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被一代又一代人体认、传承、赓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审美、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被一代又一代人体认、传承、赓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审美、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找准传统文化教学改进的突破口
在当下的课堂上,传统文化的言辞之美、意境之远、立意之深,常被忽视,学生没有入境怡情,传统文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发生
笔者对平时所看到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理性有余,韵味不足。传统文化以精粹的语言为载体,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繁复驳杂的体味。然而,很多传统文化教学,通常是以缺少指导的朗读和简单提问的方式串讲完成的。这样的学习少了意趣和韵味,因此无法激起学生表达的热情,更遑论个性表达了。
教师主导,展示过度。当下的传统文化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却强打精神还是听得云里雾里。这种课堂教学忽略了教学对象——一群正在如饥似渴成长的学生。课堂不应只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更应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天地,是学生个性表达生长发展的空间。
死记硬背,轻视感悟。大部分教师以技术性训练为主,课堂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包揽式教学,最后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传统文化的言辞之美、意境之远、立意之深,常被忽视。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沉浸其中、没有入境怡情,围绕传统文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发生,传统文化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有些教师教学刻板机械、缺少创新,使传统文化教学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
发现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明确了这些问题,教师也就找到了传统文化教学进一步改进的突破口。
用沉浸式教学破解传统文化课堂之痛
借助不同符号之间的转化,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多感官融入传统文化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我们可以将沉浸式教学转化为以下方式:
激发兴趣,点燃热情。如何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开展“飞花令”活动。可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次,开展传统文化小专题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传统文化小专题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最后,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班级和学校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果。学生们或是吟唱,或是表演舞台剧,或是朗诵等,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原动力。
巧用故事,增强体验。呈现故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教师讲述,二是学生讲述,三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当然,也可以将以上方式结合使用。
教师讲述时,首先,应确保故事内容准确,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引导。其次,语言要精练简洁、生动有趣、富有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要控制好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学生讲述时,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故事,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加工,讲述时尽量做到内容准确、语言生动、富有情感。此外,要求学生尽量脱稿,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更流畅、更富有感染力。
采用影视呈现的方式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在播放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相对于静态的图片资料和教师解说相结合的方式,视频资料能够更加直观地再现故事场景,有利于学生深切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绘画再现,沉浸其间。利用绘画元素,借助不同符号之间的转化,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这非常符合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绘画在传统文化沉浸式教学中,主要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画解意,二是以画入境,三是以画悟情。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绘画主要是以简笔画为主。
角色扮演,演绎情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演绎文本情感,全身心沉浸于传统文化的情境之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角色扮演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再读文本,创编剧本。第三,确定角色,小组排练。第四,汇报演出,交流评价。
吟唱文本,传承经典。可以采用以下形式:第一,借用古曲。老曲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搜寻与传统文化契合的老曲调,让学生欣赏吟唱,使传统文化更具古典美、音韵美,使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采用现代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而大多数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所以采用流行音乐更能让学生较快地吟唱出文本内容。第三,采用儿童歌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儿童歌谣更为适合。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和思想、思维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年龄特点更适合节奏明快、积极乐观的儿童歌谣。
多种感官,体悟内涵。如何运用多感官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用眼睛去观赏,用舌尖去品味,用鼻子去体会,用耳朵去聆听,用触觉去感受,用运动去带入。多感官融入传统文化沉浸式教学,学生能沉浸于课堂之中,在课堂上能够回归学习主体,并且记忆效果变得更好。
总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全情景的创设、全感官的调动、全身心的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在亲身体验中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主动参与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31日 第04版
作者:唐文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