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少了23万!是流量媒体的逃离,还是上海在劝退低能群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02:28 1

摘要:3月25日,上海发布了2024年统计公报,很平淡的数据,总有人愿意用某种“看笑话”的形式在描述一个现象:外地人在逃离上海。

3月25日,上海发布了2024年统计公报,很平淡的数据,总有人愿意用某种“看笑话”的形式在描述一个现象:外地人在逃离上海

并且在头条系的媒体中,随处可见的内容就是:实体不景气,郊区没人了,街边的小卖铺都人了,曾经YQ发食品对外地人区别对待的上海在被抛弃。

先看公报数据吧。

2024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2023年为2487.45万人,少了7.2万人;

2024年末,户籍常住人口为1496.77万人,2023年为1480.17万,增加16.6万人;

2024年末,外来常住人口为983.49万人,2023年为1007.28万,少了23.8万人;

图片源自:如图

一增两减少之间造成了常住人口减少了7.2万人,以2023年人口基数来看的话,这样不足0.3%的变化真的像自媒体所说的那么严重的人口流失吗?

不能否认,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来说,房价高、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的确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最简单的收入就可以呈现。2024年社平工资12307元的标准下,中位数仍然维持7000+,均价还在5万多的房价,买不起是必然的。

可真的如简单的像各种媒体所述的逃离吗?

2020年外来人口达到1048万的高峰后,到今天一共减少了64万;而随之带来的是最近几年来户籍人口增加了56万。

作为属于全国少有的未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之一,很简单的本质就是:城市不缺人,但欢迎牛人

普通人最喜欢用弱势群体的逻辑去抱怨不公平,说应该多关心外地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辛苦,等等之类的话。

但很现实,这个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加快淘汰,不断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起到“链主”的作用。

我的父亲在80年代曾经作为国营企业的领导来上海谈业务,当初的奉贤很多小工厂,从大概10年前开始,通过各种政策就开始“驱赶”这些企业离开上海,有传统产业,有污染企业,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现在外来务工最多的松江区一样,电子厂也离开了。

但增加了什么工厂?特斯拉这种级别的。有什么区别吗?

用大白话来说,上海不想要人工流水线了,要智能流水线;不要拧螺丝的工人了,要的是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级打工者。

你在羡慕特斯拉工厂的员工工资高的时候,除了本身企业的毛利润高(现在也逐渐抹平了)以外,而是作为企业支出大头的部分,用的人少,工资自然就高了。

而在全国范围内,不管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在密集推行。

属于一线城市的落后产能,在一些卫星城市、二三线城市属于香饽饽;一线城市瞧不上的落后污染产业,确是很多县城GDP的救命稻草。

我一个表哥曾经在苏南做服装厂,招个工人的成本一个月得7000块钱,但开完工资利润率低的可怕;但他把工厂搬到了山东老家的县城后,一个月给4000块钱就抢着干,还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一员。而他自己的利润也丰厚了,反正外贸公司、设计公司出了需求后,他只要生产就好。

当然现在也密集的很多县城出现动辄10亿、100亿的投资,共同属性基本都是,用人多,有污染,用地面积大,传统产业的特点。

你看小米工厂为什么要建在北京?地皮也贵,人工也贵?无它,离用户更近,相应更迅速,附加值能满足盈利要求。

3月25日,上海发布了2025年重点产业布局图,不管是浦东张江,还是静安、徐汇、虹桥、普陀、虹口、宝山,共同的特点就是:先进、智能、科技,属于高层要求的打造“链主”企业的要求。

图片源自:互联网

简单的描述就是:长三江打造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密集的周边城市的经济圈。如:东京、纽约。

有些话不能讲明了,说你们能力不够,说不符合城市要求,公共资源的占用经济效益太低,等等,也得照顾下群众情绪,但事实的行为可以用劝退、或者用引导这个词,卷不赢不是你的错,降低下要求,哪怕去浙江、江苏、山东、或者老家,生活可能更舒服。

郑州很聪明,只有一个郑州大学的,开设了更多的职业院校,承接的就是制造业。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看到过一个观点,上海就是纯粹用资金堆起来的繁荣,曾经东三省也如此啊,现在成啥样了?

如果对比曾经的地位,上海比当初的东三省差多了,这是客观现实。但为什么现在一升一落?如果对比的话,还可以类比唐朝的长安。

很简单:地理位置带来的流通成本优势。

空运不如公路运输便宜,公路运输不如铁路运输便宜,铁路运输不如水路运输便宜;内贸如此,外贸同样如此。

过去的出口型贸易下打造的洋山港、宁波港、广州港、天津港、青岛港,是优势,也是必然。

而且在未来的世界竞争格局下,开放是更加明显的趋势,况且在落地签的推行下,上海不被人感知的“旅游城市”的定位会更加突出,就像去年被韩国人攻陷一样。

况且上海被定义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在很多年都不会改变,除非有一天世界大乱,所有的国家贸易、海洋贸易全部停止,并且能持续10年、20年、50年以上,否则很难有新的城市会代替它。

更现实的是不同经济圈、不同城市的战略、经济地位。

一个数据:2025年春节,韩国到上海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80%,环比增长40%。你去抖音上应该刷到过吧。

哪怕互联网的滤镜下上海好像荣光不在,但今年春节回老家看表姐的时候,她的孙女上高一,在说到上海的时候,仍然是向往,又带有一点不可思议。

这减少了几万外来人口对于2500万人口红线的上海来说,真没太大关系。

现实一点说,这样的减少反而是对“财政投入”的拖累,人口已经到这了,财政投资的边际效应已经微乎其微了,本身也属于流动的“常住人口”,伴随着产业一起搬迁回老家,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很幸运,靠着最简单的“居转户”落户形式留下来,并在十几年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开始上车楼市拥有了产权房,但同样做好了淘汰的准备。

你说生活有问题吗?没有。但如果继续提高生活质量呢?难!

这就是现实,属于对稀缺资源的追逐的结果。

不怀疑上海对高能力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全球的竞争力。

看看大飞机的制造,长兴的造船,嘉定的智能汽车,张江的电子及医疗产业,等等吧。这些优势产业,对于科班的毕业生有不断的吸引力,况且对高层次人才来说,只有这儿能实现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留在这儿有已经定居的因素,也有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视野更开阔城市的地方,未来他是否还会选择上海无所谓,但对于我来说,熬到退休后回老家现在还是首选,老家的房子是无力再购房的退路。

我已经冒险走过一遭了,运气还算不太差,不是能力多强,就是那么点傻劲跟坚持。但未来,我做好开滴滴,干服务业的心理准备。

牛人太多了,千万资产在上海比比皆是。

如能当好普通人,挺知足。也许有一天,也会跟一些老上海一样,被劝退,“逃离”上海,我大概率不会去崇明的,老家山东小县城挺好。

拿着上海的退休金,回老家生活质量应该就很高了。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来源:鲁至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