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您是否看过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奥运冠军全红婵带着哭腔说“想改善家里生活”,不断卖惨来推销农产品,引得许多网友出于信任纷纷下单,结果收到的却是劣质产品。事后证实,这是用AI克隆声音制作的虚假视频。还有一段视频,内容是在去年日喀则的地震中,视频里一名被压在废
不知道您是否看过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奥运冠军全红婵带着哭腔说“想改善家里生活”,不断卖惨来推销农产品,引得许多网友出于信任纷纷下单,结果收到的却是劣质产品。事后证实,这是用AI克隆声音制作的虚假视频。还有一段视频,内容是在去年日喀则的地震中,视频里一名被压在废墟下的小孩牵动无数网友的心,后来证实也是AI生成视频,被一些自媒体故意拿来消费公众情感、博取流量。
更有令人心惊的案例,还有诈骗分子用AI换脸技术合成虚假影像,威胁他人立即转账5万元。这种精准打击心理弱点的AI诈骗,近期在全国各地频发。
这些AI骗局混肴视听、扰乱舆论,还侵犯个人的名誉与经济利益,更撕裂着社会信任纽带。当技术可以完美模仿任何人,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今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经正式实施。这项新规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打上“数字身份证”:既要添加看得见的文字、语音提示,也要嵌入看不见的数字水印。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一眼识别出哪些是AI生成的内容。新规还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AI标识,不得为这些行为提供工具或服务,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实施是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一步。通过标识帮助用户辨别真伪,减少误导,保障了公众知情权;隐式标识为溯源提供技术依据,可助力打击诈骗、造谣等行为,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AI数据清洗和高质量内容创作,为行业长期规范、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当然,法规也需要执行力度。打击AI诈骗,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发力,还需要平台加强审核,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警惕。技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滥用技术的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新规的护航下,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健康造福于人。
来源|揭阳广播电视台
来源:揭阳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