通过“校长午餐会”“学生校长助理”等机制搭建师生共话平台。
为强化国防教育的实践转化,学校联合重庆市南岸区“大廉盟”、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模拟联合国维和行动”“战术沙盘推演”等活动。退役军官指导下的实战化教育见成效,学员主动担任国防宣讲员、毕业生集体递交戍边申请书等场景,印证党建引领下“铸魂”与“塑形”的双重效能。
重构课程,锻造善战海空雏鹰
重庆十一中海航班立足国防教育核心目标,以“基础固本、融合提质、拓展强能”为逻辑主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为学员打造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进阶的成长阶梯。学校紧扣海军航空兵培养需求,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以国家安全、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航大讲坛”,通过“数理+军事”双轨教学夯实学员专业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科技赋能推动课程跨界融合,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学校与国科大重庆学院共建“院士工作站”,邀请航天领域专家开设“未来空天技术”前沿讲座;利用VR模拟飞行舱、AI智能评估系统,将飞行姿态调整、特情处置等复杂训练模块化。这种“课堂连接战场”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员在“红蓝对抗模拟空战”中体验信息化作战思维,更培育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新苗。
与此同时,学校注重以实践淬炼使命担当,将拓展课程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海鹰特训营”中,学员在海军教官指导下开展抗眩晕、高空心理适应等专项训练;军事演讲课上,学生围绕“新时代海权意识”“海洋强国战略”等主题展开辩论,锻造思辨与表达能力。
实践育人,深化军民协同机制
重庆十一中海航班以“规范+创新”为实践育人核心理念,构建起“选苗—育苗—保苗”全链条培养机制。在选苗阶段,学校联合海军招飞办、重庆市教委,严把身体、心理、文化“三大关”,确保生源质量,通过体能测试、心理评估、文化笔试、面试答辩等环节,全方位考查学员综合素质。
在育苗阶段,学校引入教官驻校开展战术体能、抗眩晕训练,学员每周完成5公里武装越野、400米障碍跑等高强度任务,锻造“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2023年暑期,学校组织学员见习,参与舰载机维护、甲板作业实操等任务。一名学员在见习日记中写道:“当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战机时,内心无比震撼。这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守护祖国海空的利剑!”
在保苗阶段,学校建立“家校共育”“心理疏导专班”保苗模式,海军心理专家驻校开设“阳光心理课堂”,通过“家长开放日”“军营探访”形成育人合力。
国防教育是铸魂工程,更是时代使命。重庆十一中将以海航班为支点,持续探索军民融合育人新路径,为培养“矢志海空、捍卫和平”的新时代栋梁书写奋进篇章。
(作者章显林系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高勇系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科处主任、高级教师;本报记者杨国良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31日 第06版
作者:章显林 高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