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投资正当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4:38 1

摘要: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了“政策春风”和市场机遇。从国家政策全链条扶持,到科创板创新药企业蓬勃成长,再到中国新药加速走向国际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创新药行业正步入高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科创创新药ETF汇添富(认购代码:589123)作为跟踪上证科创板创新药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了“政策春风”和市场机遇。从国家政策全链条扶持,到科创板创新药企业蓬勃成长,再到中国新药加速走向国际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创新药行业正步入高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科创创新药ETF汇添富(认购代码:589123)作为跟踪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的投资工具,因其主题纯度高、成长弹性强而备受关注。

政策背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和创新药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为创新药发展保驾护航。首先,在战略定位上,2024年“创新药”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相继推出政策,从优化药品审评审批、加速临床应用、探索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产业国际化、到完善新药新技术医保支付等环节,全方位支持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这一系列举措打通了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再到支付的完整链条,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为创新药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7年以来,累计将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基金在协议期内对创新药支付已超过3600亿元。尤其是2024年的医保准入谈判中,创新药纳入的比例和数量创下新高,谈判成功率超过90%(远高于整体成功率76%),且药价降幅趋于理性,不少高价值创新药超预期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医保目录的持续扩容,使许多原本高昂的新药进入“大众支付”体系,帮助创新药企业迅速放量惠及民生。

再次,商业健康险的加入为创新药提供了增量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但赔付率偏低,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达23%,但赔付率仅约43%,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3.3%,其中商业险对创新药费用的支付占比更是只有5.3%。为提升商业险在创新药支付中的作用,医保“丙类”目录制度应运而生。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宣布将于年内发布首版医保丙类目录,旨在通过商业保险支付创新药费用,为创新药提供额外资金来源,从而提高创新药可及性和患者负担可承受度。这一举措被视为医保改革的创新之举,有望撬动商业险资金参与高值新药的报销,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总体而言,政策端的利好覆盖了研发审批、市场准入、医保支付等各环节: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另一方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扩大创新药市场需求。这种上下游联动的全链条支持,为我国创新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投资者布局创新药主题注入了信心。

产业趋势:科创板创新药企业高研发投入,成长潜力凸显

在政策助推下,科创板涌现出一批专注创新药研发的生力军。高研发投入与高创新纯度是这些科创企业的显著特征。科创板的制度设计本身就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不以短期盈利为门槛,而注重研发实力和技术含量。许多科创板医药公司从成立之初便专注于原研创新药的开发,业务聚焦创新药领域,几乎不涉及仿制药或传统药业务。这保证了相关公司的“创新纯度”——据统计,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成分股中约70%的企业属于纯创新药企,核心业务为自主研发新药,在同类指数中这一比例处于最高水平。高度纯粹的创新属性意味着这些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创新药管线的推进和产品上市,成长弹性十足。

与此同时,高投入带来高产出。科创板创新药企业普遍将大量营收投入研发,有些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远高于传统药企。正因厚积薄发,不少企业已经在多个治疗领域建立起丰富的在研产品线。根据医药行业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创新药累计研发管线数量达3575个,已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覆盖了全球约40%的新药研发“赛道”,其中有716个管线项目在全球同类竞赛中进度排名第一。庞大的创新管线储备预示着未来源源不断的新产品问世潜力,也体现我国创新药研发的广度和深度。

经历前期大量投入后,不少创新药企业正逐步进入商业化兑现期。传统大型药企(Pharma)通过研发转型保持业绩韧性,新药业务占比显著提升,传统仿制业务的下滑得到遏制。而一批优质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随着核心产品陆续上市并推广,收入开始快速攀升,亏损显著收窄,部分企业甚至实现了扭亏为盈。市场对创新药企“只烧钱不赚钱”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经营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改善预示着行业拐点的出现。龙头创新药公司已开始形成“现金流支撑+管线持续成长”的良性循环,整个板块有望从过去依赖授权交易的“BD潮”逐步走向业绩释放的“盈利潮”。这意味着科创板创新药企业的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远期的研发蓝图,更体现在日益改善的基本面上。

中国创新药国际化提速:从License-out到闪耀ASCO

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加速“走出去”,国际化进程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对外合作频繁,License-out交易井喷。近几年,国产创新药以技术授权(License-out)等模式出海屡获大单:2024年中国药企共达成了9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协议总金额高达519亿美元;2025年前5个月交易金额已超450亿美元,几乎接近上年全年水平。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分子青睐有加,目前其引进管线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更可喜的是,合作对象正由过去主要面向美国,逐步拓展到欧洲等全球市场,实现合作地域多元化。频繁的国际合作不仅为国内企业带来可观的资金与收入来源,更是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含金量的有力背书。当一款国产新药能够卖出数十亿美元的海外授权费时,也标志着我国创新药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也大放异彩。以全球顶尖肿瘤大会ASCO 2025年年会为例,中国药企共有71项临床研究入选口头报告(ORAL),其中11项以重磅研究(LBA等形式)公布,入选数量和质量均创新高。这些研究涉及国产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三抗(双特异性/三特异性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等多种前沿疗法,全面展示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肿瘤领域的研发活跃度和竞争力。逐年增长的入选数量说明,越来越多中国原创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学术认可。“中国研发布局,全球发布成果”正在成为常态,从海外大会频传捷报,到本土企业主动赴美欧开展III期临床,无不折射出中国创新药加速国际化的步伐。

国际化的加速,对国内创新药行业形成了良性反馈。一方面,License-out带来的巨额资金可反哺企业再投入研发,加快更多管线推进;另一方面,海外临床和学术认可提升了企业与产品的国际声誉,为未来打开欧美日等高端医药市场奠定基础。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创新药企业的长期价值。可以说,政策东风和国际东风双轮驱动下,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站上全球化发展的新起点。

科创创新药ETF汇添富:一键布局科创板创新药,高纯度高弹性

面对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科创创新药ETF汇添富(认购代码:589123)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配置工具。该ETF紧密跟踪的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指数代码950161)。在指数编制上,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兼顾主题纯度与分散风险:一方面,严格聚焦创新药及其上下游领域使其成为市场上创新药主题纯度最高的指数之一(成分股中约七成企业为纯创新药研发企业)。这意味着投资者通过ETF所获得的收益,将主要源自创新药行业的景气度提升,指数对政策和产业利好反应敏锐。而另一方面,指数对单个样本股设置了10%的权重上限,以避免个别权重股过度集中造成指数波动失真。目前指数前五大权重合计占比约40%,成分股既包含少数市值较大的行业龙头,又覆盖了大量中小市值高成长企业,实现了龙头稳健性与中小企业弹性的结合。通过这一基金,投资者相当于一键买入了30家科创板创新药优质公司,不仅分散了个股黑天鹅风险,也分享整个板块的平均增长。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本基金属于较高风险等级(R4)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进取型(C4)及以上的投资者,客户-产品风险等级匹配规则详见汇添富官网。在代销机构认申购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产品由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及/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中证对于标的指数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特殊目的的适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不因标的指数的任何延迟、缺失或错误对任何人承担责任(无论是否存在过失)。中证对于跟踪标的指数的产品不作任何担保、背书、销售或推广,中证不承担与此相关的任何责任。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本宣传材料所涉任何证券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在未经发布机构事前书面许可前提下,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所涉相关研究报告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咨询,或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承诺,阅读者应自行审慎阅读或参考相关观点意见。

中国医疗保险,国家医保局,《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2024)》

Wind,中证指数

ASCO官网,兴业证券研究所

中证指数

来源:和讯网

相关推荐