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稀土的人,你的福气真的在后头!深挖稀土产业链,看懂市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4:14 3

摘要:2025年9月的A股市场,新能源赛道还在为“碳酸锂价格涨跌”吵得不可开交,AI概念里的资金也在算力、大模型之间反复横跳。但有一群投资者,手里捏着稀土相关的股票或资产,心态却稳得像“老狗”——因为圈子里悄悄流传着一句话:“买了稀土的人,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2025年9月的A股市场,新能源赛道还在为“碳酸锂价格涨跌”吵得不可开交,AI概念里的资金也在算力、大模型之间反复横跳。但有一群投资者,手里捏着稀土相关的股票或资产,心态却稳得像“老狗”——因为圈子里悄悄流传着一句话:“买了稀土的人,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这话是鸡汤吗?是盲目乐观吗?作为深耕财经领域多年的博主,今天我要从产业链逻辑、国家战略、全球趋势三个维度,给你扒透稀土这盘“国家级棋局”,告诉你这“福气”背后,是实打实的硬核投资逻辑。

很多人对稀土的认知还停留在“稀缺的土”,但真相是:稀土是几乎所有高端制造的“心脏起搏器”,更是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中握在手里的“战略底牌”。

(1)它是“工业味精”:少了它,高端制造寸步难行

稀土家族有17个“成员”,每个都在高端制造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核心是“钕铁硼永磁材料”,一辆高端新能源车要用约10公斤高性能钕铁硼,是燃油车的10倍以上;

风电:风力发电机的永磁电机,需加入铽、镝提升耐高温、抗退磁性能,一台3MW风机要消耗约20公斤铽镝合金;

军工:导弹制导系统、战机发动机涡轮、航母甲板涂层,都依赖稀土提升合金的耐高温、抗腐蚀性能,精度直接上一个量级;

AI与机器人:机器人关节电机、算力服务器散热材料,都需要稀土实现“更小体积、更大力量、更稳性能”。

简单说,没有稀土,新能源汽车跑不快、风电转不起来、先进武器打不准、AI设备变“笨”——它不是“调味的味精”,是“支撑产业的主菜”。

(2)它是“战略底牌”:中国握着全球最核心的供给权

全球稀土储量分布中,中国占比约36%(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数据),不算绝对第一,但中国稀土产量长期占全球60%以上,更关键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

过去几十年,中国稀土经历了“卖土式内卷”:国内企业低价倾销,稀土价格被压到“白菜价”。但从2010年起,国家出手重塑格局:

供给侧改革:淘汰小散乱矿企,采矿权集中到北方稀土、盛和资源等少数龙头;

出口配额:每年严格限制稀土出口量,2025年出口配额比十年前少了近40%;

技术封锁:对稀土加工技术实施出口限制,不让核心技术外流。

这一系列操作,让稀土从“普通资源”升级为“战略武器”——全球高端制造要发展,离不开中国稀土;中国若要“卡脖子”,也能从稀土入手。

稀土产业链分上、中、下游,过去中国只赚“挖土”的辛苦钱,现在要吃“造芯”的科技饭。

(1)上游:从“无序开采”到“国家管控”,供给端成了“稀缺资产”

2010年之前,中国稀土矿像“菜市场”:小矿主乱挖乱采,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价格被压垮。如今,采矿权被集中到6家龙头企业(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盛和资源等),每年开采量由国家配额严格限制。

以2025年为例,全国稀土矿开采配额仅16.8万吨,比2015年的20万吨还少——供给端的“紧平衡”,成了稀土价格的长期支撑。

(2)中游:从“粗加工”到“高精尖”,中国掌握了“卡脖子技术”

稀土分离提纯是产业链“技术咽喉”。过去,日本、美国能把稀土元素分离到“99.999%纯度”,中国只能搞“粗分离”。但现在:

北方稀土的“全萃取连续分离技术”,能一次性分离15种稀土元素,纯度达“6个9”(99.9999%),成本比国际同行低30%;

“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中科三环、金力永磁等企业产能占全球70%,且技术突破不断(如“无铽钕铁硼”技术,减少对稀缺元素铽的依赖,还能提升性能)。

(3)下游:从“卖原料”到“造产品”,利润开始“向上游集中”

以前,中国卖一吨稀土氧化物赚几百美元,美国做成永磁材料卖几千美元,日本做成精密器件卖几万美元。现在,中国企业向下游延伸:

北方稀土布局稀土永磁体产能,直接给新能源车企供货;

• 厦门钨业搞“稀土+锂电池”,将稀土元素用于电池正极材料,提升电池寿命;

• 部分企业研发“稀土储氢材料”,为氢能汽车储氢罐做技术储备。

这意味着,稀土利润不再被海外企业赚走,上游有矿、中游有技术、下游有市场的企业,会成为最大赢家。

如果说供给端是“人为造稀缺”,那需求端就是“天量缺口”——三大时代浪潮,正把稀土需求推向“没有天花板”。

(1)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成刚需,稀土需求“暴增式爆发”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300万辆,2025年预计突破2500万辆(国际能源署预测),渗透率从10%冲到40%。而每辆新能源汽车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是燃油车的10倍以上(新能源汽车靠电机驱动,电机核心是永磁体)。

仅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对钕的需求就比2020年增长5倍——这还没算混动汽车、电动卡车的增量。

(2)风电:“碳中和”逼出来的“稀土刚需”

全球要实现“碳中和”,风电是主力能源之一。2025年全球风电装机量预计达1500GW(2020年是740GW),增长超100%。每GW风电,需约200吨稀土永磁材料(主要是钕铁硼)。

更重要的是“海上风电”:海上风机更大、更需抗腐蚀,对高性能稀土永磁体的需求更迫切,进一步推高稀土“高端需求”。

(3)军工+AI:“高精尖制造”打开的“新需求缺口”

军工:2025年全球国防开支突破2.5万亿美元(SIPRI数据),中国国防预算稳步增长。先进战机、导弹、舰艇对稀土的需求“刚性且高端”(如隐身战机雷达罩用稀土吸波材料,导弹陀螺仪用稀土永磁体保精度);

AI: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达700万台(2020年是300万台),服务机器人销量突破1500万台。每个机器人的关节、传感器,都需要稀土永磁材料实现“灵活、精准、耐用”;甚至AI服务器散热模块,也开始用稀土合金提升效率。

三大浪潮叠加,稀土需求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爆发”——供给有限,需求爆炸,价格长期上涨逻辑无比硬核。

很多人买稀土股票,只看“资源股涨价”,但真正的“福气”,藏在更深的逻辑里。

(1)投“供给端的稀缺性+垄断性”:全球离不开中国稀土

中国稀土的“供给垄断”,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战略。只要全球高端制造还在发展,只要中国继续控制稀土“开采-分离-加工”全链条,稀土就不是普通周期股,而是“类消费股”——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稳定受控。

比如北方稀土,作为全球最大稀土集团,握有“包钢集团稀土矿独家采购权”,相当于“坐享资源垄断红利”,长期盈利能力远比普通矿企稳定。

(2)投“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重估”:从“卖资源”到“卖技术”

过去,稀土企业估值逻辑是“资源储量×价格”;现在,要变成“技术壁垒×产业链利润占比”。

比如金力永磁,靠“高性能钕铁硼技术”直接给特斯拉、比亚迪供货,2025年中报毛利率达35%(北方稀土采矿业务毛利率45%,但永磁业务成长空间更大)。这种“掌握下游核心技术”的企业,估值会从“资源股”跳到“科技股”,想象力完全不同。

(3)投“全球博弈下的战略价值”:稀土是“国家筹码”

中美科技竞争、全球资源博弈,让稀土“战略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如重启本土矿企、找澳大利亚合作),但效果甚微——因为分离提纯技术、产业链配套,中国优势太大。

这种“全球离不开中国稀土”的局面,会让稀土企业“护城河”更宽、更坚固。持有稀土资产,本质是持有“国家战略红利”的一部分。

当然,“福气在后头”不代表“闭眼赚钱”,投资稀土,这些风险必须清楚:

(1)政策风险:出口管制、环保政策的变化

若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可能引发海外“找替代”的动力(短期难,但长期需警惕技术突破);同时,环保政策趋严,会增加矿企开采成本,压缩利润。

(2)供给风险:海外产能的“潜在冲击”

澳大利亚莱纳斯矿、缅甸稀土矿都在试图扩大产能。虽然它们分离提纯能力弱,但若未来技术突破或中国出口配额放松,可能对全球稀土价格造成压力。

(3)技术风险:“非稀土永磁材料”的突破

“铁氮永磁材料”“无稀土电机技术”若取得重大突破,可能部分替代稀土需求。不过目前来看,这些技术的性能、成本远不如稀土永磁体,短期威胁不大,但长期要跟踪。

(4)股价风险:短期炒作后的“回调压力”

稀土板块常被资金短期炒作,股价暴涨后易回调(如2023年稀土板块因“新能源热潮”涨一波,后调整一年多)。追高买入,“福气”可能变“晦气”,更适合“长期布局,逢低吸纳”。

结语:稀土的“福气”,是时代给“耐心者”的奖励

最后想说,“买了稀土的人,福气在后头”,不是口号,是“时代趋势+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三重逻辑的共振。

稀土的故事,本质是中国制造业的故事——从“卖资源谋生”,到“掌核心致富”。手里有稀土相关资产的朋友,你的“福气”,是看懂了“中国要在高端制造崛起”的大趋势,是拿住了“全球资源博弈”里的关键筹码。

而还在观望的朋友,也不妨从稀土产业链里,看到更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国家需要、时代需要、技术需要”的交叉点上。稀土的“福气”,是给耐心者、看懂者的奖励,而这,或许就是投资最迷人的地方。

(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说说你对稀土投资的看法~也可以关注我,后续深入分析更多产业链机会~)了稀土的人,你的福气真的在后头!深挖稀土产业链,看懂这盘“国家级棋局”》

开头:当市场追着热点跑,稀土玩家正在悄悄“攒福气”

2025年9月的A股市场,新能源赛道还在为“碳酸锂价格涨跌”吵得不可开交,AI概念里的资金也在算力、大模型之间反复横跳。但有一群投资者,手里捏着稀土相关的股票或资产,心态却稳得像“老狗”——因为圈子里悄悄流传着一句话:“买了稀土的人,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这话是鸡汤吗?是盲目乐观吗?作为深耕财经领域多年的博主,今天我要从产业链逻辑、国家战略、全球趋势三个维度,给你扒透稀土这盘“国家级棋局”,告诉你这“福气”背后,是实打实的硬核投资逻辑。

稀土产业链分上、中、下游,过去中国只赚“挖土”的辛苦钱,现在要吃“造芯”的科技饭。

(1)上游:从“无序开采”到“国家管控”,供给端成了“稀缺资产”

2010年之前,中国稀土矿像“菜市场”:小矿主乱挖乱采,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价格被压垮。如今,采矿权被集中到6家龙头企业(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盛和资源等),每年开采量由国家配额严格限制。

以2025年为例,全国稀土矿开采配额仅16.8万吨,比2015年的20万吨还少——供给端的“紧平衡”,成了稀土价格的长期支撑。

(2)中游:从“粗加工”到“高精尖”,中国掌握了“卡脖子技术”

稀土分离提纯是产业链“技术咽喉”。过去,日本、美国能把稀土元素分离到“99.999%纯度”,中国只能搞“粗分离”。但现在:

北方稀土的“全萃取连续分离技术”,能一次性分离15种稀土元素,纯度达“6个9”(99.9999%),成本比国际同行低30%;

“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中科三环、金力永磁等企业产能占全球70%,且技术突破不断(如“无铽钕铁硼”技术,减少对稀缺元素铽的依赖,还能提升性能)。

(3)下游:从“卖原料”到“造产品”,利润开始“向上游集中”

以前,中国卖一吨稀土氧化物赚几百美元,美国做成永磁材料卖几千美元,日本做成精密器件卖几万美元。现在,中国企业向下游延伸:

北方稀土布局稀土永磁体产能,直接给新能源车企供货;

厦门钨业搞“稀土+锂电池”,将稀土元素用于电池正极材料,提升电池寿命;

部分企业研发“稀土储氢材料”,为氢能汽车储氢罐做技术储备。

这意味着,稀土利润不再被海外企业赚走,上游有矿、中游有技术、下游有市场的企业,会成为最大赢家。

如果说供给端是“人为造稀缺”,那需求端就是“天量缺口”——三大时代浪潮,正把稀土需求推向“没有天花板”。

(1)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成刚需,稀土需求“暴增式爆发”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300万辆,2025年预计突破2500万辆(国际能源署预测),渗透率从10%冲到40%。而每辆新能源汽车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是燃油车的10倍以上(新能源汽车靠电机驱动,电机核心是永磁体)。

仅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对钕的需求就比2020年增长5倍——这还没算混动汽车、电动卡车的增量。

(2)风电:“碳中和”逼出来的“稀土刚需”

全球要实现“碳中和”,风电是主力能源之一。2025年全球风电装机量预计达1500GW(2020年是740GW),增长超100%。每GW风电,需约200吨稀土永磁材料(主要是钕铁硼)。

更重要的是“海上风电”:海上风机更大、更需抗腐蚀,对高性能稀土永磁体的需求更迫切,进一步推高稀土“高端需求”。

(3)军工+AI:“高精尖制造”打开的“新需求缺口”

军工:2025年全球国防开支突破2.5万亿美元(SIPRI数据),中国国防预算稳步增长。先进战机、导弹、舰艇对稀土的需求“刚性且高端”(如隐身战机雷达罩用稀土吸波材料,导弹陀螺仪用稀土永磁体保精度);

AI: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达700万台(2020年是300万台),服务机器人销量突破1500万台。每个机器人的关节、传感器,都需要稀土永磁材料实现“灵活、精准、耐用”;甚至AI服务器散热模块,也开始用稀土合金提升效率。

三大浪潮叠加,稀土需求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爆发”——供给有限,需求爆炸,价格长期上涨逻辑无比硬核。

四、投资稀土,到底在投什么?看懂这三个“核心逻辑”,才算拿住“福气”

很多人买稀土股票,只看“资源股涨价”,但真正的“福气”,藏在更深的逻辑里。

中国稀土的“供给垄断”,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战略。只要全球高端制造还在发展,只要中国继续控制稀土“开采-分离-加工”全链条,稀土就不是普通周期股,而是“类消费股”——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稳定受控。

比如北方稀土,作为全球最大稀土集团,握有“包钢集团稀土矿独家采购权”,相当于“坐享资源垄断红利”,长期盈利能力远比普通矿企稳定。

过去,稀土企业估值逻辑是“资源储量×价格”;现在,要变成“技术壁垒×产业链利润占比”。

比如金力永磁,靠“高性能钕铁硼技术”直接给特斯拉、比亚迪供货,2025年中报毛利率达35%(北方稀土采矿业务毛利率45%,但永磁业务成长空间更大)。这种“掌握下游核心技术”的企业,估值会从“资源股”跳到“科技股”,想象力完全不同。

中美科技竞争、全球资源博弈,让稀土“战略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如重启本土矿企、找澳大利亚合作),但效果甚微——因为分离提纯技术、产业链配套,中国优势太大。

这种“全球离不开中国稀土”的局面,会让稀土企业“护城河”更宽、更坚固。持有稀土资产,本质是持有“国家战略红利”的一部分。

当然,“福气在后头”不代表“闭眼赚钱”,投资稀土,这些风险必须清楚:

若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可能引发海外“找替代”的动力(短期难,但长期需警惕技术突破);同时,环保政策趋严,会增加矿企开采成本,压缩利润。

澳大利亚莱纳斯矿、缅甸稀土矿都在试图扩大产能。虽然它们分离提纯能力弱,但若未来技术突破或中国出口配额放松,可能对全球稀土价格造成压力。

“铁氮永磁材料”“无稀土电机技术”若取得重大突破,可能部分替代稀土需求。不过目前来看,这些技术的性能、成本远不如稀土永磁体,短期威胁不大,但长期要跟踪。

(4)股价风险:短期炒作后的“回调压力”

稀土板块常被资金短期炒作,股价暴涨后易回调(如2023年稀土板块因“新能源热潮”涨一波,后调整一年多)。追高买入,“福气”可能变“晦气”,更适合“长期布局,逢低吸纳”。

结语:稀土的“福气”,是时代给“耐心者”的奖励

最后想说,“买了稀土的人,福气在后头”,不是口号,是“时代趋势+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三重逻辑的共振。

稀土的故事,本质是中国制造业的故事——从“卖资源谋生”,到“掌核心致富”。手里有稀土相关资产的朋友,你的“福气”,是看懂了“中国要在高端制造崛起”的大趋势,是拿住了“全球资源博弈”里的关键筹码。

而还在观望的朋友,也不妨从稀土产业链里,看到更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国家需要、时代需要、技术需要”的交叉点上。稀土的“福气”,是给耐心者、看懂者的奖励,而这,或许就是投资最迷人的地方。

(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说说你对稀土投资的看法~也可以关注我,后续深入分析更多产业链机会~)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