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南落花堪寄怀,径山茶氛禅意浓。”余杭径山自古便是“茶圣著经之地”,也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文化名茶“径山茶”的主要产区,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眼下,正值一年春茶季,径山漫山的茶园里弥漫着悠悠的茶香。
“江南落花堪寄怀,径山茶氛禅意浓。”余杭径山自古便是“茶圣著经之地”,也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文化名茶“径山茶”的主要产区,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眼下,正值一年春茶季,径山漫山的茶园里弥漫着悠悠的茶香。
3月28日,茶香氤氲的径山四岭名茶厂内气氛热烈,2025浙商(春季)论坛BOSS智库沙龙之“浙商看浙商”第二场活动在这里掀起一场脑力激荡。三十多位省内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相关领域代表齐聚一堂,感受千年径山禅茶文化,共同探讨新消费浪潮下的文化赋能传统产业之道。
作为改革开放后径山茶最早恢复生产的企业之一,径山四岭名茶厂集茶叶种植、生产、研发、加工、销售、文化推广于一体,拥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茶叶100吨,旗下“双径”“兰花坪”品牌茶叶远销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径山茶代表品牌和龙头企业。
活动伊始,企业家们冒着蒙蒙春雨,实地考察径山四岭名茶厂。来到海拔四五百米的茶厂种植基地——兰花坪茶园,只见一陇陇的茶树错落有致,形成层层叠叠的茶园梯田,散发着勃勃生机。相传这里是茶圣陆羽隐居双溪著《茶经》时的采茶、植兰之地,空气中常年漫延着径山茶独有的淡淡兰花香,现在是余杭区面积最大的径山茶种植示范基地,四岭名茶厂在这里高标准建有六百多亩有机茶园。径山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四岭名茶厂厂长李生龙介绍,兰花坪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异,茶树品种丰富。在这里,茶树常年透过云雾的漫射光照射,产生丰富的叶绿素,形成多种氨基酸,丰富了茶叶中含氮芳香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径山茶品质的生成。环境气温、土壤光照、有机种植,为径山茶的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四岭名茶厂现代化生产车间里,茶叶鲜叶在机器中欢快翻滚,制茶工人正在熟练地制作春茶。李生龙介绍,径山茶不仅种植要求高,茶叶采摘和制作的过程也非常严格,径山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标准,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烘干制作而成。好品质的径山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各个方面都需要非常用心。
悠久的历史传承、优越的资源禀赋、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正是四岭名茶厂专注深耕茶产业的缩影。时至今日,径山茶不仅是一片承载着禅意与茶文化的青叶子,更是实现共富的 “金叶子”。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李生龙分享了自己的以茶兴农之路。得益于家乡的这片好山好水,李生龙从1975年就开始种茶,19岁时便被选中派往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进修,年级轻轻就成为生产队茶叶专业队技术员。1978年,在浙江省农业厅等部门支持下,余杭县农业局着手径山茶恢复创新,种茶能手李生龙开始顺势而为大显身手:从一开始开荒种茶,到开发半烘炒绿茶;从扩大种植规模,到打造“双径”“兰花坪”品牌;从引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外脑到建起一整套可溯源的品控网络;从单纯种植茶园到三茶融合发展……半个世纪来,李生龙专注投身于径山茶名优茶的种植、生产与推广,在推动径山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吃上茶叶饭,走上增收致富路。
浙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王婴表示,李生龙是径山茶产业的“守艺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实干家”。他带领茶厂以科技赋能种植,以文化激活产业,“文化赋能+科技驱动”双轮驱动,用一片茶叶托起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梦,让我们在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为浙商践行共同富裕提供了思路与经验。
近日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以文化赋能消费升级”。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做强特色产业,深化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径山茶如何借势政策东风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新消费浪潮中破局出圈,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果企业是一盘菜,科技就是那把盐。菜要烧得好,离不了一把好盐。”浙江省小微企业金融促进会首席顾问丁力表示,径山茶要提升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搞科技研发要避免短期行为,要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进自主创新。
花园集团咨询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师马文德从自身的企业实践经验出发,认为民营企业发展要坚持长期主义,把产业做实、把产品做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与其做大做强,不如脚踏实地,做小、做精、做美。”
企业也要在深耕细作的同时走向全世界,把产品的附加值拔起来。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吴克勤教授表示,李总带领四岭名茶厂将一片叶做成“一方业”,正是浙商“四千精神”在三农领域的生动实践。他鼓励径山茶大胆走出去赚外国人的“洋钱”,开拓网络直播赚线上的“快钱”,运用好浙商研究会等平台资源赚更多的“智钱”。
进入AI时代,以文化之美为产业铸魂,以科技之力为产业赋能,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人才发展集团人才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郭雁建议,运用无人机、农事智能体、AI智能设备等科技载体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同时,积极探索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在跨界融合发展中开辟茶产业新空间。
绍兴市天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招德、杭州华缔集团董事长高留根、北京君合(杭州)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张兴中、北京中农科创有限公司董事王少华、浙商研究会副秘书长魏移新、上海野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永青、上海明熙投资公司研究总监宋建华、杭州一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一平、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蒉建政、孙俞口腔俞华平、北斗星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楠、浙江观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高勇、杭州中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尧宏宇、中国网数字经济频道主任卢恩伟、浙江广电集团经济广播浙商工作室主理人周凤娣等也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原浙江省上市办副主任、浙江产权交易所原董事长颜春友认为,浙商研究会组织的“浙商看浙商”智库沙龙活动,为浙商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搭建起会员企业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桥梁,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带头用好这个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活动效果。
浙商研究会秘书长丁猛最后总结:守正创新——传统不是包袱,而是产业升级的根基;跨界融合——茶科技+茶文化=未来核心竞争力;浙商担当——以产业反哺乡村,以文化滋养社会。
而这场春日里的“径山问道”,让众多企业家在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或许,这正是浙商投身共富示范区建设,书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时代答卷的新起点。
来源:浙江经济广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