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人世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弘扬慈善文化、传递大爱。20年前的一场大火,曾让广东茂名男孩涛涛(化名)命悬一线,而一份来自香港的善意,跨越地域与制度的界限,为他带来了新生。
9月5日,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人世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弘扬慈善文化、传递大爱。20年前的一场大火,曾让广东茂名男孩涛涛(化名)命悬一线,而一份来自香港的善意,跨越地域与制度的界限,为他带来了新生。
二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当年的烧伤男童如今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近日,涛涛在香港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他一边握笔绘图,一边平静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如果当年没有来自香港的救助,我不知道今天的自己会成为什么样。”
浴火重生的画者
涛涛设计的红包封面《骑龙少年》
两岁遭厄运,香港伸援手
故事始于2005年。那一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广东茂名的连片民宅,也将年仅2岁的涛涛卷入火海。他全身80%面积被重度烧伤,皮肤大面积溃烂、情况危殆,被紧急送至广东省人民医院抢救。
彼时的医保制度尚未健全,半年治疗后,家庭早已倾尽所有。涛涛的父母只能含泪求助,一封封信件四处寄出,期盼有奇迹回应。
奇迹来自香港。由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长期以来粤港之间的公益互助一直持续开展。广州一家慈善机构将涛涛的情况通报给了香港灼伤互助会。对方迅速响应,联系安排涛涛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所公立急症全科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手术与康复治疗,所有费用由公益机构资助。
“我记不得那时候的具体情形了,但我记得护士阿姐讲广东话,还会陪我玩。”涛涛回忆着。随后十几年里,他先后接受十多次大手术,皮肤移植、手指分离、疤痕修复……病痛伴随了涛涛整个童年。
从小热爱画画的涛涛,笔下“生花”
涛涛创作的兔年春节画
画笔是语言,也是盔甲
涛涛说,真正让遭遇创伤的他重拾世界认知的,是画画。
尽管修复手术很成功,但火魔给涛涛的身体仍然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疤痕。陌生人异样的目光,和其他健全的同龄小朋友不一样的体肤外表,一度让他幼小的心灵陷入了自卑与迷茫。
涛涛逃避外界的办法,是发现自己喜欢画画——最初只是无目的地涂鸦,后来画作线条愈加清晰,颜色愈加丰富。他沉迷其中,逐渐在绘画中找到秩序与表达。6岁那年,他的故事登上电视新闻,苦于找学校无门、频频被拒的经历打动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国家一级美术师陈素逸——她从新闻报道中获知情况,慈悲心起,主动联络媒体辗转找到了涛涛。
陈老师慧眼识才,收涛涛为徒,并且从未收取过孩子一分钱学费。从基本线条到完整构图,一教就是十多年,她不仅是老师,更像一道光,引领涛涛走出灰暗,踏入色彩斑斓的世界。
“画画让我有了选择权,而不是被命运推着走。”涛涛说,绘画于他而言,是一种自我定义的表达方式,也是保护自己的一层盔甲,让他找到归属感。
涛涛高考时创作的作品,表达对自己和同学们顺利“高中”的祝福与美好期盼
如今,涛涛已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四学生,专攻艺术与科技,作品多聚焦于公益传播与视觉叙事。他曾义务为香港辅助及游戏治疗基金设计全新Logo——一只手托着一株小草,沐浴着暖阳,被爱心包围。作品不仅画出了涛涛自身成长历程的写照,更是他对社会的回馈。
涛涛义务为香港辅助及游戏治疗基金设计的全新视觉 Logo
9月5日晚,刚从实习单位下班的涛涛,给记者发来了一些近期的美术设计作品,画作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不乏童趣,也透露着画者笔下世界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和视角。
善意在延续,湾区有回响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周年,多年来,大湾区公益慈善事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此外,围绕推进“健康湾区”建设,广东鼓励大湾区内的医院共同组建各类专科联盟,并加强与港澳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医院质量国际认证衔接贯通,加快医疗规则对接。2023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烧伤创伤救治联盟在广州成立,力求打破地域间的限制,建立区域内重大疾病联动救治机制,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更多像涛涛这样的病患,得到了及时的协作救助。
提及“大湾区”的概念,在涛涛的理解中那是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他想了想,轻轻说了一句话:“那时候没人讲大湾区,但其实‘大湾区’一直都在,我就是这样被手连手地挽救起来的。”
2024 年夏天,涛涛基于粤剧帝女花创作的3d建模作品
这一场跨越20年的爱心接力,不仅改变了涛涛的个人命运,也联接起了一条贯通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脉络。“我从火里挣扎走了出来,又收获了别人赠予的光明。”涛涛说,他也希望,让别人“从我的画里,看到光”。
文、图丨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特约撰稿人 梁源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