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意老谱扉页,泛黄的宣纸上赫然写着:"龙劲似大蟒缠树,虎劲如饿虎扑食"。而去年整理师父遗物时,发现他1963年的练功笔记,也是在扉页上用朱砂写着:"龙劲在脊,虎劲在腰,真传不过一炷香。"
形意老谱扉页,泛黄的宣纸上赫然写着:"龙劲似大蟒缠树,虎劲如饿虎扑食"。而去年整理师父遗物时,发现他1963年的练功笔记,也是在扉页上用朱砂写着:"龙劲在脊,虎劲在腰,真传不过一炷香。"
(一)千年暗劲的生理密码
内家拳讲究"劲由脊发",现代运动解剖学印证了这一说法。脊柱两侧的多裂肌群如同两条游龙,腰大肌与髂肌组合恰似猛虎伏地,龙虎劲的奥秘正藏在人体深层肌群的联动中。习练时要把握三个核心:筋膜弹性训练、神经反射强化、内脏压力调节,这三者共同构成内家拳"绵里裹铁"的发力特质。
(二)筑基三式
子午浑元桩
两脚平行开立,间距三脚掌宽,足跟微离地。双膝自然弯曲,尾闾前卷如坐高凳。双臂环抱与膻中穴平齐,掌心距胸口20厘米,十指微分似扣球体。重点在"五弓齐张":脊柱成反弓,双臂如双弓,双腿似双弓。呼吸采用逆腹式,吸气时膈肌上提,呼气时气沉丹田。初练者前三个月会出现膝颤、肩酸现象,此乃筋膜重组必经阶段。
要领:待能持续站立半小时后,在脚底垫青砖,通过不稳定平面激活足底筋膜。此阶段会出现脚趾自发抓地现象,标志足三阴经开始贯通。
九宫揉球功
备石球或铁球不需要太重(男子6-8斤,女子4-6斤),马步站桩,双球置于腹前。以腰催动双臂,顺时针画直径50厘米的立圆。关键在"三节贯通":起势时力从足跟起,经腰传至肘尖,终达指尖。腕部要松活,球体离手瞬间,五指需完成抓、提、弹三个微动作。逆时针练习时,重点转为卸力训练,接球瞬间肩胛骨要向后下方沉降。
呼吸配合:推球时呼气,收球时吸气,一呼一吸间完成一圈。练满百日者,可尝试闭气练习,在屏息状态下连续转七圈,此法能快速增强膈肌力量。
三才抖杆法
选白蜡木大杆,双手握持于杆尾三分之一处。起势时杆头点地,腰胯突然前送,同时双手握杆下压,利用杆体弹性产生鞭梢效应。要诀在"七寸三抖":腕关节寸劲分三次传导(腕-肘-肩),杆头需在空中抖出连续波浪形。民国拳谱记载,上乘者能抖断杆头悬挂的三根马尾而不伤杆身。
在这里要说的是每日抖大杆次数不能过多,过则伤身。常见初学者以手臂发力,正确发力应似挥鞭,力量源自腰胯旋转。
(三)龙形四劲
1. 青龙出水(横向螺旋劲)
双脚呈三体式,右手握拳藏于肋下。吸气时脊柱向左旋拧,呼气瞬间右拳沿肋部螺旋冲出,同时右脚跟外碾。要体会力量如拧毛巾般从脚底直达拳面,肩关节始终保持下沉。此式专练筋膜横向张力,能显著增强出拳穿透力。
老谱:青龙出水
左脚踏实如生根,右脚虚点似浮萍。拧腰转胯如纺车,右臂螺旋似钻头。起手不过眉,落掌不离脐。练时面前悬垂线,发劲不使线动摇。
口诀云:"劲在腰间藏,出手如鞭响"。每日对空挥击三百次,三年可透三重牛皮纸。切记收势要缓如抽丝,否则易伤肘间筋。
2. 云龙探爪(纵向波浪劲)
双臂平举与肩同高,十指张开如龙爪。吸气时双臂微微上抬,呼气时猛然下按,同时双膝做小幅弹性起伏。关键在形成"三叠浪":力量从膝盖传导至腰椎,再分段传递至肩、肘、腕。每日练习可增强关节缓冲能力,实战中能化解重击。
老谱:云龙探爪
双臂平展如鹰翔,十指微屈似钢钩。吸气时双臂上抬不过寸,呼气下按如压千斤闸。双膝随之起伏如浪涌,足跟始终不离地。
此式专练擒拿锁扣之劲。
3潜龙摆尾(对角线弹抖劲)
右手扶墙,左腿后抬至与地面平行。突然收腹提肛,左腿如鞭梢般弹抖,同时右手推墙产生反作用力。此式激活臀中肌与背阔肌的协同发力,久练可使踢击速度大幅提升。
老谱此处有别:潜龙入海
侧身对桩如临敌,右手护心左掌藏。突然沉胯如坠石,左掌斜劈似刀落。劲走胯骨传肩胛,掌心含空发寸劲。
门内秘传药洗方:劈掌千次后,以地骨皮、透骨草煎汤熏洗,可防筋骨僵死。曾有弟子贪功冒进,未用药洗致手掌肿大如馒头。
4. 游龙缠丝(三维空间劲)
手持8斤重物,以"∞"字轨迹在体前运化。动作需包含上托、下按、里裹、外翻四种劲路变化,脊柱随之做S形蠕动。此式模仿巨蟒缠树时的肌肉运动模式,能全面增强立体混元发力能力。
老谱:游龙缠丝
手持石锁画阴阳,正反八字走连环。上不过眉下及踵,左右开合如抱球。脊柱随之左右旋,颈项如龙首探看。
练此式需经三阶:初阶石锁重五斤,中阶换八斤铁球,上阶使十斤铜壶。师祖曾示演,铜壶舞动时水不外溅,收势时壶中水仍满九分。
(四)虎形五决
1. 饿虎扑食(瞬时爆发劲)
从高架弓步开始,前脚掌突然抓地,后腿猛蹬,双手呈虎爪前扑。关键在"缩涨二重劲":扑击前全身肌肉瞬间收紧如压缩弹簧,出击时各关节同步伸展。此式可测练习效果:达标者扑出瞬间,裤管会因筋膜震动发出裂帛声。
老谱:饿虎扑食
伏身弓步如虎踞,双爪前探似电闪。后腿蹬地起惊雷,前掌拍落震山岗。收势时需含胸拔背,劲力回抽如引弓。
练法讲究"三响合一":足踏地声、衣襟裂空声、吐气开声同时迸发。庭院青砖最验功力,三年功成者踏地处砖裂。
2. 猛虎坐洞(静力性耐力)
双膝跪地,大腿与地面呈60度角,双手虎爪撑地。通过调整呼吸使腹内保持张力,保持此姿势直至颤抖。此式看似静止,实则激活腰腹深层肌群,坚持15分钟者抗击打能力显著提升。
老谱:猛虎坐洞
双膝跪地如虎卧,腰背挺直似松立。双手撑地指如钩,呼吸深沉若闷雷。初时半炷香便腿颤,渐可坚持三炷香。
此式暗藏养生妙法,老拳师多长寿之秘尽在于此。每日晨昏各练一次,可消腰腿寒湿之气。跪地处铺粗砂最佳,能同时练就铁膝功。
3. 虎尾脚(隐蔽性腿法)
双手扶墙,一腿屈膝收至胸前,突然挺膝后、侧蹬皆可。要诀在"声东击西":上半身保持静止,所有力量集中在瞬间伸膝动作。此式源自古代战场断马腿的绝技,现代搏击擂台上仍具实战价值。
老谱:虎尾剪
侧身提膝如虎跃,骤然弹腿似鞭抽。劲从腰脊传脚跟,脚尖回勾锁咽喉。收腿要快如电逝,落地无声方为妙。
门内传有练功桩:吊九枚铜铃于横杆,踢中则铃响而不落。上乘者能连踢九铃,其声如珠落玉盘连绵不绝。
4. 虎啸功(腔体共鸣)
双脚开立,双手叠放丹田。深吸气至胸腔饱和,突然以"哈"声短促呼气,同时收腹震脚。声波要产生胸腔、颅腔、盆腔三重共鸣,正确练习会产生类似虎啸的低频震动。此式可增强内脏抗震能力,预防运动型内伤。
老谱:虎啸山林
双脚开立如柱石,双手叠按丹田处。深吸缓呼运脏腑,突喝"哈"声震窗棂。要练得声出如闷雷滚,梁上尘落而不伤喉。
老辈人教弟子,总在黎明山谷中练习,以回声检验功力。传闻有师叔虎啸惊散狼群,声传三里犹闻余韵。)
5虎踞势(动态平衡)
单腿站立,另一腿盘于支撑腿膝盖上方。双手呈虎爪左右交替扑击,同时支撑腿做上下5厘米幅度起伏。此式专练小脑平衡功能,高级阶段可在晃动的梅花桩上练习。
老谱为练眼法:虎视眈眈
马步稳立如生根,双目圆睁似铜铃。左顾右盼不转颈,余光扫尽八方景。练时面前燃香柱,目视香头不眨眼。
此式虽简却最难,非但练眼更练神。入门者盯香半炷香即泪流满面,三年后能于暗室辨蚊蝇公母。夜间练功时,双目精光如炬,能照见三步内物件。
(五)阴阳合炼法
1. 龙虎交媾(刚柔转换)
清晨先练龙形四劲(柔劲),傍晚习虎形五决(刚劲)。特别注意卯酉两个时辰(5-7点、17-19点)的练习,因此时人体睾酮与皮质醇比例最利劲力转化。每式练习后要以太极云手收功,防止劲力僵化。
老谱:合练要诀
晨练龙形取其柔
日出前后练龙法,招式放缓如推山。呼吸深长似蚕吐丝,收势需行太极云手三遍。练毕饮淡盐温水,忌食生冷油腻。
暮习虎形取其刚
日落西山练虎式,发力短促似爆竹。收功后缓行八卦步,双手搓热熨双目。当晚忌房事,宜早眠养精神。
子午养气
正午晒背一刻钟,吸取阳气入命门。子时面北静坐,舌抵上颚吞津液。老拳师随身带葫芦,子时收集甘露水,用以调制药酒。
2. 五行药浴
练功后以中药熏蒸加速筋膜修复:桂枝30g、透骨草45g、鸡血藤60g,煮沸后加陈醋500ml。水温保持45℃浸泡20分钟,可使韧带弹性提升30%。
3. 子午流注导引
配合时辰按摩特定穴位:寅时(3-5点)点按阳陵泉激发少阳经气,申时(15-17点)揉压昆仑穴疏通太阳经。此法源自道家秘传,能消除暗伤淤结。
禁忌
1. 房事后24小时禁练爆发劲
2. 金属物品必须摘除
3. 练习前后一小时禁食生冷
4. 雷暴天气忌练虎啸功
5. 脊柱侧弯超15度者禁练龙形
6. 高血压患者禁习饿虎扑食
7. 练功服需用纯棉材质
来源:博学葡萄1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