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有关关税回调的谈判。但对懂内情的人来说,真正的核心从不是税率,而是许可——一种看似行政的制度工具,实际上决定着美国能不能继续拿到做芯片、军工、雷达的原材料。
5月12日,在中美于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会谈之后,一个敏感问题被反复追问:中国是否将取消对关键矿产的出口许可。
这场关于镓、锗、稀土的卡脖子资源博弈,并没有随着会议结束而画上句号,反而刚刚进入真正的拉锯阶段。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有关关税回调的谈判。但对懂内情的人来说,真正的核心从不是税率,而是许可——一种看似行政的制度工具,实际上决定着美国能不能继续拿到做芯片、军工、雷达的原材料。
美国不是没资源,而是不愿承担开采和加工的环境成本,也确实缺乏精炼与分离的技术链条。路透社报道,美国MP Materials是唯一有产能的稀土企业,却仍需将原矿运至中国完成加工。这中间的控制权,就握在中国的“许可系统”手中。
这套系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十几年慢慢建立起来的合规机制。从2010年中日摩擦之后起,中国就在稀土出口上逐步增加用途审查与终端申报流程。它不是为了报复谁,而是为了让资源在出口前问清楚:它最后会装进什么产品、落在谁的手上。
对中国来说,这种许可是一种过滤器;对美国来说,它像一面玻璃门,看得见却摸不着。在Financial Times曝光的企业资料中,多家美企尝试将含镓产品通过东南亚加工绕道出口,以规避许可追溯。这说明企业已经开始担心这个制度长期存在。
中国的矿产出口许可并非一刀切。据路透社5月12日报道,中国行业内部人士判断,在关税缓和后,美国客户有可能更容易申请到出口许可。这不是松绑,而是让流程回归正常,但所有产品仍需说明用途并通过追溯审批。
这种追着用处走的控制方式,在芯片产业早已不是新鲜事。2023年美国更新芯片法案,禁止任何含美国EDA设计软件的芯片出口至中国。这一标准按技术来源设限,实际操作和中国的用途导向思路类似,某种意义上是对称博弈。
中国的回应方式,其实已经暗示得很清楚:不是拒绝,而是规则不能动。出口不是随便封,而是看你能不能解释清楚用在哪儿,卖给谁。这不是谈判的事,而是一个部门对接执行的标准流程。中美现在谈的是缓冲,不是拆门。
有趣的是,出口许可只是第一步,真正深水区在标准与工艺链条。2025年初,赣锋锂业与澳洲Lynas成立联合提纯实验室,协议约定共享工艺标准与产品检测规范。这表明中国已不满足于卡流,而是在布局控源+控规。
这类合作不是买卖,而是规矩的输出权。白皮书显示,目前全球90%的高纯镓产品需经中国分离线才能投用。若中方定义了“合格”的标准,出口就不只是给不给,而是你拿到的货符不符合中国定义的“可出口品级”。
这就是全球资源控制的未来趋势:出口权变成话语权,许可表变成筛选器。这种做法虽然不再高调喊口号,但实际效力比禁令更持久,更不容易绕过。一位行业分析师曾说:“真控制资源的国家,从来不直接说你不能买,而是让你买不了你要的那种。”
回到日内瓦那场会议,美国代表希望中国在非关税部分适度让步,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出口给予灵活处理。但中国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取消矿产许可,而是将问题带回已有规则的框架中。这不是拖延,而是让对方按章走流程。
外交部发言人一句你可以看声明,表面无锋,实则将主动权拉回了制度里。中国明示:许可制度从来不是政治工具,而是一整套长期运行的系统,写的是谁都得遵守的程序,而不是给你一国定制的例外。
最终,美国想要的不是拿到矿,而是免被问。而中国现在恰恰要的,就是先问清楚。这两件事,撞在一起,就是今天这场微妙僵局的本质。
中方不会大张旗鼓说不让你买,但会坚定地告诉你:要买,就按我这套来。你不能跳过,我也不会多问——流程合规,自然放行;绕不过去,那就回去改。
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明白一个问题:所谓稀土卡脖子,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逐步演化出的技术与制度控制系统。它不是靠情绪维持,而是靠流程设计和规则精算维持。
而真正让人焦虑的,从来不是有没有货,而是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正在用一套“说不出口的标准”,决定什么能流通,什么必须留下。
如果你是决策者,在这场对话中,你会放吗?你会怎么放?
来源:小新没有蜡笔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