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看同事汇报,心想“这内容太浅了,换我讲肯定更清楚”;刷到一条视频,觉得“这种水平我也能做,甚至更好”……可真等自己上手,不是卡壳,就是出错,效果还不如别人呢 ……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看同事汇报,心想“这内容太浅了,换我讲肯定更清楚”;
刷到一条视频,觉得“这种水平我也能做,甚至更好”……
可真等自己上手,不是卡壳,就是出错,效果还不如别人呢 ……
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太普遍了,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看别人不行,自己做更不行”的循环?
其实,背后是三种心理效应在悄悄影响你。
冰山效应:只看到 “表面成果”,没看到 “背后积累”
我们常常只关注别人展示出来的“显性成果”,
觉得别人的成果(汇报、方案、设计、代码)简单、浅薄、没水平,
却容易忽略支撑它的“隐性知识”:
他们私下学习了多少内容?
失败过多少次、积累了多少经验?
是怎么把零散信息整合成体系的?
又是如何把复杂想法表达得清晰易懂的?
你看到的只是冰山顶端,而真正撑起它的,是水下90%的系统积累。一旦自己动手,知识零散、缺乏脉络的问题就全暴露了。
2. 达克效应:“不懂的人” 往往意识不到自己 “不懂”
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能力欠缺的人,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因为不了解,所以意识不到自己“不懂”。
比如刚学点皮毛,就觉得“这事太简单,我早就懂了”,甚至认为别人做得都不好。
而真正专业的人,因为见识过领域的复杂与深度,反而更谨慎、更谦逊。
达克效应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愚昧之巅:信心爆棚,指指点点;
绝望之谷:一动手就崩,自信全无;
开悟之坡:持续学习,重建信心;
平稳高原:认知成熟,不卑不亢。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一直卡在“愚昧之巅”下不来。
3. 双标效应:严以待人,宽以待己
还有一种常见心态:
评判别人时,只盯着结果哪里不好,完全忽略别人的努力和客观限制;
评价自己时,一旦失败就找理由——“项目太难”“资源不够”“时间太紧”,成功了却全归为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天生会维护自我形象,对别人却更苛刻。
这种“双标”无形中放大别人的“不行”,掩盖自己的“不能”,让你持续活在一厢情愿的错觉中。
为什么我说“考证”能解决职场中常见的“眼高手低”问题?
明白了问题出在哪,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
我的建议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权威认证,校准认知、补齐能力、建立客观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鼓励职场人适当考一些适合自己的、真正有含金量的证书——
1. 瓦解“冰山效应”:系统补齐隐性知识
你缺的不是碎片信息,而是完整的知识框架。
像PMBOK®(项目管理)、BABOK®(业务分析)、TOGAF®(企业架构) 这类认证,背后是一整套被验证过的最佳实践体系。
它们把行业内隐性的经验和方法,转化为清晰的方法论和流程。
学它们,你不只是在“学知识”,更是在“补体系”。
2. 击穿“达克效应”:客观衡量你的真实水平
自信不能靠感觉,得靠实实在在的能力校准。
认证考试就是一个客观的标尺:
通不过,说明你某些知识点根本没掌握;
通过了,也不只是多张证书——更是对你系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认可。
它会帮你走出盲目自信,稳稳走上“开悟之坡”。
3. 矫正“双标脑”:用共同的语言和标准说话
专业认证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术语和流程标准。
比如用ITIL 4® 的语言谈服务管理,
拿TOGAF-ADM 的架构开发方法去定义清晰的阶段和交付物——
这个时候,你们讨论的不是“我觉得”“你以为”,
而是:“这个环节是否符合标准流程?”“这个交付物有没有覆盖关键项目?”
共同框架下,评价变得更客观,你也更容易看到别人方法背后的专业性和努力。
结语
“眼高手低”,不是因为眼光太高,而是能力没到位、认知有偏差。
摆脱它,不能只靠“多动手” 和 “熟能生巧”,更需要: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蓝图(破解冰山效应)。
客观衡量能力的标尺(破解达克效应)。
行业公认的专业语言和标准(破解双标效应)。
当你真正沉下心来,系统学习并通过一个与你职业相关的权威认证,你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评价他人成果时更理性也更宽容,而当你自己动手时,那份源自体系化知识的底气和章法,会让你彻底告别 “看别人差,自己做更差” 的尴尬。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面是小艾老师的广告时间。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咨询以下课程!
来源:考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