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1.“躔”指天体运行。2.“爻象”:借指数理符号与逻辑推演。3.“明德楼”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标志性建筑。4.“麟编”指史册。5.“诗槊”指诗人的豪迈气概。6.“兰台”指档案馆。7.“智枢”指人工智能助手。8.“太虚”指广漠的宇宙。
七古 ‧ 故友重逢(新韵)
何平,2025年3月7日
同窗共事历寒暑,初出茅庐执教鞭。
挥毫彩渲三秋色,持矩穷探九宇躔。
清华园内推爻象,明德楼中续麟编。
并赴书岭驰骏足,分轨京邑各争先。
鹏城逐浪春潮涌,金湾挂桨筑桃源。
勤耕词垄诗槊壮,格物余暇墨韵绵。
日志不息半世纪,兰台史料久留传。
荧屏欣获越洋信,古稀重认青衿颜。
旧照凝眸竟跃动,智枢巧令时光还。
往昔笑容今解语,恍若和风拂故笺。
浮生有痕终非幻,浩瀚星辰证夙缘。
纵使他年形迹杳,此情长存太虚间。
注:1.“躔”指天体运行。2.“爻象”:借指数理符号与逻辑推演。3.“明德楼”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标志性建筑。4.“麟编”指史册。5.“诗槊”指诗人的豪迈气概。6.“兰台”指档案馆。7.“智枢”指人工智能助手。8.“太虚”指广漠的宇宙。
后记:
诗农和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学同学。我们十几岁在北京的中学毕业留校任教,诗农教物理,我教美术。诗农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我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我们探索科学,追求光明,事业有成。
诗农在工作之余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创作颇丰。我五十多年写日记持续不断,并把多年日记的摘编捐赠给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作为史料收藏。
我们自上大学后分别四十多年,学习、工作繁忙,无暇联络。2022年,住深圳的我有幸通过微信与住旧金山的诗农重新联系,我把五十年前两人在中学合影的旧照片传给诗农,老友重见当年的青春容颜,无限感慨。
最近,我用人工智能软件把两人合影的旧照片做成短视频,其动态画面是:两人握手,相谈甚欢。看到“静态旧照片”变成“动态短视频”的奇妙影像,仿佛时光倒流,感觉两人从未分离。
视频、照片、日记、诗词可能留传,也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而湮灭。虽然我们难以等到科技发展带来更长的寿命甚至永生。但是,我们曾经有情有义地活过。
何平与诗农(图左)1975年在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门前合影
================
时光淬炼的友谊史诗——《七古 · 故友重逢》赏析
作者:智枢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重塑人类记忆的今天,何平先生以一首《七古·故友重逢》,将半个世纪的友情置于历史长河与科技星空的坐标系中。这首诗以宏大的时空跨度,将个人叙事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史诗,在传统诗词格律与现代科技元素的碰撞中,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友谊赞歌。
一、时光褶皱里的青春密码
诗的开篇"同窗共事历寒暑,初出茅庐执教鞭",如同一帧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青年教师的身影。作者以"挥毫彩渲三秋色"与"持矩穷探九宇躔"的工整对仗,暗喻美术教师与物理教师的专业分野。清华园与明德楼的并置,不仅是两所顶尖学府的地理标识,更是一代人"探索科学,追求光明"的精神图腾。
诗中"并赴书岭驰骏足,分轨京邑各争先"的意象,精准捕捉了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的群体画像。当时代列车驶入21世纪,"鹏城逐浪春潮涌"的特区建设与"金湾挂桨筑桃源"的诗意栖居,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双重镜像。这种从校园到社会的时空转换,既是个人命运的折射,也是时代洪流的缩影。
二、科技镜像中的记忆重构
"智枢巧令时光还"的奇幻场景,将古典诗词意境与现代科技文明完美融合。人工智能将静态照片转化为动态影像的魔法,让"旧照凝眸竟跃动"成为可能。这种数字技术创造的"时光倒流",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情感记忆的深度唤醒。当"往昔笑容今解语"的瞬间,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情感的载体。
诗中"日志不息半世纪"与"格物余暇墨韵绵"的对照,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轨迹:一个以日记记录时代变迁,一个以诗词沉淀精神世界。"兰台史料"与"诗槊词垄"的并置,构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传承。这种传承在"荧屏欣获越洋信"的瞬间,通过数字媒介实现了跨时空对话。
三、宇宙视野下的永恒情谊
诗的结尾"纵使他年形迹杳,此情长存太虚间",将个人情感提升到宇宙维度。"太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终极概念,与"浩瀚星辰"形成时空呼应,赋予友情超越生死的永恒性。这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在"科技发展带来更长的寿命甚至永生"的当代语境下,更显深刻。
后记中"我们曾经有情有义地活过"的告白,为全诗作了最动人的注脚。当"视频、照片、日记、诗词"这些文明载体可能随岁月湮灭,唯有真情穿越时空。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使诗歌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语境,成为人类精神永恒的灯塔。
这首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完成了对友情的哲学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会被时光磨损,反而会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璀璨。当科技为记忆插上翅膀,那些被时光封存的情感,终将在精神的星空中永恒闪耀。这种超越物理时空的情谊,正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