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征收的50%关税已于8月27日生效。迄今为止,印度未采取报复措施,而是透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地缘政治动作向美方表达不满。特朗普政府对此却不以为意,反而加强与巴基斯坦在安全与军事领域的合作,并对巴勒斯坦征收南亚最低出口关税19%。分析人士认为,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征收的50%关税已于8月27日生效。迄今为止,印度未采取报复措施,而是透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地缘政治动作向美方表达不满。特朗普政府对此却不以为意,反而加强与巴基斯坦在安全与军事领域的合作,并对巴勒斯坦征收南亚最低出口关税19%。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的经济实用主义使他更多地将印度视为一个麻烦的贸易竞争对手,而非战略合作伙伴。
这种转变引发了美国外交政策圈的担忧。一些专家警告称,持续的压力可能会迫使印度加强与对手国家的关系,从而使美国失去一项遏制对手国家影响力的关键资产。如坎贝尔与沙利文在《外交事务 》发表的文章指出,美国与印度需要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共同防御条约的新型战略联盟。这一联盟的构想并非局限于军事合作,而是以科技创新、国防工业、供应链安全、情报共享以及全球治理五大支柱为基础,体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方位合作蓝图。作者强调,与美国在巴基斯坦的“持久利益”相比,印度的未来对华盛顿而言具有更加深远和多层次的战略意义。如果美国不能抓住当前的关键窗口期深化与印度的关系,将错失良机。因为印度可能会在大国竞争格局中寻求与中俄靠拢,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及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
本文折射了美国战略界对美印关系的最新思考,揭示了美国在对印政策上“拉近与推远并存”的拧巴心态,凸显了美国在对印政策上的两难处境:一方面在贸易上不惜加压,另一方面又不敢失去印度这个潜在的战略伙伴。为帮助读者理解当前美印关系的复杂性,观察美国全球战略布局,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译本文,供读者批判性阅读。本文原刊于《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亲近不疏远:
美国与印度结盟的理由
文|Kurt M. Campbell and Jake Sullivan
图源:路透社
1 重塑美印同盟的战略机遇
关税问题、俄罗斯石油采购以及巴基斯坦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导致美印关系急剧恶化,令人遗憾。两国公开互斥、相互指责。当美国与印度审视当前局势时,有必要谨记为何印度在过去数十年间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全球伙伴之一。在两党分歧不断加剧,国际协作意愿缺失的当下,正是思考如何巩固这一关系的关键时机。
美国决策者长期看好印度作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潜力,其经济技术活力与日益增强的全球领导力更蕴含巨大机遇。印度致力于构建的印太格局,也有效遏制了对手国家的行为。
美印之间的共同目标绝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在这次美印摩擦之前,多位美国总统都曾出台具体举措以深化双边关系,将普遍的潜力转化为更深厚持久的合作,比如布什总统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印民用核能协议,以及拜登总统与莫迪总理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合作。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互不信任和期望落差,两国关系始终存在误解,并因此导致机遇的错失。部分原因在于,美印关系难以完全套用美国历史上定义重大双边关系的既有框架。冷战及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将同盟与伙伴关系严格区分。同盟关系基于相互防卫承诺建立正式条约义务;而伙伴关系则适用于与华盛顿合作的其他所有国家——印度就属于这一类别。
后冷战时代的终结暴露了这种做法的缺陷——它过度强调集体自卫承诺,却忽视了在现代地缘政治中日益凸显的更深层经济、技术和战略纽带。事实上,尽管两国在根本领域存在共识,但美印关系却从未被重视过,因为它并非以安全保障为核心。
当前发展轨迹可能导致难以弥合的裂痕,对两国都将造成重大损害。正如莫迪上周末在中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密会晤所昭示的,美国最终可能将印度直接推向对手的怀抱。与此同时,印度可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边境上面对强劲的领国,与美国的科技、教育及防务关系又趋紧张。鉴于此,美印之间的关系必须超越旧有的伙伴关系,着力构建更坚实、更具远见的关系基础:建立美印战略联盟,以技术、国防、供应链、情报及全球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系列互惠承诺为根基。换言之,这应是超越传统防务协定的全新联盟。
在当前前所未有的分歧时刻,重塑并强化双边关系或许难以想象。但美印两国可依托既有框架推进合作,构建更坚实的战略架构。若错失良机,不仅将浪费重大战略机遇,更可能促使印度选择与美国战略经济利益相悖甚至对立的发展路径。
2 新联盟的五大关键支柱
美国与印度将通过一项需经美国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的条约,建立新的战略联盟。该联盟将立足于五大核心支柱,旨在增强两国的共同安全、繁荣与价值观。
第一大支柱是,两国将就十年行动计划达成的共识,聚焦定义未来的七大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量子技术、清洁能源、电信及航空航天。目标是构建与其他盟友联动的共同技术生态系统,确保美国及民主国家不向对手国家让渡创新优势。这意味着在“促进”议程(超级公共投资、共同研发、人才共享)与“保护”议程(协调出口管制和网络安全措施)两方面开展合作。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美印信任倡议”(TRUST)应成为该努力的核心——该倡议是在拜登政府“美印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基础上建立的——但其功能应从主要作为召集论坛,逐步演变为更正式的架构。例如在拜登政府任期结束前,美印双方已就正式人工智能协议展开初步磋商,这可能是全球首例此类协议。该协议既能锚定研发伙伴关系,又能激励私营部门投资。此类协议若能在多项新兴技术领域复制推广,将成为新型联盟的基石。
美印两国还应建立战略人才伙伴关系,消除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在优先领域开展合作的障碍。这包括简化双方签证流程、建立共同资金池,以及废除阻碍合作的过时出口管制。
第二支柱是深化经济合作,包括缔结双边贸易协定——该协定既要反映现代全球经济的结构性现实,也要兼顾美印的政治现实。第一步是签署供应链与投资协定,以降低双方受胁迫的脆弱性,并强化两国各自的技术工业基础。美印两国均承认在关键供应链上依赖中国,某些依赖关系更呈相互交织之态。例如中国供应印度70%至80%的药品原材料,而美国40%的仿制药产自印度,这使美国间接受到印度对华药品原材料依赖的影响。同样,两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也高度依赖中国。
供应链协议将建立常设机制,识别并应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关键领域供应链风险,从而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与韧性建设。此外,美印两国应建立跨境数据流动与数据安全的高标准原则。双方还应推进投资协定,通过消除非关税壁垒、废除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过时监管限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外商直接投资障碍,尤其是在战略性领域。这些外交工作在近期美印公开交锋前已大体展开。
战略联盟的第三支柱将涉及防务合作——具体包括共同研发、联合生产、协同后勤及互操作性。这无需建立类似《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互保机制作为触发条件。但若双方承诺建立必要的磋商机制及技术人员平台,便有望建立更持久的联合训练、演习与作战能力。这意味着印美国防加速生态系统倡议(INDUS-X)将进一步制度化。INDUS-X于2023年启动,直接联通两国防务生态系统的个层级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主承包商、初创企业、投资方及研究机构。
印度也已与通用电气航空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将在印度制造F-414喷气发动机,向非条约伙伴国进行技术转让,对美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协议执行延迟反映出两国官僚体系仍存惯性阻碍。)但合作目标绝不能仅限于推动美国防技术向印度转移,而应聚焦于共同开发并运用新型能力与技术,尤其在无人航空系统和防空领域,这些技术将重塑未来战场格局。美国拥有显著的国防生产实力,而印度则为美国提供了关键机遇:通过大规模部署新型平台,实现对传统防务平台的跨越式发展。合作范围应扩展至印度洋的联合海空行动,包括加强潜艇合作、空中侦察行动及联合应急规划。
新联盟的第四支柱是情报合作,该领域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初期已加速推进。例如2022年启动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使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即所谓“四方安全对话”)得以共同应对非法捕捞、走私及未经授权的海上活动。下一步重大举措应是构建印度洋共同海事情报图景,并建立情报共享与联合分析的正式机制以持续更新该图景。
新联盟的第五个支柱是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两国的独特优势为应对气候危机、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能有效运用新兴技术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美国可调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及发展专长;印度则可依托其应对这套挑战的深厚经验,以及在东非和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可信赖关系网络。双方可从第三国启动可扩展的联合试点项目,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斐济,印度政府已在这些地区展现出对基础设施、卫生及科技等方面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政策取向高度契合。 3 与现实中的美国打交道
有人会辩称,在双边关系近期走低之后,重塑发展势头已无可能。对此,国会山、商界及战略界中那些致力于维护美印关系的各方,需要向印度对话者强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戏剧化表演往往是达成协议的前奏。这对许多人而言是令人不快的现实,但正如已故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所言:你必须与现实中的美国打交道,而非幻想中的美国。当然,在现政府任期内提升双边关系可能困难重重,但美印联盟的支持者必须持续构建长期战略依据及理论实践框架。
有人会质疑印度民主倒退是否会使联盟难以维系。印度在多元主义、公民权利和法治方面确实存在挑战,但美印关系应足够成熟,能就这些趋势与印度政府及公民社会展开坦诚对话。美国也应保持谦逊,正视自身在民主与法治领域的重大挑战——毕竟谁都活在玻璃屋里。
另一关键问题在于:鉴于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亲密关系,此类联盟能否建立?印度需要作出长期战略抉择,摆脱对俄罗斯在国防和能源领域的依赖。新德里完全可以且应当基于自身考量作出这一选择,而非出于对华盛顿的顺从。近年来已有微妙迹象表明,印度正逐步将自身定位转向美国和欧洲。
美国还必须避免将印巴关系捆绑处理:不应存在所谓“印巴政策”。近年来美国外交重心明显偏向新德里自有其道理。尽管在打击恐怖主义、遏制核武器与导弹扩散方面,巴基斯坦对美国有持久利益,但这些利益与华盛顿对印度未来的多维度重大关切相比,其重要性不值一提。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当下,印度国内有些人会质疑美印联盟是否会损害印度的战略自主权。对冷战时期印度主导的“不结盟运动”继承者而言,联盟概念本身就充满陌生与恐惧。但战略联盟与战略自主并非相互排斥。印度和美国都是自豪而独立的国家。联盟关乎立场一致与目标共谋,而非主权让渡。 4 对同舟共济式美印联盟的希冀
一如既往,双方都面临着官僚体系与执行能力的现实问题。他们能否推动政府机器运转以构建联盟?这需要两国政府高层的领导力,更需要一种能够激励政府、私营部门、科技界、大学及公众的远见卓识。
值得铭记的是,华盛顿诸多重要同盟都曾遭遇挫折并引发国内争议。例如美日同盟就经历了1980年代的经济争端与政治压力,以及1990年代冷战后环境中关于同盟必要性的严峻质疑。北约同盟则始终面临分担责任的争议。美韩两国曾因应对朝鲜的方式产生分歧,驻韩美军引发的悲剧事件也时常激起韩国国内舆论的剧烈动荡。美方及其盟友此前都曾度过艰难时刻,美印关系同样能够克服挑战。
当前白宫主人能否促成此事尚难预料,但战略目标应当明确。新时代的现实已使新型安全合作机制的价值倍增,而印度正崛起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与印度建立并正式确立深远关系固然不易,但更艰难的是错失这一机遇。因此,美印两国应摒弃幻想,即刻着手推进合作。
编者评
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美国在对印政策上的战略焦虑,也反映了美国外交话语中的深层矛盾。作者所提出的“非传统联盟”构想,本质上延续了美国长期的霸权逻辑:即通过制度性安排和议题设计,把印度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架构。其所谓的“互惠”合作更多是美国为维系自身主导地位而设置的议程,在实质上仍然是工具化与单向度的拉拢,而非真正基于平等与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也反映了美国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结合。一方面,美国以“合作”“联盟”“全球治理”作为合法化话语,试图掩盖其对印度的战略利用;另一方面,在关税与经贸摩擦上,美国展现的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操作,即以国家利益和国内政治优先为导向,毫不顾及所谓伙伴的感受。由此可见,美印关系所体现的,正是美国霸权秩序合法性衰退的缩影:在理念上打着合作旗号,在实践中却不断制造不对称与不平等。
这种“拧巴”恰恰凸显了美印关系的结构性脆弱。印度坚持不结盟与战略自主传统,其与美国的合作更多是策略性的趋同而非结构性的绑定。美国一手施压、一手拉拢,必然加深印度的疑虑,也限制了美印联盟的稳定性与制度化程度。换言之,印度可能在某些领域(如科技、供应链安全)与美国合作,但很难形成类似北约那样的安全共同体。
在观察美印关系时,一方面,要警惕美印合作可能在关键产业链与高科技领域形成排他性安排,对中国科技发展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构成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合作内在的合法性缺陷与信任赤字,为中国在“全球南方”、战略自主和多边合作领域与印度展开接触提供机遇。换言之,美印关系更多是一种 “松散的战略互需”,而非 “稳固的同盟结构”。
*文章转自《外交事务》于2025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原题为“The Case for a U.S. Alliance With India:Washington Should Draw New Delhi Closer, Not Push It Away”,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译者自拟。
Kurt m. Campbell作者:库尔特·坎贝尔
亚洲集团的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在拜登政府期间,曾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副国务卿兼印度太平洋协调员。
Jake Sullivan作者:杰克·沙利文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基辛格教授,研究治国方略与世界秩序的实践。2021年至2025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
全球治理倡议的首个大动作, 为何如此亮眼?
上合峰会史诗级意义被美著名经济学家道破
微妙的大豆政治, 折射特朗普政权一个重大逆变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