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咸香,广财学子解码非遗晒盐技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22:35 1

摘要:暑假期间,广东财经大学万点星火实践团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记录与产业调研的深度实践。角尾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的传承地,古老的盐田成为青年学子探秘传统智慧、感悟非遗活

暑假期间,广东财经大学万点星火实践团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记录与产业调研的深度实践。角尾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的传承地,古老的盐田成为青年学子探秘传统智慧、感悟非遗活力的生动课堂。

图为角尾乡徐闻盐场

徐闻盐场坐落于雷州半岛南端,作为广东省四大省属盐场之一,它凭借着拥优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成为了海盐生产的重要阵地。角尾乡晒盐历史悠久,数百年的传承让传统晒盐工艺在这里得以完整留存。在盐场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团首站便踏入了盐文化展示馆开启了对传统晒盐工艺的探寻之旅。在盐文化展示馆中,工作人员向大家详尽介绍了当地晒盐工艺的十二道核心工序。从晒伯纳潮、三段制卤、按步卡放、薄晒勤跑、洗池灌卤,到三段结晶、新浅短法、松盐动卤、柔劲聚晶、池基沥卤、手工捡剔,这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盐工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巧妙运用的智慧。同时展馆内还陈列着不少制盐的老物件,清晰展现着旧时盐工的智慧,透过这些物件实践团成员们清晰地感受到盐业的历史变迁轨迹。

图为徐闻盐场展示厅晒盐工具

在实践的第二天,实践团成员步入盐田,将镜头聚焦于这阳光泼洒的连片盐池上。当地盐工林伯一家三口都在盐田中忙碌,妻子蹲在另一处盐池边清理池底杂质,儿子正将拢好的盐粒装入竹筐,林伯则手持盐耙,正顺着池沿将结晶的盐粒往一处拢。他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规律的劳作节奏,每日凌晨三四点便伴着星光起身巡田,脚踩晨露查看各池卤水浓度,依潮汐变化调整闸门开合,再根据当日晴雨调整卤水深度,这些细碎却关键的工序,全凭他多年的经验总结。

图为盐田中盐工收盐

经过交流调研,实践团成员关注到古老技艺的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年力量,围绕“技艺留存、文化传播、产业赋能”开展多项实践工作。

实践团携带专业摄影、摄像设备,系统记录晒盐工序及盐工劳作场景,将前期在盐文化展示馆记录的工序原理、老物件信息转化为文字文档、高清影像与音频资料,协助盐场及当地文化部门补充、完善数字化档案库,为后续教学与研究提供基础素材。

图为盐工在盐垛上收盐

同时,针对盐场规划对接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产品的方向,实践团结合调研中了解的青年消费偏好与游客体验需求,提出在特色产品开发上,建议深挖晒盐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盐”“功能盐”等差异化产品,并设计融入角尾乡地域特色的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盐文化体验区建设上,提议增加“亲手用盐耙拢盐”“观察卤水结晶过程”等互动环节,增强游客参与感,助力盐场实现“文化传播+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图为万点星火实践团成员实地拍摄

目前,当地政府和盐场正逐工序系统记录,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文字影像,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同时,盐场也尝试对接周边乡村,规划将盐田劳作体验纳入当地旅游线路,通过接待游客、讲解工艺,为盐工拓展稳定收入,吸引青年回流。

为了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一方面,深挖晒盐文化价值,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规划建设盐文化体验区,将盐田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课堂,拓展收入渠道,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结合。

广东财经大学万点星火实践团负责人介绍,本次徐闻盐田之行,不仅是非遗调研,更是一场数字赋能行动。从用专业设备留存的细节,到以纪录片、短视频讲述盐工劳作的故事,再到借多渠道传播为古老盐田搭起数字桥梁,团队播下了非遗传播的数字种子,期待这颗种子在海风盐粒间生根,让晒盐技艺走出时光角落,把雪白盐香送往更远地方,在新时代晒出更亮的光。

文丨记者 陈亮图丨受访者供图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