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韦庄三首诗词,情感真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18:30 1

摘要:本文韦庄的三首诗作,情感都很真切,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木兰花》细致描绘了一个女子从盼望到失望,再到彻底绝望的思念过程,情感层层递进,哀婉动人,像一幅忧伤的内心画卷。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为宰相韦见素后裔,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本文韦庄的三首诗作,情感都很真切,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木兰花》细致描绘了一个女子从盼望到失望,再到彻底绝望的思念过程,情感层层递进,哀婉动人,像一幅忧伤的内心画卷。

《菩萨蛮》则像朋友间酒桌上的劝慰,语言直白,劝人珍惜当下、及时行乐,在看似洒脱的背后,藏着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鹧鸪》是借鸟儿的啼鸣,抒发诗人自己深沉的乡愁和漂泊之感,融合了历史的悲情和现实的无奈,意境更显深远,带着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班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起笔“独上小楼春欲暮”,时间和环境一下子就出来了。傍晚时分,春天将尽,一个“独”字点明了人物的孤单。她独自登上小楼,不是为了欣赏晚春的景色,而是为了登高望远。望向哪里呢?“愁望玉关芳草路”。她的目光,是带着忧愁的,投向了遥远的玉门关方向,那条长满芳草的路上。

玉门关,自古就是边塞的象征,是离别和征战之地。唐代诗人王之涣就写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里的春天似乎都难以到达。这里的女子,凝望着通向玉关的路,眼前或许是萋萋芳草,心里却被浓浓的愁绪占满。芳草连天,延伸到远方,也牵引着她无尽的思念。

楼上眺望,大概是希望能看到什么,或者等到什么。可是结果呢?“消息断,不逢人”。没有任何音信传来,也没有遇到任何可以传递消息或带来安慰的人。长久的等待和期盼落空了。她还能怎样呢?只能“却敛细眉归绣户”。这个“敛”字用得极好,不是大哭大闹,而是轻轻地蹙起眉头,把失望和忧愁悄悄收敛起来,默默地转身回到了自己精美的房间。“绣户”暗示了女子的身份和居所,与她内心的凄凉形成了对比。这个细微的动作,写出了她内心的克制和无奈,一种无法言说的苦楚。

回到屋里,愁绪并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沉重。她能做什么呢?“坐看落花空叹息”。独自坐着,看着窗外的花瓣一片片飘落。落花,既是春天逝去的象征,也暗喻着青春的流逝和希望的渺茫。她的叹息是“空”的,是徒劳的,因为没有人听见,也改变不了任何现实。这份寂寞和伤感,让她情难自已。

“罗袂湿班红泪滴”。她的丝绸衣袖(罗袂 mèi)被泪水沾湿了,留下点点斑痕。而且这泪水是“红”的,古人有时用“红泪”形容极度的悲伤,仿佛哭出了血,可见她内心的痛苦有多深重。这让人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花鸟都能引发诗人的家国之悲,这里落花则直接触发了女子的离愁别恨,更显其个人情感的深切。

最后两句,把这份愁苦推向了顶点,也道出了绝望的根源。“千山万水不曾行”,她一个身处内室的女子,如何能跨越那千山万水的阻隔,亲自走到玉门关去呢?现实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那么,精神上的寄托呢?“魂梦欲教何处觅?”连在梦里,她的魂魄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那个牵挂的人。古诗词中常写梦境可以跨越距离,让相思之人得以相见,比如“梦魂不到关山难”,虽然难,但至少还有个方向。可韦庄这里写得更绝望,是连做梦都失去了目标,不知道魂魄该飘向何方去寻找。这种茫然和无助,是比单纯的思念更深沉的痛苦。

整首词语言非常朴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就像是在和人轻声诉说心事。但它层次分明,从登楼远望的愁绪,到等待无果的失望,再到回房独坐的悲伤,最后到梦魂无依的绝望,一步步把一个思妇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韦庄词的魅力所在,于浅淡中见深情,哀婉动人,含蓄蕴藉。这首词不仅写出了个人的离愁别绪,也隐约反映了晚唐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交通阻隔的社会现实,让这份思念更添了一层时代的重量。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首《菩萨蛮》小词,读起来像是一位朋友在酒桌上对你说话,亲切又直接。它没有描绘什么复杂的景色,也没有讲曲折的故事,就是一场酒宴上的劝酒词,却道出了人生的某种感慨。

开头一句,“劝君今夜须沈(chén)醉”,开门见山,非常直白。朋友,今晚一定要喝个痛快!这个“须”字,用得很坚决,带着不容商量的热情。为什么呢?“尊前莫话明朝事”。酒杯之前,咱们别提明天那些烦心事。明天会怎样,谁知道呢?眼下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一刻。这种态度,让人想起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是在酒前把握当下,不去想太多未来的忧愁。

接下来两句,“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是劝酒的理由,也是对情谊的强调。你要珍惜主人的这份心意啊,他拿出这么好的酒招待你,情意就像这酒一样深厚。这里把酒的深度和情谊的深度联系起来,很巧妙。喝酒,不只是喝酒,更是交流感情,是心意的传递。这让我们感受到酒桌上的那种热烈气氛,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似乎都在酒里了。

下半片接着劝。“须愁春漏(lòu)短,莫诉金杯满”。这个“须愁”很有意思。前面说不要愁明天的烦心事,这里却说“要愁”。愁什么呢?愁这春天的夜晚太短了。“漏”是指古代计时的滴漏,漏短就是时间过得快。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春夜苦短,良宵难再,这才是真正值得发愁的事情。所以,“莫诉金杯满”,别再说“杯子满了,喝不下了”。跟时间飞逝比起来,喝满一杯酒算什么呢?赶紧喝吧,别浪费了这好时光。这是一种反衬,用对时光流逝的忧虑,来催促眼前的尽欢。

最后两句,“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把情绪推向高潮,也点明了主题。碰到有酒喝的时候,就放开心怀,大笑畅饮吧!人生在世,又能有多少时光呢?这句“人生能几何”,直接呼应了前面提到的曹操《短歌行》,带着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但韦庄这里的感慨,不是低沉的哀叹,而是化作了一种更积极,或者说更洒脱的行动指南:既然人生苦短,那就更要抓住眼前的快乐,及时行乐。

韦庄身处晚唐乱世,经历了许多动荡。这首词或许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未来难以把握,世事无常,不如抓住当下片刻的欢愉。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写酒桌上的情景,却蕴含着对人生、对时间的深刻思考。整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易,但总有值得珍惜的片刻温情和欢乐。面对无法掌控的未来和必然流逝的时间,或许像这样,在酒酣耳热之际,暂时忘却烦忧,与朋友共享片刻真情,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

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

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

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

开头写“南禽无侣似相依”,就有点儿意思。明明看到“锦翅双双傍马飞”,漂亮的鸟儿成双成对跟着马飞,看着挺热闹,但诗人偏偏感觉它们“无侣”,好像没有伴儿,只是表面上互相依靠。这种写法,一下子就透出诗人自己心里的孤独感。鸟儿的样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诗人的心情。这让人想到李商隐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那种对“双飞”的渴望和自身的缺憾,这里韦庄也是借鸟儿成双,反衬内心的孤单。

接着两句“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写得特别有味道,把鹧鸪鸟的啼鸣放在了两个特殊的地方。孤竹庙是纪念伯夷、叔齐的地方,他们很有气节,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代表着一种忠贞和悲壮。汨罗江呢,是屈原投江的地方,他忠心耿耿却被流放,怀抱理想而殉国。这两个地方都浸透着浓浓的哀愁。

诗人让鹧鸪鸟在傍晚的雨中、夕阳下,在这两个地方啼叫,那叫声好像沾染了历史的忧愁,听着更让人难过。鹧鸪的叫声,穿越时空,仿佛在替古往今来那些失意、忠而被贬的人喟叹。韦庄自己晚年也长期漂泊在外,他听到这鸟叫,心里肯定也感同身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然后,诗人话锋一转,从历史的苍茫转回现实。“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是说当时北方(秦地)的人,只知道把鹧鸪的叫声编成曲子来唱,比如唐朝教坊里就有《山鹧鸪》这样的流行歌曲。而南方(越地)的姑娘,也只是徒劳地(空能)把鹧鸪好看的样子绣在衣服上,当时跳舞的女子衣服上常有这种图案。诗人觉得,这些人只注意到了鹧鸪好听的声音、好看的样子,根本不懂它叫声里真正的悲伤和苦楚。

最后两句“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最关键,直接点题。诗人自己注释过,“懊恼泽家”就是模仿鹧鸪的叫声,古人认为鹧鸪叫声听起来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充满了回不去的烦恼和忧愁。这种学鸟叫来写诗的方法,在古代叫做“禽言诗”。原来,鹧鸪鸟那让人心烦的叫声,不是因为它讨厌南方水泽的家园,觉得这里不好。

真正的原因是,它“年年长忆凤城归”,心里老是惦记着要回到北方的京城长安(凤城,常指京城)去。这哪里是在写鸟啊,分明是写诗人自己!想回家却回不去。嘴上说“非有恨”,好像在安慰自己南方也不错,但心里那份想回京城的念想是那么强烈,回不去,这种“忆”就变成了年复一年的苦涩。这种矛盾的心态,就像王国维评价韦庄的词,说他“弦上黄莺语”,表面听着清丽,内里却藏着深深的伤痛。

整首诗,把写鸟、写历史典故、写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心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层一层地深入,从看到鸟的样子,到听鸟的声音,再到思考鸟叫的含义,最后完全变成了诗人心声的流露。鹧鸪鸟一声声的啼叫,不仅载满了诗人自己浓浓的乡愁,也好像替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所有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人们,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喟叹。

来源:网络文学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