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说出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1931年的秋天沈阳,天还没黑透,日本关东军就把枪举起来了。东北30多万军人,几乎都沉默着,没还一枪。这事,要是放咱们今天,谁不嘀咕两句?张学良不是傻子,蒋介石也不是;可那时,没人敢。后世议论不休,什么密令、什么保存实力,一桩公
有些事,说出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1931年的秋天沈阳,天还没黑透,日本关东军就把枪举起来了。东北30多万军人,几乎都沉默着,没还一枪。这事,要是放咱们今天,谁不嘀咕两句?张学良不是傻子,蒋介石也不是;可那时,没人敢。后世议论不休,什么密令、什么保存实力,一桩公案,多少人心里解不开那个疙瘩。
但伤的终归是老百姓,东北人哪能真咽下这口气。东北各地,不等上头表态,不等大部队返回,村里、大街小巷,自己凑起枪人马有大刀会,有救国军,有义勇军。还有些人,白天看起来是伪满洲的官,大褂袖子上戴着日本人的章,晚上悄悄跟抗联队伍通风报信。就比如张凤岐,沈阳县警察局长。你说这人汉奸?其实戏里戏外,演的都不是一出简单戏。
说起张凤岐,家里正经农民,家境普通,兄弟不少。小时候家里就板着手指合计着,供一个孩子念书也是个盼头。张凤岐争气,考上了奉天高等警校。这年头,有知识就是一条路。做警察,是混口饭吃,也是能为家里撑事。
东北局势变得复杂,是从上头那些大人物一波接一波开始的。张学良当了大帅后,黄显声也沾了光——他跟张凤岐是警校同窗,相互扶持,互为知己。张凤岐慢慢做到了兵工厂总务科长,后来被黄显声叫过来警务处。说起来这种凭关系提拔也不是稀罕,东北人讲究哥们儿情义,能信任的才敢用。
但事到九一八,谁都知道,好日子到头了。日本人来得太猛,张学良撤得太快,身边的兵马突然全被抽空,只剩一些地方警卫。这下子,张凤岐坐在原本的办公室,地板下踩的,不是熟悉的东北土地,变成了别人的地盘。要不要留下?要不要做那“汉奸”的头衔?
张凤岐其实想撂挑子,不愿继续干下去——老张家哪代不是清清白白的农民?可黄显声敲着桌子跟他说“你要走,这沈阳还有谁能为咱们抗日的队伍遮风挡雨?警察队伍不在,大街上谁还有消息?大部队一旦打回来,这点人手就是桥头堡。”
其实道理大家明白,可做起来比听起来难多了。张凤岐硬着头皮去了伪满政府,自告奋勇要留下当局长。日本人高兴得分不清是真的还是假的本地头面人物都愿意立牌坊,不正好给新政权贴金?
可实际背地里,张凤岐开始自己的“双簧”。白天对着日本人点头哈腰,私下里却四处拉拢爱国志士。警察队伍本来就离民间近一些,家家户户有点什么事都来找。张凤岐利用这关系,没少给黄显声和义勇军递消息、通风报信,还偷偷给他们凑枪弄钱,每次日本人让他剿匪,他装模作样带人出去,专挑那些不是抗联的土匪收拾,一边交差一边给抗日武装添家底。听起来像是个老江湖,其实认死理,那几年东北人都被逼成了老江湖。
最有意思的是,一帮喝酒的哥们都扎在警察队伍里。有两个,孟宪臣和郭丙泰,外号“孟大烧锅”和“郭大饼子”,能喝三斤还不倒。张凤岐事情做得紧,时常跟下面絮叨“小心点,最近风声紧”。可东北酒鬼哪会憋住,尤其这俩,一憋几天再喝就跟孩子一样,想撒点疯。
就是这一天,孟宪臣喝上头了,吃饭砸瓶子,吆五喝六,撞上了日本宪兵。一耳光甩过去,孟大烧锅酒劲发作,大嘴巴子露了底,“你们得瑟什么?我们局长都说了,过几个月就收拾你们!”讲个闲话吧,就东北人这麻辣个性,能喝能弄,有时候酒桌上就容易把命搭进去。
这种大嘴巴,一下醉出来,事情瞬间黄了。日本宪兵队长大古青堂,第二天一早亲自审这俩酒鬼。辣椒水老虎凳,孟宪臣本来还想撑,到最后全扯出来了,把张凤岐跟黄显声卧底计划、一片一片都说了。日本人气得直跳脚,这不是养狼进屋?直接惊动了坐镇的土肥原贤二,全辖区彻查,哪怕是跟抗联沾点边的都被盯上。
事到这一步,张凤岐其实早知道风声,可赌着孟宪臣了解轻重,没撑住。抓人、审问、刑架上吊着,张凤岐挨了所有能上的酷刑,也咬着牙一字不吐。
但日本人不是善茬,为震慑其他人,“用油漆烧死他”,就是故意让人多受点罪。你想,那种油漆慢慢烧,不是顿时就死,就是让你看着烟火一点点攀上身子,疼啊。但东北人骨头硬,张凤岐没吭声。最后他死在沈阳故宫后头的石柱上,连名字都成了警察圈子里的传说。
事情并没就此完。张凤岐一死,全家逃了出去,两儿子张大飞和张大翔,都是憋着一腔血海深仇。哥俩都报考了空军学校,跟鬼子死磕。张大飞后来进了著名的飞虎队,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天上那架飞机里,还藏着一段老沈阳的血仇故事。1945年,他在对日空战里牺牲。那年东三省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新天”,可有些人的名字,没赶上被更多人记住。
想说的是,历史总被后世翻来覆去地讨论,说谁负了谁,谁背了锅。可到了私底下,一家子的命运,几代人绕不开的仇和恨,远比那些档案文件更让人心痛。张凤岐是东北人,骨子里有那点倔强,有委屈不甘,也有没法对家里交代的愧疚。但放在那个时候,不管再怎么挣扎,总有人喝大了把秘密说出来,也总有人咬着牙,死都不松口。
东北义勇军其实很多,这些无名的警察、农民、小老板、老太太,都是在无声之处干得最狠。抗战的旗帜,不是只靠几个大人物撑起来的。有人愿意赌命,也是因为屋檐下的苦太深了。
我有时候念叨,历史真的不是算得那么清楚。你说张凤岐做的是对还是错?他该骂,还是该敬?或许只有东北的老屋子里,点煤油灯的老太太心里明白。当年烧死他的油漆,袅袅的烟,能不能飘进那些没法言说的夜里?这事,真没谁敢说完。
来源:白云伴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