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可能到唐朝中后期才固定下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往好了说,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说得不好听,就是具有大杂烩的特点。中元节习俗的形成,也是儒家的孝道与道教、佛教杂混糅合而成,在中元节习俗中,儒、道、佛三家的元素,都能找到。
又是一年中元节,给亡故的父母烧纸钱的习俗,依然在各地顽强地延续。
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可能到唐朝中后期才固定下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往好了说,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说得不好听,就是具有大杂烩的特点。中元节习俗的形成,也是儒家的孝道与道教、佛教杂混糅合而成,在中元节习俗中,儒、道、佛三家的元素,都能找到。
中元节烧纸钱,通俗的解释,就是给亡故的亲人送钱财,可以理解为孝敬父母的延续。父母生前,子女需要奉养。父母亡故后,还要每年送钱财,让他们在九泉之下生活无忧。
中元节烧纸钱的习俗,到底始于何时,难以确切考证。可以肯定的是,烧纸钱的习俗,与纸的易得廉价有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烧的不是纸,而是丝绸等价值昂贵之物,那大部分人不舍得烧,肯定流行不起来。
可见,中元节烧纸钱,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是随大流做个样子,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那就不愿意了。用一句俗话来说,中元节烧纸钱就是“哄鬼”。话虽然难听,真实心态就是这样。
孝敬父母,基本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时至今日,子女赡养父母,依然是老有所养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因为孝道一直居于社会文化重要地位,否定孝道就是大逆不道之举。可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有让人难以直视的细节。正如张爱玲所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孝道,如果过滤掉浮华的高音和声,真实的声调就不那么和谐了。
诗歌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抒发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就要赋诗一首。中国流传至今的古代诗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孝敬父母又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那么,我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以孝敬父母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一定很多。其实不然,孝敬父母的古代诗词,极为少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个诗句我们耳熟能详,可是,除了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想再找反映孝敬父母的诗词,就是一件困难的事。
从这个观察点,可以看出,对于孝道,对于孝敬父母,透过浮华看真实,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来源:闲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