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季豆,又称菜豆、芸豆、玉豆,是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攀援或矮生植物,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全球温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其嫩荚质地脆嫩、口感清甜,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钾、钙等营养成分,既可鲜食炒煮,也可加工成腌制品、干制品,在
四季豆,又称菜豆、芸豆、玉豆,是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攀援或矮生植物,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全球温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其嫩荚质地脆嫩、口感清甜,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钾、钙等营养成分,既可鲜食炒煮,也可加工成腌制品、干制品,在日常饮食与农业生产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一、四季豆概述
四季豆的植物学形态具有明显的品种差异,但核心特征较为统一。植株分为攀援型(蔓生)与矮生型(丛生)两类,攀援型植株茎秆细长,可借助藤蔓向上生长,株高可达2-3米,需搭架支撑;矮生型植株茎秆粗壮,节间短,株高通常在30-60厘米,无需搭架,生长周期更短。
叶片为三出复叶,小叶呈卵形或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面光滑、颜色深绿,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花为蝶形花冠,颜色多为白色、淡紫色或黄色,腋生总状花序,一般每花序可结荚2-6个。豆荚呈长条形或扁圆形,颜色有绿色、浅绿色、紫色等,嫩荚长度通常为10-20厘米,成熟后豆荚变硬,内部种子呈肾形,颜色有白色、褐色、黑色等,千粒重约200-400克。
从营养价值来看,四季豆是典型的“高纤维、低热量”蔬菜,每100克嫩荚含蛋白质2-3克、膳食纤维1.5-2.5克、维生素C 15-25毫克、钾200-300毫克,同时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与矿物质,能够为人体补充能量、促进肠道蠕动,对维持心血管健康也有一定益处。不过需注意,四季豆含有皂素与植物血凝素,生食或未煮熟会引发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因此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二、四季豆生长习性
四季豆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但在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仍有明确的适宜范围,了解其生长习性是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
1. 温度
四季豆属于喜温作物,不耐霜冻,对温度的反应较为敏感。其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10℃或高于35℃时发芽受阻,发芽率显著下降;幼苗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低于15℃时生长缓慢,低于5℃会出现冻害,叶片发黄、萎蔫;开花结荚期适宜温度为20-28℃,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花粉活力下降,易出现落花落荚现象,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四季豆栽培需避开低温与高温季节,春播一般在当地晚霜结束后、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秋播则需保证霜降前有足够的生长周期。
2. 光照
四季豆多数品种属于短日照作物,但也有部分中日照品种,对光照长度的适应性因品种而异。短日照品种在日照时间8-10小时的条件下开花结荚更早,长日照条件下则易徒长、开花延迟;中日照品种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在10-14小时日照下均可正常生长发育,适合在不同纬度地区栽培。此外,四季豆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生长期需充足光照,若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遮蔽严重,会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茎叶徒长,落花落荚增多,因此栽培时需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3. 水分
四季豆喜湿润环境,但不耐涝、不耐旱,对水分的需求具有“前期少、中期多、后期适”的特点。种子发芽期需适量水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即可,水分过多易导致种子腐烂;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适当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逆性,若土壤过湿,易引发根部病害;开花结荚期是需水关键期,需保证充足水分,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此时缺水会导致花荚脱落,但水分过多也会造成土壤缺氧,根系窒息腐烂,因此需注意及时灌溉与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4. 土壤与养分
四季豆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土壤pH值以6.0-7.0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耐盐碱能力较弱,若土壤pH值低于5.5,需施用石灰调节。此外,四季豆根系具有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因此生长期对氮肥需求较低,但对磷、钾肥需求较高,同时需补充钙、镁、硼等微量元素。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生长期追肥需“控氮、增磷钾”,开花结荚期可喷施叶面肥,补充硼肥与钼肥,促进花荚发育,提高产量与品质。
三、四季豆分布范围
四季豆原产于美洲中部与南部(墨西哥至阿根廷一带),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欧洲,后经欧洲传入亚洲、非洲等地,如今已成为全球广泛栽培的蔬菜作物,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非洲三大洲。
从全球范围来看,四季豆的主产国包括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四季豆生产国与消费国,栽培区域遍布全国,因气候条件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区:
-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全年无霜期长,可实现多季栽培,春播2-3月、秋播8-9月,冬季也可利用大棚种植,是我国南方四季豆的主要供应区;
- 长江流域地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播3-4月、秋播7-8月,生长期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四季豆产量高、品质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四季豆生产基地;
- 华北地区(山东、河北、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播4-5月、秋播6-7月,夏季高温时需注意遮阳降温,部分地区采用大棚栽培,可延长供应期;
-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四季豆养分积累,主要以露地春播为主,部分绿洲地区利用灌溉条件实现规模化种植,产品口感清甜,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四季豆在我国西南山区(云南、贵州)也有广泛种植,山区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通过错季种植实现四季豆周年供应,有效提高种植效益。
四、四季豆品种类别
根据植株生长形态、豆荚性状、用途等特征,四季豆可分为多个品种类别,不同类别在栽培方式、食用口感、市场定位上存在差异,种植者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品种。
1. 按植株生长形态分类
- 蔓生四季豆:又称架豆,植株茎秆细长,具有攀援性,需搭架(竹竿、铁丝架等)供藤蔓攀爬,生长周期较长(80-120天),分枝能力强,结荚期长,产量高,适合大面积露地栽培或大棚栽培,常见品种有“绿龙”“架豆王”“芸丰623”等。
- 矮生四季豆:又称地豆、矮脚豆,植株茎秆短粗,无攀援性,无需搭架,生长周期短(60-80天),分枝少,结荚集中,适合小面积种植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便于管理与采收,常见品种有“优胜者”“供给者”“美国无架豆”等。
2. 按豆荚性状分类
- 圆荚四季豆:豆荚呈圆柱形,横切面为圆形,荚壁较厚,肉质紧实,口感脆嫩,耐储运,适合鲜食与加工,常见品种有“圆荚架豆”“金丰一号”;
- 扁荚四季豆:豆荚呈扁条形,横切面为椭圆形,荚壁较薄,纤维少,口感清甜,适合鲜食,烹饪后不易软烂,常见品种有“扁芸豆”“云南扁荚豆”;
- 紫荚四季豆:豆荚颜色为紫色或紫红色,外观独特,富含花青素,口感与绿荚四季豆相似,煮熟后颜色会变为绿色,适合作为特色蔬菜种植,常见品种有“紫芸豆”“紫架豆”。
3. 按用途分类
- 鲜食菜用型:以嫩荚为主要食用部位,要求豆荚鲜嫩、纤维少、无筋,口感清甜,常见品种多为蔓生或矮生的圆荚、扁荚品种,如“架豆王”“优胜者”;
- 干籽食用型:又称芸豆、饭豆,以成熟种子为主要食用部位,种子颗粒大、蛋白质含量高,可煮粥、煮饭、制作豆沙,常见品种有“大白芸豆”“红芸豆”“黑芸豆”,这类品种多为蔓生型,生长期长,需待豆荚完全成熟后采收;
- 加工专用型:适合加工成腌制品、罐头、速冻菜,要求豆荚大小均匀、颜色一致、耐加工,常见品种有“加工专用架豆”“速冻芸豆”,这类品种通常由企业订单种植,标准化程度高。
五、四季豆种植技术
四季豆种植技术需围绕“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病虫害防治”展开,不同栽培方式(露地、大棚)的技术要点略有差异,但核心流程一致,以下为露地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
1. 选地与整地
- 选地:选择前茬为非豆科作物(如水稻、玉米、白菜)的地块,避免连作(连作会导致土壤中根瘤菌减少,病虫害加重),地块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厚度不低于30厘米,土壤肥沃疏松。
- 整地:播种前15-20天进行深耕,耕深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透气性;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若土壤酸性较强,可每亩施生石灰50-100公斤调节pH值;基肥施入后耙平土地,做成宽1.2-1.5米的高畦(畦高20-3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便于排水与田间操作。
2. 播种育苗
- 种子处理: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前晒种1-2天,提高种子发芽率;若土壤墒情不足或需预防病害,可将种子用50℃温水浸种15-20分钟(不断搅拌),再用清水浸泡4-6小时,捞出后沥干水分,拌入适量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重量的0.3%),进行消毒处理。
- 播种方式:四季豆可直播或育苗移栽,蔓生品种建议直播,矮生品种可育苗移栽(提前20-25天在苗床育苗,幼苗2-3片真叶时移栽)。直播时,在畦面按行距开沟或挖穴,蔓生品种行距60-80厘米、穴距25-30厘米,每穴播2-3粒种子;矮生品种行距40-50厘米、穴距20-25厘米,每穴播2粒种子,播种深度3-4厘米,播后覆盖细土,浇足定根水。
3. 田间管理
- 间苗定苗:直播后7-10天出苗,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每穴保留健壮幼苗1-2株,去除弱苗、病苗,避免幼苗拥挤争夺养分;间苗后可轻浇一次水,促进幼苗生长。
- 搭架引蔓:蔓生四季豆在幼苗长出3-4片真叶、茎秆开始抽蔓时(苗高20-30厘米),及时搭架,常用“人”字形架,架高2-2.5米,竹竿间距20-30厘米,搭架后人工引蔓,将藤蔓缠绕在竹竿上,引导藤蔓向上生长,避免藤蔓匍匐地面导致病虫害滋生。
- 水肥管理:
1. 幼苗期:需水量少,若土壤不干旱,可不浇水,施肥以“轻施”为主,每亩施稀薄腐熟粪水500-1000公斤,促进根系生长;
2. 抽蔓期:需水量增加,可每亩浇水15-20立方米,同时每亩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0-15公斤,促进藤蔓生长;
3. 开花结荚期:需水需肥量大,每7-10天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每亩施硫酸钾10-12公斤、过磷酸钙5-8公斤,同时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减少落花落荚,提高结荚率;
4. 采收后期:植株生长减缓,可每亩施复合肥5-8公斤,延长结荚期,提高总产量。
- 中耕除草:幼苗期至抽蔓前进行2-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出苗后10-15天,浅耕3-5厘米,疏松表土;第二次中耕在间苗后,深耕5-8厘米,促进根系下扎;第三次中耕在抽蔓前,结合培土进行,将土培至植株基部,防止倒伏,同时清除田间杂草,避免杂草与植株争夺养分。
4. 病虫害防治
四季豆常见病虫害有根腐病、锈病、豆荚螟、蚜虫等,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使用化学防治。
- 根腐病:症状为根系腐烂、植株萎蔫,防治方法:避免连作,播种前种子消毒,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每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
- 锈病:症状为叶片出现黄褐色锈状孢子堆,防治方法: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豆荚螟:幼虫蛀食豆荚,导致豆荚腐烂,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发病初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蚜虫: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传播病毒病,防治方法: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发病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
5. 采收
四季豆采收需适时,过早采收豆荚小、产量低,过晚采收豆荚纤维化加重、口感变差。鲜食菜用型四季豆一般在花谢后7-10天、豆荚充分长大、颜色鲜绿、种子未明显膨大时采收,采收时用剪刀从豆荚基部剪断,避免拉扯植株导致落花落荚;蔓生四季豆结荚期长,可分次采收,每3-5天采收一次,共采收8-12次;矮生四季豆结荚集中,可分2-3次采收完毕。采收后及时整理,去除病荚、残荚,鲜销或加工,若需远距离运输,可在采收后预冷处理,延长保鲜期。
综上所述,四季豆作为一种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的蔬菜作物,其种植需结合品种特性与当地环境条件,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棚栽培、无土栽培等新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四季豆的种植范围与供应周期,为保障蔬菜市场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