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文科专业是被窝里放屁,能闻能捂!摘要: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从选专业那一刻起,就好像被贴上了 “就业难” 的标签:岗位少、工资低、看不到未来,甚至连长辈都忍不住吐槽 “眼高手低”。但真的是文科本身 “没用” 吗?
“早知道当初学理科就好了”“文科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代名词”—— 每年毕业季,类似的吐槽总能在文科毕业生圈子里刷屏。
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从选专业那一刻起,就好像被贴上了 “就业难” 的标签:岗位少、工资低、看不到未来,甚至连长辈都忍不住吐槽 “眼高手低”。但真的是文科本身 “没用” 吗?
其实问题不在 “文科” 二字,而在大学教的文科,和市场需要的文科,早就脱节了。
一、文科就业难,难在 “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会”
很多文科生抽签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大学四年学了一堆理论,什么《文学概论》《传播学原理》《社会学导论》,考试能考 90 分,可找工作时,HR 问 “会写策划案吗?”“能做数据分析吗?”“会运营新媒体账号吗?”,只能尴尬地说 “没试过”。
这就是文科教育最大的问题:重理论轻实操,教的全是 “纸上谈兵” 的东西,却没教会学生 “谋生的手艺”。
比如学新闻传播的,四年下来可能没独立写过一篇合格的深度报道,没运营过一个粉丝过千的账号,没做过一次完整的活动策划;学汉语言文学的,背了无数诗词歌赋,却连一篇通顺的商业文案都写不明白。
反观市场需求,现在文科岗位早就不是 “写写文章” 那么简单了。企业要的是 “能解决问题” 的人:做新媒体,得懂流量逻辑、会拍短视频、能搞直播带货;做行政,得会数据分析、擅长跨部门协调、能写 PPT 汇报;做公关,得懂危机处理、会对接媒体、能策划线下活动。
这些能力,课堂上很少教,全靠学生自己摸索,可等摸明白,早就错过最佳求职期了。
二、“前辈能拿 20 万,我却只能拿 3 千”,文科的 “风口消失” 太突然
很多文科生动不动就羡慕师兄师姐:前几年学新闻的,随便进个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年薪就能 20 多万;学市场营销的,赶上电商爆发期,做带货策划就能拿高薪。
可轮到自己毕业,互联网行业裁员缩编,文科岗位一缩再缩,能找到的只有 3 千块的销售、5 千块的客服,连 “养活自己” 都费劲。
这种落差,不是因为现在的文科毕业生不够优秀,而是文科的 “就业风口” 消失得太快,学校和学生都没反应过来。
以前互联网野蛮生长时,需要大量文科生来做内容、搞运营、做推广,哪怕没经验,只要肯学就能上车;可现在行业成熟了,企业更倾向于招 “即插即用” 的人,没实操经验的应届生自然被边缘化。
更无奈的是,文科岗位本身就 “僧多粥少”。每年文科毕业生数量占比超过 40%,但市场上对口的文职、运营、策划等岗位,只占所有岗位的 20% 左右。
剩下的人要么被迫转行做销售、客服,要么在家待业考公,可公务员岗位里,文科能报的大多是 “三不限”,竞争比高达几百比一,上岸比登天还难。
三、最让人焦虑的不是工资低,是 “看不到未来的天花板”
对文科毕业生来说,比 “起薪 3 千” 更可怕的,是 “不知道十年后能拿多少”。
理工科岗位有明确的晋升路径:程序员从初级到架构师,工资能翻十倍;工程师从助理到总工程师,待遇稳步提升。
可文科岗位呢?做行政,干五年可能还是行政,工资涨不过 5000;做运营,要是没做出爆款案例,35 岁可能就被年轻人取代。
这背后是文科工作 “价值难衡量” 的问题。
理工科的工作成果能量化,比如程序员写的代码能让系统流畅运行,工程师设计的产品能提高生产效率;可文科的工作,比如写一篇推文、做一场活动,很难说清 “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
老板看不到明确的产出,自然不会轻易涨薪、提拔,员工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只能日复一日做着重复机械的工作,慢慢失去冲劲。
更扎心的是,文科岗位 “可替代性太强”。没有核心技能的文科生,很容易被新人取代:你会写文案?刚毕业的学生工资要求更低,还更懂网络热词。
你会做表格?现在 Excel 模板遍地都是,新手练几天就能上手。
这种 “随时可能被淘汰” 的焦虑,比低工资更让人煎熬。
文科从来不是 “找不到工作的原罪”,真正的 “原罪” 是 “停止成长”—— 既没在大学期间练就硬技能,又没在毕业后主动适应市场。
与其抱怨专业不好,不如从现在开始行动:学一个能傍身的技能,积累一些拿得出手的案例,哪怕从基层岗位做起,只要能持续进步,就不怕没有出头之日。
毕竟,职场拼的从来不是 “学文科还是理科”,而是 “能不能解决问题”。
只要你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别让 “文科” 成为自己躺平的借口,也别让别人的偏见,毁掉你的未来。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