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这不是臆断,而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美国花了几十亿,研究了几十年,最后都没搞成。”他用一个国家的失败,判断另一个国家的未来。结果呢?仅过了11年,现实就给了这位军事专家一个响亮的回击。
2014年11月,北京,张召忠坐在电视台演播室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语气坚定地表示:中国激光武器的服役,“至少还得十年二十年”。
他说这不是臆断,而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美国花了几十亿,研究了几十年,最后都没搞成。”他用一个国家的失败,判断另一个国家的未来。结果呢?仅过了11年,现实就给了这位军事专家一个响亮的回击。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一款国产舰载激光武器LY-1缓缓驶过观礼台,刷爆全网。这就是张召忠当年认为“遥不可及”的激光武器,如今不仅服役,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中国到底是如何突破重重技术瓶颈,让激光武器从“概念”变成“实战”?又是什么让张召忠当年的判断,成了一场“预言失误”?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武器的概念就已经在中美苏三国之间悄然流传。当时正值冷战高潮,美苏为了争夺太空和防御体系的主导权,开始研究用激光来拦截导弹、摧毁卫星。
1964年,中国也紧随其后,启动了“640工程”。这是我国首次将激光武器列入国家级项目。当时,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用大型激光系统对付敌方导弹的思路,并在70年代制造出了实验型激光系统,技术水平在当时已属国际前列。
不过,因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640工程”在80年代初被迫终止。激光研究陷入停滞。美国那边也差不多,几十亿美元砸进去,最后也没搞出能上战场的实用设备。但中国并没有就此放弃。在邓小平的推动下,“神光”计划应运而生。
1986年,“神光—Ⅰ号”激光装置投入使用,总功率一万亿瓦。2000年,升级版“神光—Ⅱ号”正式运行,功率直接飙到八万亿瓦。这两套装置的设计原理基于惯性约束聚变,虽然主要用于基础科研,却也顺带推进了高能激光的技术储备。
到了2006年,一件事震惊了世界。中国一台地面激光系统,居然成功致盲了美国的一颗侦察卫星。这不是演习,也不是测试,是彻头彻尾的实战应用,让外界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的激光武器,可能真的能打了。
2015年,中国首次公开展示“寂静狩猎者”低空激光防空系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意味着我们已经能用激光打掉空中的目标。
当年张召忠之所以判断激光武器“遥不可及”,其实也不算完全没有道理。当时激光武器的确存在三大致命短板:能效低、大气干扰严重、作战稳定性差。
要发射一束强激光,需要巨大的电能,而传统舰艇根本供不上。激光在空气中飞行时会受到水汽、尘埃等干扰,能量衰减得厉害。战场环境又是千变万化,风沙、电磁干扰、雨雾天气都会影响激光精度。这些问题,美国搞了几十年也没解决。
张召忠自然悲观。但他没想到的是,中国的科研团队硬是一个个把难关啃了下来。
2025年阅兵中亮相的LY-1舰载激光武器,彻底颠覆了外界对激光武器的印象。这套系统的功率高达300千瓦,要知道,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的HELIOS激光系统,功率不过60千瓦,只是LY-1的五分之一。
LY-1能在5秒内熔毁一枚三倍音速飞来的反舰导弹导引头,真正做到了“瞄准即锁定,开火即命中”。
不仅如此,这款激光武器的“弹药”其实就是电,只要电力供应不断,就能无限次开火。据估算,LY-1拦截一次目标的成本可能只有一美元,而美国海军一枚拦截导弹的发射成本高达上百万美元。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弹药打击方式,面对激光武器,显得非常“贵”也很“蠢”。想象一下,一艘中国战舰带着发电机出海,对面一艘美舰带着几百吨导弹出海,打几轮导弹就得回港补给,而中国舰艇只要电力没断,就能连打三天三夜。
这不是单纯的武器升级,而是战争模式的彻底变革。这次阅兵不仅展示了LY-1,还有车载激光炮、猛士激光防空车等多型激光系统。这些装备覆盖空中、地面和海上防御,构成了完整的激光作战体系。
据外媒透露,中国的这些激光武器已经进入实战部署阶段,特别是在反无人机领域,几秒钟就能把无人机烧毁,损伤范围极小,几乎不影响周边目标。这对那些靠卖导弹、弹药赚钱的国家,打击可不小。激光武器一旦普及,弹药市场就会缩水,他们的军火生意也得重新洗牌。
如今,美国、俄罗斯、以色列都在加紧布局“定向能武器”,但相比之下,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战场,领先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国产舰载激光武器的出现,也对舰艇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系统、冷却系统、能源调度,这些都要大幅提升。而这些配套系统,中国也已经同步推进。
从“640工程”到“神光计划”,再到LY-1亮相,中国激光武器的研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闭环。当初被无数人嘲笑“难产”的项目,如今不但生出来了,还长成了“肌肉型男”。张召忠的“20年遥不可及”预言,成了时代进步的注脚。
外媒评价说,中国展示的激光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西方。而LY-1只是个开始,随着综合电力系统在舰艇上的普及,中国的激光武器将在更广阔的海域发挥作用。从一纸设想,到实战部署,中国用了60年,走过了别人走不完的路。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意志的胜利。
对于那些曾经质疑甚至打压中国武器发展的声音,中国这次没有用口头回应,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激光束做出了回答。谁敢来挑战,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的“光之利刃”。
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被质疑、被低估,到登上阅兵舞台,它证明了:只要方向对、决心足,再难的技术,也能被中国人啃下来。
信息来源:
[1]美激光武器为何迟迟无法落地 环球时报
[2]“局座”11年前谈激光武器:距离应用非常遥远 观察者网
来源:知鉴明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