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的清晨,喧嚣的市场里,梁女士的小商铺总是最早开门的那一家。42岁的她,皮肤晒得微黑,笑起来眼角有细密的皱纹,透着一股子干练劲儿。她的铺子不大,卖些日杂用品,生意虽不算红火,但足够一家人过上安稳日子。梁女士喜欢这份忙碌,喜欢跟老主顾们唠嗑,喜欢清点一天的收入
广州的清晨,喧嚣的市场里,梁女士的小商铺总是最早开门的那一家。42岁的她,皮肤晒得微黑,笑起来眼角有细密的皱纹,透着一股子干练劲儿。她的铺子不大,卖些日杂用品,生意虽不算红火,但足够一家人过上安稳日子。梁女士喜欢这份忙碌,喜欢跟老主顾们唠嗑,喜欢清点一天的收入时那点小小的满足感。可几个月前,这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口渴”打破了。
一开始,梁女士只觉得口干得厉害,500毫升的水杯不到一小时就见底。她以为是天气热,生意忙,没多想,索性多带几瓶水。可水喝得越多,尿得也越频繁,一个小时跑一趟厕所,铺子都快看不过来。更让她不安的是,体重莫名其妙掉了。以前65公斤的她,总是嫌自己胖,如今不到60公斤,裤腰松得能塞进一个拳头。她照镜子,觉得自己瘦得有些吓人,脸上少了血色,眼窝也凹了下去。
“是不是累着了?”她安慰自己。可那种疲惫感却越来越重,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腿软得提不起劲。有一天,市场里卖菜的王大姐瞥了她一眼,皱眉说:“梁姐,你这状态不对啊,咋跟我们家老李似的?口渴、尿多、瘦得快,后来查出糖尿病,血糖高得吓人!”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梁女士的心。她愣了半晌,喃喃道:“糖尿病?不会吧……”
那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丈夫老陈在外地跑货车,女儿在读大学,家里就她一个人撑着。她突然害怕起来:“要是真得了啥病,我倒下了,这家咋办?”第二天一早,她锁了铺子,直奔医院。这一去,揭开了一场健康危机的序幕,也让她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再到重生的漫长旅程。
医院的内分泌科里,梁女士忐忑地等着化验结果。医生拿着报告单,语气严肃:“随机血糖18mmol/L,正常人应该在7以下。你这是2型糖尿病,得赶紧控制。”梁女士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没坐稳。她听过糖尿病,知道要吃药、打针,还不能随便吃甜食,可真轮到自己头上,她还是懵了。
“医生,我平时也不吃啥甜的,咋就得了这个病?”她急切地问。
“糖尿病不只是吃糖多引起的。”医生耐心解释,“遗传、肥胖、压力大、缺乏运动都可能诱发。你最近瘦得快,口渴、尿多、乏力,都是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幸好发现得还不算晚,先吃药控制血糖,调整生活习惯。”
梁女士拿着降糖药回了家,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小时候,村里有个叔叔得了糖尿病,最后截肢,生活不能自理。她暗下决心:“不能让病拖垮我!”刚开始,她老老实实吃药,按时测血糖,口渴和尿频果然好转不少。可铺子生意忙,她渐渐懈怠了,药吃吃停停,血糖测得也不勤。有时血糖高点,她觉得自己没啥大事;有时低点,她就觉得自己“好了”。
她哪里知道,这份侥幸,正在为一场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三个月后的一天清晨,梁女士醒来时觉得全身像被火烧,额头烫得吓人。她量了体温,39°C。她以为是感冒,吃了退烧药,可烧没退,反而开始畏寒,裹着被子还冷得发抖。到了晚上,她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右上腹隐隐胀痛,像有块石头压着。她慌了,给丈夫老陈打了电话。老陈连夜赶回来,关了铺子,带着她直奔医院急诊。
急诊科的马医生接诊了梁女士。他翻看了她的病历,知道她有2型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马医生皱眉问:“药吃得怎么样?”
梁女士低着头,小声说:“有时候忙,忘了吃。血糖高的时候多,低的时候少,觉得没啥大事。”
马医生叹了口气,量了她的体温——38.8°C,心率102次/分,血压偏低。护士抽了血,做了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高达13×10⁹/L,提示有感染。马医生心里一紧,一个中年女性,糖尿病病史,突发高热、畏寒,可能是简单感冒,也可能是复杂感染,甚至可能是败血症。
“还有别的症状吗?”马医生追问。
“就有点咳嗽,不严重。”梁女士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哦,右上腹有点胀,忘了说了,不是很痛。”
马医生立刻让规培医生小李检查她的腹部。小李按了按,梁女士说不痛。可当马医生亲自叩击她的右上腹时,梁女士“哎哟”一声,眉头紧皱,疼得冒了汗。马医生心里有了谱:“右上腹叩击痛,可能是肝脏或胆囊的问题。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得做腹部B超查清楚。”
他又做了墨菲征检查,试图确认是否为胆囊炎,但梁女士反应不大。马医生不敢掉以轻心,安排了腹部B超和泌尿系B超,并跟老陈沟通:“如果真是胆囊炎,可能需要手术。”
肝脏里的“凶手”B超结果很快出来了,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梁女士的胆囊正常,没有结石或炎症,但肝脏里有一个拳头大的低回声团块,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彩超医生谨慎地说:“可能是肝癌,也可能是肝脓肿,得结合临床判断。”
“肝癌?”老陈一听,腿都软了,声音发抖:“医生,这咋可能?她才42岁啊!”
马医生连忙安抚:“别急,肝脓肿的可能性更大。她有发热、畏寒,白细胞高,肝癌一般不会这样。做个CT看清楚些,顺便查查肺部,确认有没有肺炎。”
CT结果证实了马医生的判断:肝右叶有一个10×9×10厘米的低密度影,边界不清,符合肝脓肿特征,而非肝癌。肺部暂时正常。马医生松了口气,跟老陈解释:“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多数能治好,但得住院治疗。”
梁女士却越发不安。检查一个接一个,医生们神色凝重,她隐隐觉得右上腹更痛了,还开始恶心,想吐。马医生安慰她:“肝脓肿会刺激胃肠道,恶心正常,想吐就吐,别憋着。”
与死神擦肩梁女士被转到肝胆外科住院。外科的张医生接手后,立即抽血做了血培养,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覆盖常见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张医生还决定做经皮肝穿刺引流术,直接抽出脓液,减轻脓肿压力。
梁女士听说要“扎肝”,吓得直哆嗦:“医生,这得多疼啊?有危险吗?”张医生耐心解释:“有B超定位,局部麻醉,不会有大风险。把脓液抽出来,抗生素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在老陈的鼓励下,梁女士咬牙签了字。手术很顺利,医生从脓肿中引流出黄褐色的脓液,送去培养。几天后,血培养和脓液培养结果一致:肺炎克雷伯菌。张医生眉头一皱:“这细菌不常见,毒性强,容易引发多器官脓肿,得升级抗生素。”
抗生素升级后,梁女士的病情迅速好转。第三天,她不再发热,腹痛减轻,精神也好多了。住院10天后,她顺利出院,带着降糖药和抗生素回家。张医生叮嘱:“血糖必须严格控制,不然感染可能复发。”
梁女士连连点头,觉得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她不知道,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噩梦重来出院一个月后,梁女士再次发热,体温飙到39.5°C,还伴有气促和视物模糊。她起初以为是老花眼,可几天内视力急剧下降,左眼几乎看不清东西。她慌了,赶紧回到医院。
急诊科的马医生一看化验单,脸色铁青:白细胞计数28×10⁹/L,血肌酐160μmol/L,血糖高达30mmol/L,提示酮症酸中毒。他忍不住责问:“你降糖药没吃吗?血糖咋这么高?”
梁女士委屈地说:“我每天都吃,家里测的血糖最高10mmol/L,今天才突然这么高。”马医生冷静下来,意识到这可能是感染应激导致的高血糖。
胸腹部CT显示,肝脓肿已缩小到荔枝大小,但双肺出现了多个小结节,最大的如指甲盖大,提示肺脓肿。更糟的是,她的左眼可能也有脓肿。呼吸科的李医生接手后,怀疑是肺炎克雷伯菌复发,波及了肺、眼,甚至可能肾脏。他沉重地说:“这细菌毒性极强,可能还会侵袭大脑。”
梁女士被转入呼吸科,紧急使用亚胺培南等强效抗生素,同时纠正酮症酸中毒。眼科会诊后,确诊左眼角膜脓肿,情况危急,可能保不住视力。梁女士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崩溃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我才42岁,咋就瞎了?”
当晚,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血压骤降,进入感染性休克。医生紧急气管插管,送入ICU。头颅CT显示大脑暂无脓肿,但肺部感染加重,情况岌岌可危。
老陈在ICU门口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签下各种同意书:“医生,求你们救救她,多少钱我都出!”ICU的王医生拍拍他的肩:“我们会尽全力,但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很高,你要有心理准备。”
从鬼门关归来ICU的日子里,梁女士的生命像在钢丝上摇晃。医生们用尽全力,加大抗生素剂量,联合其他药物,控制感染;同时用升压药维持血压,纠正酸中毒。第三天,她的血压稳定,休克逆转。第七天,她逐渐清醒,顺利脱掉呼吸机。尿量增加到2000毫升时,ICU医生们忍不住欢呼:“这女人命真硬!”
可坏消息接踵而至。梁女士的左眼因角膜穿孔和积脓无法挽回,最终做了眼球摘除手术。老陈强忍悲痛,握着她的手说:“没事,活着就好,咱还有右眼,能看到你我就知足了。”
梁女士出院时,瘦得只剩皮包骨,但她脸上多了一丝坚韧。她对医生说:“谢谢你们救了我。我以前不懂糖尿病的厉害,现在知道了,回去一定好好吃药,管住嘴。”
梁女士的经历,像一部惊心动魄的医疗剧。她从口渴、尿频到肝脓肿,再到肺脓肿、眼脓肿,甚至险些丢了性命,罪魁祸首竟是肺炎克雷伯菌——一种常见却可能致命的细菌。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土壤和水中,健康人体内定植时通常无害。但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会削弱免疫力,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细菌便可能“趁虚而入”,通过门静脉或胆道进入肝脏,形成脓肿。更可怕的是,某些高毒性菌株可通过血液播散,攻击肺、眼、肾甚至脑,导致多器官脓肿,死亡率极高。
梁女士的案例告诉我们,糖尿病绝非小病。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许多人因忽视血糖控制,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梁女士的肝脓肿和后续复发,正是血糖失控和免疫力下降的恶果。
梁女士的故事,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她失去了一只眼睛,却换回了生命的延续。出院后,她关了铺子,专心养病,每天按时吃药,测血糖,饮食清淡,学会了用右眼重新看世界。她说:“以前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知道,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糖尿病看似常见,却可能引发致命并发症。口渴、尿频、乏力不是小事,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才能避免悲剧。面对感染,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这样的“隐形杀手”,我们更要提高警惕,管好慢性病,守护健康。
愿每个人都能从梁女士的故事中汲取教训,珍爱生命,远离疾病的阴影。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