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节气的描述,道出了气温转凉的明显节律。昼夜温差骤增,清晨寒凉、白日仍暖,像是把人丢进冷热交替的旋涡。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节气的描述,道出了气温转凉的明显节律。昼夜温差骤增,清晨寒凉、白日仍暖,像是把人丢进冷热交替的旋涡。
对于普通人,这或许只是衣服要增减的烦恼,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和突发风险的三重考验。正因如此,医生反复提醒:在白露前后,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能不做就尽量避免。
进入秋高气爽的时节,凉风裹挟着肃杀的气息,最考验的往往是血管的适应能力。冠心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当温度骤降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与供氧平衡更易打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专家指出,秋冬季节本就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期,节气变化不可小觑。
历代养生观念中,都提到“春捂秋冻”。这四个字里的“冻”,对于冠心病患者并不适用。凉意刺激会让血管急剧收缩,增加心脏的负担。因此医生常强调,白露之后要坚持合理的衣物管理,不要过度相信所谓锻炼意志的“受凉法”。
古人把白露视作“阴气渐重”的明显转折点,这恰恰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呼应。血液黏稠度在气温降低时呈上升趋势,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增加血栓风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章指出,秋季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夏季,早晨尤为突出。由此可见,节气不仅是时令,更是某些疾病规律的坐标
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清晨起床后立即用冷水洗脸,甚至冲冷水澡。骤然的冷刺激会引发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对冠心病患者极不友好。医生提醒,洗漱最好用温水,避免不必要的冷热冲击。与其追求短暂清醒,不如换来心脏的平稳。
饮食方面,白露之后是贴膘的好时节,但对冠心病患者却暗藏风险。秋收时节肉类、酒水聚会增多,而高脂、高盐、高糖饮食会加重动脉硬化进程。
饮食指南中明确建议,冠心病患者要以清淡、少油腻为主,尤其要预防秋季“食补过度”造成血脂激增。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当季蔬果,比所谓的“进补”更靠谱。
白露后晨雾频繁,空气湿度大,雾霾颗粒也更容易滞留。心血管病患者在重雾天气清晨外出,就像给心脏套上双重负担。一方面吸入污染颗粒会触发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低氧环境本就加重心脏缺血。医生建议,如需锻炼可选择室内适度运动,避免盲目追求“早晨空气最好”的传统观念。
秋季常有农人或市民趁着凉爽进行大强度劳动,比如一次性收割、搬运或长途远行。但医学研究表明,突发的剧烈活动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活动宜循序渐进,宁可省力一些,也不要“硬撑”。生命的安全价值远高于任何一时的效率。
许多患者在天气转凉后,会出现情绪波动。心理学研究提示,昏暗气候与情绪低落存在相关性,而情绪紧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常见触发因素之一。
医生提醒,保持稳定情绪、本分作息,比盲目依赖药物调整状态更实惠,也更安全。家庭成员的关心和陪伴,往往是最有效的“软药方”。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隐患是饮酒。部分人认为秋冬小酌有御寒效果,但实则不然。酒精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同时掩盖寒冷感,诱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反而增加。真正御寒的方式,还是合理衣物与温热饮食,而不是片刻的酒精温热。
秋季夜长昼短,导致很多人熬夜或娱乐活动增多。睡眠不足直接影响自主神经平衡,心率变异性下降,易诱发心律失常。医生常说,节气养生的本质是顺应自然,白露之后顺势早睡早起,反而能减少心脏不稳定的风险。
综观以上,冠心病患者在白露节气尤其需要牢记:避免清晨寒凉刺激、避免过度进补、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雾霾清晨锻炼、避免情绪失衡、避免饮酒过多、避免熬夜无节制。这七件事看似日常小节,却往往决定了心脏能否安然过渡秋凉。
从中医的角度看,白露属金,金气主收敛,与心肺相关。若此时不加节制,寒凉外侵,便容易损及心阳。现代医学解释则是血管收缩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两者其实是不同语言对同一现象的描述。把握节气,就是顺势调养心脏,让身体避免与自然“硬碰硬”。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只在急症发生时才想起去医院。但医生强调,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预防永远比抢救更重要。无论季节如何变化,按时随访、规律服药、监测血压血脂,才是降低风险的根本。白露叮嘱的背后,本质是让患者学会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节气的存在提醒人们,人类始终无法脱离自然规律。白露是一道分界线,象征着炎热渐去、凉意渐浓,也提醒心血管患者们要进入警醒模式。医生常说,心脏是个“怕冷”的脏器,哪怕仅仅是晨起的一阵凉风,也可能成为压垮脆弱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一次节气更替,既是农耕的标志,也是身体健康的考题。白露之后,患者若能避开那七件事,稳定过渡秋凉,将为整个秋冬的心脏安全奠定基础。正如古人云:“不违时,则无灾。”节气养心,大道至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7-33.
[2]李为民.秋冬季节心血管疾病的防控[J].中国药房,2019,30(24):3371-3374.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科普护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