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杨浦区正通过一场场生动的社校联动实践给出答案。近日,由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第四睦邻中心牵头,联合内江路第二小学、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思政课,将思政教育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
如何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杨浦区正通过一场场生动的社校联动实践给出答案。近日,由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第四睦邻中心牵头,联合内江路第二小学、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思政课,将思政教育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
多元宣讲矩阵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80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吗?”课堂上,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退役军人王树忠以“一二八事变”为切入点,将孩子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详实的史料,十九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阔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
这些精彩的讲述来自延吉新村街道“红韵传家”红色宣讲团,打破单一主体限制,将学校大队部、团委、党支部的青年力量,与“童”爱美好延吉亲子家庭志愿者团队深度融合,形成了“街道+学校+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三方联动,“青少年+亲子家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互补的红色宣讲矩阵,为红色教育注入了多元活力。
团队构成堪称“育人共同体”的缩影:不仅有退役军人王树忠、王勇、王章根等红色“银发”力量,还有来自上海大学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亲子家庭志愿者等多元角色。为了让红色故事真正“活”起来,宣讲团在形式上更是下足了功夫。
原创舞台剧《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抗日英雄“穿越”到今天,看到国泰民安的景象,发出“一切都值得”的感慨,真挚的表演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学生。
在家庭共讲上,学生徐梓壹随父亲一同登上讲台,讲述革命女烈士王根英的故事。徐梓壹父亲动情地说:“能和孩子一起把先烈的故事讲给更多同龄人听,是我们家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
此外,来自上海大学的青年党员薛至言,讲述了“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为国奉献的报国历程,将科学家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这样的思政课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内江路第二小学大队辅导员张晶老师说,“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真正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了根。”这正是街道探索“政企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成果,也是杨浦区大思政教育体系在基层社区的成功扎根。
“小课堂”融合“大课堂”
杨浦探索大思政新格局
延吉新村街道的社校联动思政课,是杨浦近年来系统化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杨浦始终将青少年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致力于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校门,与城市发展、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近日,杨浦正式发布首批1+25家“人民城市·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该体系涵盖红色根脉传承、数字经济创新等六大主题,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样的红色地标,与“V聚场”等社区创新空间串联起来,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
其核心理念正是将思政教育的“小课堂”与社会万象的“大课堂”有效融合。通过组织学生“行走”在城市的肌理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从而在亲身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让整个城市都成为育人的生动教材。
在内江路第二小学举办的这堂思政课,整合退役军人、高校学子、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将历史、文化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
据悉,杨浦“人民城市·行走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已覆盖全区99所中小学、惠及近9万名青少年学生。未来将有更多像延吉新村街道这样的基层创新涌现,让大中小一体化的校外大思政课实践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