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潮城,文脉流芳。2025年9月1日,中南大学港澳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潮涌粤东,向新而行”——数字化时代潮汕地区发展综合调研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潮州市仰中美术馆、明德园和深圳百师园“港澳台青少年交流中心”,并向文化场所赠予纪念牌匾,在对话传承人与沉浸式体验中探寻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爔文 通讯员 卢雨萱
盛夏潮城,文脉流芳。2025年9月1日,中南大学港澳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潮涌粤东,向新而行”——数字化时代潮汕地区发展综合调研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潮州市仰中美术馆、明德园和深圳百师园“港澳台青少年交流中心”,并向文化场所赠予纪念牌匾,在对话传承人与沉浸式体验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推开仰中美术馆门,釉色温润的彩瓷展品映入眼帘。墙角展柜里,一套“孔雀开屏”彩瓷餐具格外夺目:孔雀尾羽以石绿与金粉层层叠涂,灯光下泛着细腻光泽,碗沿缠枝纹用细如发丝的笔触勾勒,尽显潮州彩瓷“薄、透、亮”的特色。“这是我父亲陈仰中年轻时的作品,当年为调孔雀羽毛的渐变绿,他在瓷厂作坊多次尝试。”美术馆负责人陈坚指着展品,向团队成员讲述。
陈坚老师接受团队成员冯钰棋的采访
“我们不只是‘仓库’,更是‘课堂’。”陈坚说。不少有绘画基础的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或本地口碑相传,主动前来学习,而美术馆则为他们提供从入门到精进的全流程指导。
团队成员在体验彩瓷绘制时,深刻感受到这份手艺的“刚柔并济”:张韵然重新调颜料,先勾出凤凰花轮廓,再填艳红色花瓣。一个多小时后,鲜活的凤凰花绽放在白瓷杯上,她举着杯子向其他成员展示:“原来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与年轻人对话的‘老朋友’,我们也能把喜欢的元素画进去。”冯钰棋还趁着间隙对陈坚进行采访,详细记录美术馆传承历程。体验结束后,五位线下成员与美术馆工作人员一同站在馆门前合影,“潮涌粤东·向新而行”的横幅语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实践团队在仰中美术馆合影
如果说仰中美术馆是“单点突破”的非遗守护者,百师园则是“集成创新”的文化枢纽。这里设有潮绣、陶艺、茶艺等大师工作室,是集非遗传承、产业发展、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更因“港澳台青少年研学基地”的身份,成为连接两岸青年的文化纽带。
“‘一针一线皆传承’,每一针都有手艺的温度。”李绮祺感慨。百师园展区内,潮绣书签、彩瓷茶具等文创整齐陈列,琳琅满目。
最后一站,线下团队抵达明德园,近距离感受潮州手拉朱泥壶的雅韵。园内博物馆里,一位老师傅坐在转盘前演示手拉坯技艺:双手蘸水扶住陶泥,转盘转动间,不规则的朱泥渐渐被拉成圆柱形,再慢慢捏出壶嘴、壶把,不到半小时,小巧的朱泥壶雏形便成型。“手拉壶讲究‘一气呵成’,从揉泥到成型不能停手,不然泥料会硬。”老师傅边做边讲解,手指在陶泥上游走,留下深浅纹路,这一过程被镜头记录下来。
实践团队赠予百师园牌匾及合影
实践当日,线下团队代表向仰中美术馆赠予与百师园赠予牌匾。“有你们年轻人关注,彩瓷传承就有新希望。”陈坚看着牌匾笑着说。百师园负责人则将牌匾挂在交流中心显眼处:“这是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见证。”赠予牌匾的场景被镜头定格,留下实践团与百师园工作人员的合影。
“在这趟实践旅途中,我们是体验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团队队长卢雨萱表示,接下来团队成员会继续整理素材,通过新媒体推广潮州非遗故事。从仰中美术馆的“守艺”,到百师园的“传艺”,再到明德园的“创艺”,潮州非遗以“根脉不变、形式常新”拥抱时代。这场青春实践,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双向奔赴:当非遗遇见青年,传统便连接了未来。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