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孚教授专访:畅谈中国心衰流行病学现状,解析诊疗进展与基层挑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21:10 1

摘要:心衰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负担”的严峻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心血管疾病谱的变化,心衰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2025年8月15-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

心衰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负担”的严峻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心血管疾病谱的变化,心衰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2025年8月15-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进行专访,杨教授结合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与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心衰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国家的诊疗差异等,并深入阐述了心衰中心建设对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的关键作用。

医脉通:目前我国心衰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我国心衰患者的病因、合并症以及治疗策略与全球相比,有哪些差异?

杨杰孚教授

北京医院

1.心衰的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是心衰大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等特点。基于2017年全国城镇医保人群的大样本量分析(涉及东部、中部、西南、西北等六大地区,覆盖5200多例患者),我国≥25岁成人的心衰患病率为1.1%,估计心衰总数超1210万,年新发患病人数约297万,年平均住院次数为3.3次,人均年住院费用将近3万元,年门诊费用超过6千元,给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2.我国与欧美心衰差异

首先,我国心衰病因占比等与欧美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①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和冠心病,且高血压为首位病因(占比约为57%);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冠心病则为心衰的首位病因(占比可达60%~70%)。值得一提的是,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中,我国冠心病的占比略高于高血压;②虽然近年来瓣膜病所致心衰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占比仍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心肌病所致心衰发生率也高于欧美发达国家;③心衰合并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差异不大。

其次,心衰的年轻化程度较欧美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此外,在治疗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心脏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等器械的使用率方面我国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但在可改善预后的心衰药物使用方面,心衰中心单位的使用率高于有些欧美发达国家。

医脉通:近年来,心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心衰管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您认为,过去几年心衰领域最重要的进展和突破有哪些?

杨杰孚教授

北京医院

多学科管理理念的增强是心衰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衰后排血量下降,全身各器官/系统均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肾脏、脑等,因此需要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康复科、药学、肾脏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协作,以更好地进行患者管理。

近年来,心衰中心一直致力于多学科理念的推广,包括在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中。例如,我们正在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衰相关的专家共识(即将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在进行学术交流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心、肾、内分泌、代谢等多学科的学术融合,从而提升心衰诊疗效果。

除此之外,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也较多,例如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已获批心衰适应证;其他新型心衰治疗药物也逐渐问世,为心衰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医脉通: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推动指南与专家共识落地,提升心衰诊疗和管理水平?

杨杰孚教授

北京医院

现有指南/专家共识不少,但完全依赖指南制定或举办学术会议培训来使指南/共识落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心衰中心建设。首先,以指南为依据制定心衰诊疗和质控标准;其次,对申报心衰中心的单位提供给与具体指导,包括线上指导、资料支持以及全国数百位心衰专家利用周末时间到心衰中心医学进行实地指导。除此之外,一家三级心衰中心会负责5~10家基层医院,进行心衰诊疗地指导,从而逐步推动指南/共识落地,提升整体心衰诊疗与管理水平。

医脉通:基层医院是心衰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我国心衰中心建设的引领者与推动者,您认为当前基层医院在规范心衰诊疗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哪些?应如何通过优化心衰中心的分级诊疗措施,切实提升基层医院的心衰诊疗水平?

杨杰孚教授

北京医院

基层医院在包括心衰在内的多种疾病诊疗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其中医生资源短缺与诊疗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心衰诊疗的特殊性使其面临的困境更为明显。长期管理是心衰管理的重中之重,且多针对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心衰长期管理的重要“大后方”,提升基层医院的心衰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推进心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更好地规范并提升基层医院的心衰诊疗水平,心衰中心进行了以下工作:

第一,2019 年向国家卫健委提交了心衰分级诊疗方案,明确了双向转诊机制:急重症患者由三甲医院负责救治,病情稳定后转至基层医院进行后续管理,以确保患者得到精准有效的分级诊疗。

第二,鉴于基层医院的条件有限,包括除颤器、起搏器在内的多种非药物治疗设备欠缺,故在“标准版”心衰诊疗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基层版”心衰诊疗标准。

第三,将心衰管理的重点聚焦于预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持续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同时心衰中心的建设也更倾向于基层医院:几年前,70%~80%的心衰中心建设集中在三级医院,而如今基层医院占比可达50%~60%,且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未来仍将通过心衰中心的体系化建设,逐步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助力基层医院提升心衰诊疗能力。

专家简介

杨杰孚 教授

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副主任委员(六届及七届)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心衰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

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副主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及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

主要专业方向: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心力衰竭、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牵头制定“2014及2018中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 ”及专家共识等10余个,参与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主编《心脏病药物治疗学》及《心脏急诊》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牵头国家及省部级科研科研项目10多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