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误以为脑梗是猝不及防的“意外”,殊不知身体早已在悄然传递信号。我们不应忽视这些细微迹象,而应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每天早上刚睁开眼那会儿,身体从沉睡中慢慢 “苏醒”,要是出现这 3 种不寻常的感觉,很可能是脑部供血在 “闹脾气”,可得上点心。
很多人误以为脑梗是猝不及防的“意外”,殊不知身体早已在悄然传递信号。我们不应忽视这些细微迹象,而应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每天早上刚睁开眼那会儿,身体从沉睡中慢慢 “苏醒”,要是出现这 3 种不寻常的感觉,很可能是脑部供血在 “闹脾气”,可得上点心。
经过一夜的休息,身体就像一台重新启动的机器,血压、血流都在做着调整,这时候脑部供血的小问题就容易冒出来。
半边身子 “偷懒”: 醒来想伸个懒腰,却发现一边的胳膊抬到一半就没力气了,或者下床时一条腿像灌了铅,走起来摇摇晃晃。这可不是前一天累着了,更像是脑部负责指挥运动的 “开关” 接触不良,信号传不下去。就像遥控器失灵,电视屏幕半边没动静,遇到这种情况,别想着 “活动活动就好”,得赶紧留意。
嘴巴 “不听话”: 想跟身边人说句 “睡醒啦”,嘴巴却像被什么东西缠住,明明心里清楚要说啥,说出来却颠三倒四,或者含糊得像含着棉花。这不是没睡醒的迷糊劲儿,可能是脑部管说话的 “小电台” 信号变弱了,播不出清晰的声音。哪怕过几分钟好了,也千万别当小事儿。
脑袋突然 “发晕”“发痛”: 刚睁开眼,猛地觉得屋子在转,赶紧闭眼扶着床头才稳下来;或者后脑勺突然一阵抽痛,跟平时没睡好的胀痛完全不一样。这很可能是脑部血管里的血流 “走得不顺”,压力忽高忽低引起的。要是还觉得看东西模模糊糊,那更得提高警惕。
不想让脑部供血出岔子,平时别总追着 “快” 跑,慢下来反而更有益,这两个小习惯可以试试。
给起床加个 “缓冲带”: 睡醒了别急着弹起来,先在床上赖 10 秒,动动手指脚趾;接着慢慢坐起身,后背靠着床头再歇 10 秒;最后双脚踩在地上,站稳了再迈步。这样能让血压别像坐过山车似的猛升猛降,给脑部血流留个 “适应期”,年纪大些的朋友尤其该这样做。
吃饭 “细嚼慢咽” 有讲究: 一口饭没嚼几下就咽下去,身体会把大部分血液调到肠胃去帮忙消化,脑部的血流可能就暂时 “缩水” 了。每口饭多嚼一会儿,嚼到 15 下以上再咽,不光能让肠胃轻松点,还能让脑部一直有足够的血液 “滋养”。每天吃些紫甘蓝、菠菜这类深色蔬菜,里面的好东西能帮血管保持 “弹性”,血流起来更顺畅。
要是真碰到前面说的那些情况,别慌神,记住这两点能帮上忙。
马上 “停下来”: 不管手里拿着啥、正在干啥,立刻坐下或躺下,别再挪动。安安静静的,让身体少消耗能量,好让更多血液流到脑部去。同时赶紧喊身边的人,让他们帮忙拿个枕头垫在腰后,让呼吸更舒服些。
抓紧联系医院: 只要出现半边身子没劲、说话不清楚这些情况,哪怕就几分钟就好了,也得在 3 小时内联系医院检查。可以打急救电话,跟医生说清楚啥时候开始不舒服、具体啥感觉,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要知道,越早去医院,恢复得好的可能性就越大。
脑部供血恰似浇灌花朵。唯有水管保持通畅、水量充足,花朵方能茁壮成长,焕发出勃勃生机。同理,脑部供血正常,大脑才能维持良好状态。平时多留意身体发出的这些 “小提示”,慢慢把生活节奏调得舒服些,就能让脑部一直 “喝” 到足量的血,少遭些不必要的罪。
来源:震洋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