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烧纸是文化传承还是陋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8:05 1

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将清明时节那份缅怀先人的凝重与哀愁刻画得入木三分。每至清明,烧纸这一传统习俗总会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诸多争议。有人不禁心生疑惑:清明节给过世之人烧纸,究竟算是文化传承,还是被时代淘汰的陋习?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烧纸是文化传承还是陋习?

文‖衡东诗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将清明时节那份缅怀先人的凝重与哀愁刻画得入木三分。每至清明,烧纸这一传统习俗总会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诸多争议。有人不禁心生疑惑:清明节给过世之人烧纸,究竟算是文化传承,还是被时代淘汰的陋习?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古训道出了中国人对祖先祭祀的敬重态度。烧纸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其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与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相关的故事广为人知。《天工开物》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蔡伦凭借智慧发明造纸术后,生意兴隆。他的哥哥蔡莫和嫂子慧娘见状,也想涉足造纸行业赚钱,无奈蔡莫学艺不精,造出的纸粗糙不堪,无人问津。慧娘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她佯装去世,躺进棺材。蔡莫在棺前悲痛大哭,边哭边焚烧那些粗糙的纸张。

忽然,棺材里传出响动,慧娘竟“死而复生”,声称自己在阴间因丈夫烧纸得到钱财,贿赂了小鬼与阎王爷,这才得以重返人间。众人信以为真,纷纷抢购蔡莫家的纸,用于烧给逝去的亲人,烧纸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烧纸起源于古代先民对逝者的尊崇与追思。古人坚守“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深信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同样需要金钱使用。起初,人们以真钱币随葬,然而盗墓现象频发,生者担忧钱财被盗,便改用陶瓷或其他材质制作的假币。随着纸张的普及,烧纸逐渐替代了实物陪葬。

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来看,烧纸习俗在魏晋时期已初现端倪,到了唐代更是盛行一时,甚至被纳入国家法定祭祀仪式范畴。皇帝为弘扬孝道,颁布《焚纸令》,对烧纸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予以规定,进一步推动这一习俗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初次听闻“烧纸是否为文化陋习”这一质疑,难免令人感慨。能提出这般疑问者,大概人生阅历尚浅。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生活里诸多事情,未曾亲身经历,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当一个人步入中年,成为家庭的顶梁柱,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父母便是心灵深处最温暖的依靠。

就拿我的邻居李叔来说,人到中年的他,在职场上竞争激烈,每日早出晚归,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肩头。父母健在时,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回到家看到父母的笑脸,听到他们关切的话语,浑身的疲惫都会瞬间消散。但去年,李叔的父亲骤然离世,他整个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此后每逢清明,李叔总会带着烧纸前往父亲墓前,边烧边诉说生活中的琐事。在他心中,烧纸是与父亲跨越阴阳界限交流的桥梁,是寄托他无尽哀思的重要方式。这正契合《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理念,李叔的举动,是对先辈深深怀念的真切体现。

相较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年轻人常常为男女之情劳心费力。正如辛弃疾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比如大学生小张,为追求心仪女生,在女生宿舍楼下用数百支蜡烛摆出爱心形状,还拉着横幅表白。

当晚不仅引得众多同学围观,造成交通堵塞,表白结束后满地的蜡烛残骸,也给清洁人员增添了极大的清理负担。还有一些年轻人陷入单相思后,整日借酒浇愁,在酒吧大声喧哗,干扰其他顾客。像小赵,因单恋隔壁班同学,多次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朋友胡言乱语,甚至摔砸酒杯,严重扰乱酒吧秩序。

年长之人能够理解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毕竟他们也曾青春年少,有过类似的情感经历。但对于有人将清明烧纸简单视为陋习,他们难以认同。在充满烟火气的中国,生活中许多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在一些老旧小区,每到清明,人们在小区道路边烧纸,可能会产生烟雾和灰烬,影响路过居民的视线与呼吸道。可不能仅仅因此就将其判定为陋习。烧纸与给女朋友点蜡烛表白类似,从环保角度看,都存在一定缺陷,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人造成轻微干扰。

实际上,烧纸祭祀蕴含着深厚内涵,它是生者情感的精神寄托,让思念有了安放之处;是中华民族千年传统的延续,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在一些农村地区,清明烧纸仪式尤为庄重。一家人在长辈带领下,带着精心准备的烧纸和祭品前往祖坟。长辈会先讲述家族先辈的故事,让晚辈了解家族历史与传承,随后大家依次烧纸磕头,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与怀念。这一习俗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价值观,时刻告诫人们不能忘本。

即便许多人并不迷信鬼神,却依然对祖先心怀敬畏。李大钊先生曾说:“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传承烧纸习俗,亦是珍视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铭记家族的根源所在。

当然,在传承习俗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文明。正如遛狗要清理粪便,烧纸也应做到不遗留纸灰。如今,人们可以自备火盆进行烧纸,如此一来,烧纸行为瞬间变得庄重且文明,与西方圣诞节砍伐树木的行为相比,更彰显文明与智慧。

城市里一些公园专门设置文明祭祀区域,提供火盆等工具,市民在此烧纸祭祀,既能保留传统,又能保护环境。烧纸绝非陋习,而是饱含情感与文化意义的传统,值得我们以文明的方式代代相传,让这份对先辈的敬意与思念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5.03.22.15∶10

来源:衡东诗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