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足球价值不应被谣言抹杀,苏超村超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2:36 1

摘要:最近,关于“苏超”和足协的谣言又在网络上疯传。有自媒体声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被改名,甚至出现了“皮球城市联赛”这样的荒唐说法。这已经是苏超开赛四个月来第二次遭遇大规模谣言,而这次依旧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足协。

最近,关于“苏超”和足协的谣言又在网络上疯传。有自媒体声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被改名,甚至出现了“皮球城市联赛”这样的荒唐说法。这已经是苏超开赛四个月来第二次遭遇大规模谣言,而这次依旧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足协。

为什么这些明显不实的消息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足球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与流量经济的畸形结合。

“苏超”、持久火爆的“村超”和处于舆论困境的足协,这三个热点被造谣者巧妙捆绑。通过虚构对立关系制造冲突性叙事,他们成功收割了公众的情绪流量。

从今年6月以来,网络平台就不断出现“中国足协叫停贵州村超”、“即将干预江苏苏超”等谣言,迫使两地赛事组委会不得不接连出面辟谣。

这些谣言的传播,实际上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态。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现状不满,希望苏超能为中国足球探出一条新路,同时又不希望足协过多干预。

更重要的是,国内足球文化发展迟缓,不少人还存在着“自己校队也能和职业队掰手腕”的想法,所以对苏超能打败职业足球充满期待和自信。

认证博主导演“苏超改名”闹剧的背后,是体育流量的畸形变现模式。这类内容创作者深谙“骂足协等于流量密码”的传播逻辑,甚至不惜虚构事实。

一些博主的目的很明确,动机不复杂:流量,还是流量。在造谣者看来,这三个热点就是流量密码。炮制一则假消息,把三者扯在一起,利用国足出局后网友的失望情绪煽风点火,一个绝好的博眼球“爆款”就出炉了。

谣言导致的伤害已经远超想象。当“村超”被传停办,大量网友信以为真,实则其近期休赛只是为了配合高考保障。

当地干部群众为赛事投入的无私奉献因此遭遇情感伤害,乡村足球氛围遭到无端破坏。类似“难怪村超没动静了”的大量跟风评论,不仅误导公众,也破坏了好不容易营造起的乡村足球氛围。

“村超”和“苏超”虽然都是草根足球赛事,但各有特色,各美其美。

“村超”以苗族侗族非遗展演加农耕趣味为文化根基,今年1至5月就吸引了241万游客,增长11.77%;“苏超”则以城市历史典故加网络梗文化为特色,成功激活了江苏十三城文体旅消费市场。

两者都实现了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核心目标:“村超”带动榕江从脱贫县转型为文旅标杆,三年累计吸引游客超1941万人次;“苏超”激发全民创意参与,其成功经验正被四川、山东等多省借鉴。

中国足协近期下发的《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本应是规范赛风赛纪的专业举措,却在舆论场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足协在政策宣导环节存在明显短板:未建立权威解读渠道、缺乏与民间赛事组织者的前置沟通、忽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导致本可避免的误读最终演变为舆情危机。

尽管本次政策制定经过专家论证,但足协长期积累的公信力赤字导致公众习惯性质疑。很多人根本不看文件原文,看到“足协”二字就预设立场。

07 破除造谣零成本困局

尽管两地已辟谣,相关谣言仍在社交平台扩散。此前“小米辣盗窃案”造谣者被法办的案例证明,必须破除造谣“零成本”困局。

平台需建立谣言快速下架机制,对恶意账号封禁处罚;司法应深挖造谣产业链,适用《网络安全法》追究煽动性传谣责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也有责任不信谣、不传谣。在此类事件中,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都不可作壁上观,谣言该撤要撤,责任该追要追。

苏超南京主场对阵盐城的赛事现场迎来了60633名观众,刷新了国内业余足球赛事的现场观众人数纪录。谣言终会消散,但“苏超”和“村超”带来的启示长远:中国足球的真正振兴,既需要规范管理的制度框架,也需要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

当政府做好服务、群众多份包容,各守其位,多一点信任,文体火花自然旺。

来源:薇薇婆评球大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