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被憋死的人:3年没排泄,体内粪便重36斤,尸检让人呆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2:34 1

摘要:在19世纪末的美国,主角是个叫约翰的家伙,他因为一种罕见病,从小就饱受便秘折磨,最后在29岁那年丢了命。尸检结果把医生们都惊呆了:他的结肠里塞了40磅粪便,换算成斤就是36斤左右。

在19世纪末的美国,主角是个叫约翰的家伙,他因为一种罕见病,从小就饱受便秘折磨,最后在29岁那年丢了命。尸检结果把医生们都惊呆了:他的结肠里塞了40磅粪便,换算成斤就是36斤左右。

约翰的病叫先天性巨结肠症,也叫赫希斯普隆病,这种病让肠道神经发育不全,导致粪便没法正常排出。发病率不高,大概每5000个新生儿里有一个,男孩比女孩多四倍。病根在胎儿期,肠子末端缺少神经细胞,蠕动功能弱甚至停摆,粪便就堆积起来。

约翰出生在1863年,那时候医学还不发达,没人能及时诊断。他小时候腹部就比别人大,父母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当回事。到18个月大时,便秘开始明显,排便不规律,肚子越来越胀。

成长过程中,约翰的症状一步步加重。到16岁,他能一个月不拉屎,身体里的废物越积越多,腹部鼓得像气球。医生检查过几次,但19世纪的医疗水平有限,只能开些泻药或建议灌肠,这些办法顶多缓解一时,没法根治。

约翰的肠道扩张得厉害,结肠直径达到正常人的好几倍,粪便硬化堵塞,毒素慢慢渗入血液,影响全身健康。他没上过多少学,身体状况让他没法正常工作。那时代,穷人看病难,约翰家境一般,只能硬扛。

20岁时,他决定把自己的异常当成赚钱工具,加入费城的廉价博物馆表演团。

约翰化名“气球人”或“风袋人”,上台脱衣服秀腹部,肚子圆滚滚的,观众围着看稀奇。他就这样混口饭吃,维持生活,虽然身体越来越糟。

表演生涯让约翰的名气小范围传播,但他的病没停下脚步。到26岁,他的排便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此后三年,一点粪便都没排出过。进食正常,但出不去,粪便在肠道里层层堆积,结肠拉长到8英尺,周长27英寸以上。

粪便重量积累到40磅,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臂重。医学上,这种极度扩张叫巨结肠,约翰的病例是当时最严重的之一。

医生试过各种办法,包括多次灌肠和吃泻药,但肠道堵得太死,液体都排不出。毒素中毒让他全身虚弱,皮肤发黄,眼圈黑沉,呼吸困难,心脏负担加重。

表演时,他勉强上台,动作慢吞吞,观众还能看出他不对劲,但表演团就是卖怪异,他继续干着。三年里,他的体重没怎么变,因为粪便占了大头,实际身体瘦弱,他29岁,死在厕所里,原因是腹压过大,心脏受不了。

死后,医生联系家人,得到同意进行尸检。这在当时是大事,因为约翰的症状太罕见,没人见过这么极端的例子。解剖室里,医生切开腹部,发现结肠巨大,像巨兽的器官,里面塞满硬粪块,总重40磅。

测量显示,结肠长8英尺,周长28英寸,粪便干燥硬化,散发异味。医生们记录数据,震惊于人体能承受这么久。这次尸检推动了医学研究,虽然当时没命名赫希斯普隆病,但约翰的病例成了参考。

标本处理后,结肠干燥,填充稻草和布料,保存形状。送到费城马特博物馆,该馆1858年成立,由托马斯医生捐赠,属于费城医师学院。

博物馆目的是教育学生研究畸形和病理,收藏上千标本,包括古代医疗器械和各种人体异常。约翰的结肠成了明星展品,放在玻璃柜里。

马特博物馆的历史跟美国医学发展绑在一起。19世纪中叶,医学从经验转向科学,标本收集成风。马特医生是外科教授,收集1700多件标本,遗嘱捐给学院,建馆扩大收藏。

现在馆藏超过2万件,约翰的结肠是干燥标本之一。展出后,吸引医生和学生研究巨结肠症。

1886年赫希斯普隆病由丹麦儿科医生哈拉尔德·赫希斯普隆描述,但约翰死时还没正式命名。他的病例帮助后人理解病因:肠道无神经节细胞,粪便无法推进。

20世纪初,手术治疗出现,切除无神经部分,接上正常肠道。现在,新生儿筛查常见,手术成功率高,预后好。如果约翰生在今天,早就能治好,不会成“气球人”。

来源:鉴史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