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新加坡海事周论坛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李显龙关于“全球贸易占比下降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警告,与黄亚生同期在新加坡媒体发表的评论形成微妙呼应。
3月,新加坡海事周论坛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李显龙关于“全球贸易占比下降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警告,与黄亚生同期在新加坡媒体发表的评论形成微妙呼应。
3月24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在新加坡媒体上发表撰文,他声称中国若想维持发展势头,必须背弃与俄罗斯的盟友关系,同时在南海问题上“大幅让步”。
此言一出,立马在舆论界掀起了风浪。有人痛批这是“投降主义”,有人质疑其动机,更有人翻出历史暗讽:“一百年前列强逼我们签不平等条约,今天某些学者竟主动递刀子?”
黄亚生的逻辑看似“务实”:通过牺牲部分主权利益,换取西方对中国的“松绑”,进而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
但细究其三条核心主张——停止支持俄罗斯、承认菲律宾南海主张、讨好特朗普政府。
这背后不仅是战略误判,更暴露出西方部分精英对中国崛起的惯性傲慢。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这些“建议”到底靠不靠谱。
黄亚生第一条“药方”直指中俄关系,认为中国应切割与俄合作以改善与欧洲关系。
但这话说轻了是天真,说重了就是睁眼说瞎话。
首先,中俄抱团取暖,从来不是“感情用事”。
看看俄乌冲突后的全球格局:美国拉着北约全力围堵俄罗斯,欧盟一边喊着“战略自主”,一边被绑上战车。
这时候如果中国突然抽身,等于自废武功,让美国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
中俄在能源、地缘安全上深度绑定,光是去年中俄贸易额就突破2400亿美元,俄油气管道更是中国能源安全的“生命线”。
再说欧洲,真会领情吗?黄亚生幻想中国停止挺俄就能换来欧洲笑脸,可现实啪啪打脸。
欧洲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限制光伏产品时,可没管中国是否支持俄罗斯!
德国总理前脚访华签大单,后脚就跟美国搞“去风险化”,这种反复横跳的“战略自主”,中国单方面让步能换来啥?怕是热脸贴冷屁股。
更关键的是,中俄合作早不是“权宜之计”。大国博弈讲究的是“主要矛盾”——美国压得越狠,中俄越得背靠背。
黄亚生第二条建议:承认菲律宾对南海岛礁的“主权主张”。
这话听着耳熟——1898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日本也是这么“劝”清政府的。
历史教训还不够痛吗?中国处理南海问题向来是“硬话软做”:2012年黄岩岛对峙,中国海警船硬生生逼退菲律宾军舰;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国一句“不参与、不接受”直接掀桌子。
结果呢?菲律宾换了总统后转头谈合作,越南偷偷填岛被中国雷达盯死。
在主权问题上,妥协只会被当软弱。真要按黄教授说的承认菲方主张,信不信第二天越南、马来西亚的索赔清单就送到北京?
再说“让步换和平”纯属幻想。王毅外长早就怼过:“中国不是南海最早部署武器的,军事化帽子扣不到我们头上!
中国填岛建机场,为的是保卫渔民、保障航行自由。反观美国,年年派军舰搞“自由航行”,谁才是搅局者?
黄亚生最离谱的建议,当属“利用特朗普上台契机,通过交易买断关系”。
这话听着像商战爽文,放现实里就是送人头。
特朗普是生意人,但美国不是他家的。2018年贸易战怎么打的?
特朗普一边收关税,一边逼字节跳动贱卖TikTok。
黄亚生建议“交易买断”,可美国两党对华遏制已成共识,换个总统就能改弦更张?
看看拜登延续了多少特朗普政策!再说特朗普要价只会更高——上次要中国多买大豆,下次可能直接要台海“中立化”。
这哪是交易,简直是卖身契。
更何况,美国的战略焦虑不在总统,在霸权。
问题根源在美国,不在中国。
从芯片禁令到“印太战略”,美国防的不是某个政策,而是中国崛起本身。
就算中国今天割让南海、明天断绝中俄关系,美国照样会找新借口卡脖子。
按这逻辑,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不是怪中国没早点投降?
黄亚生最大的误判,是低估了中国“走自己路”的定力。
看看南海策略多高明。中国“硬话软做”:岛礁上建机场、医院、电视台,既宣示主权又惠及民生。
黄亚生的建议,仿佛中国还是2000年的实力,需要韬光养晦、适当让步。
可他忘了,今天中国GDP是俄罗斯的10倍,海军下饺子,各种高新科技层出不穷,从天空到太空到星空,美国人只能越来越朝我们仰望了。
历史早就证明:靠割地求和换不来尊重,晚清试过了,结果亡了;靠仰人鼻息换不来发展,苏联信过“休克疗法”,结果解体了。
今天的中国,早就不吃这套PUA。劝中国让步?先问问东风导弹答不答应!
来源:云霭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